標籤:

「挂面村」的勞作景象

「挂面村」的勞作景象轉發(14) 評論(17) 2011-12-28 14:23

又到了一年裡製作手工挂面的黃金季節。在四川中江縣,有一個挂面村,每當太陽高照時,家家戶戶的房前屋頂就會掛出如絲綢一般的麵條,勞作的村民紛紛置身在輕盈如流水的線條間拉杆曬面,似舒緩優雅的舞蹈…… 製作挂面,不僅成為這個村的一張名片,也成為當地村民祖祖輩輩沿襲至今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高處俯瞰下去,整個村子猶如披上一層潔白輕柔的「紗衣」

5個月 每年制面的時間有限

冬日的中午,薄霧散去,太陽露臉。家家戶戶開始忙活著晾曬挂面。從高處俯瞰整個村子,房前屋頂已是披上了一層潔白輕柔的「紗衣」。 位於凱江河畔的覺慧村是中江縣一個有著40多戶人家的普通小村莊,家家戶戶均以制面為生。每年小雪節氣過後,如絲一般的手工面便會出現在村民的房前屋頂,陽光照射下,猶如瀑布一般。手工制面早已成為覺慧村一張名片,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挂面村」。

通往挂面村的小道

84歲的村民劉光初大爺說,中江挂面起源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氣溫和濕度的原因,每一年,留給中江挂面的製作時間,只有五個月,即上一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3月。「而每年正月里,才是做面的最好時節,無論溫度或陽光都是最好的。」

勞作的村民置身在輕盈如流水的線條間,似舒緩優雅的舞蹈……

梳理麵條的動作猶如撥動琴弦

晾曬挂面時像踩高蹺一樣

18道工序 需要18個小時

「中江挂面要經過和面、劃條、盤條、發酵、抻大條、抻小條、上竹、撲粉、曬面等18道傳統手工工序的『磨練』。」 中江挂面第五代傳人鍾全德介紹說,麵條雖小,但是卻要受溫度、光線、水源的影響,前前後後有18道工序之多,因此中江挂面的製作工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手工制面是一門純粹靠天吃飯的傳統工藝,制面者首先要考慮的是氣候因素,根據日照和空氣濕度選擇開工時間。通常在天晴的情況下,和面、劃條要從下午四點開始進行,當天晚上做面師傅不能睡覺,每隔一兩個小時就有一次高強度的勞動。 抻條和上竹環節,必須在次日的凌晨完成,而最後的晾曬則要放在中午太陽高照時。從第一道工序到最後出成品,要經歷18個小時。

和面

盤條

上竹

架面

掛上去,垂下來,手指粗的麵條就變成了細絲

下架

包裝

4米長面 曬面猶如「高空作業」

4米長面,真的是掛出來的。 這樣一根手工製作的麵條,可以拉伸到4米長,不僅不會斷裂,而且粗細均勻、細如髮絲,讓人看了十分驚奇。也正因為這個長度,曬面的架子也要4米多高,每當曬面時,就會看到村裡的男女老少搭起特製的梯子,像踩高蹺一樣在架子上勞作。這種起早摸黑的辛苦活,現在很少有年輕人吃得消了。

在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中江挂面雖然一次次走上全國和國際舞台,但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它也面臨著同一個問題——「生存危機」。如何將文化遺產轉化成文化財富?作為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這項古老傳統工藝,正尋求一種傳承與發展的突破口,「力求讓這門老技術創造出新價值。」鍾全德說。

相關鏈接:

空心挂面中江空心挂面為遠近聞名的四川土特產,手工精製,條細如絲,粗如韭葉,神奇而中空,堪稱一絕。它的特點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體因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於此。曾先後數次被省、地、市、縣評為地方優質特色食品,去年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推薦閱讀:

速食麵熱量那麼高,為什麼吃不飽?
為什麼好多挂面都是900克包裝,這是一個魔數么?
炒挂面的做法
走進晉南第一挂面村

TAG: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