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見「用藥十誤區」

作者:郭鬱郁 副主任醫師;陸穎理 主任醫師職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前言: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使用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但很多患者在藥物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以致於影響了疾病的控制。

1藥物選擇不正確如肥胖患者應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如達美康、瑞易寧等),一些1型糖尿病的兒童患者使用磺脲類口服降糖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使用二甲雙胍類藥物,都是不合適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或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等患者,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葯。2用藥方法不對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比如磺脲類藥物應在飯前半小時服;雙胍類藥物應在餐中或餐後服;糖苷酶抑製劑(如拜唐蘋)應在開始進餐時隨飯嚼碎同服;一些短效或預混胰島素應在餐前注射。錯誤地使用藥物,不僅會降低療效,還會導致低血糖等不良後果。有些患者會自己隨意調節降糖藥物的劑量,一旦發現空腹血糖升高,就擅自加大藥量,殊不知,由於清晨皮質醇、生長激素等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僅在黎明短時間內出現高血糖,我們稱之為「黎明現象」,藥量加大常會導致夜間低血糖,高齡患者甚至會誘發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發生。3忽視個體化用藥,「人云亦云」有些患者喜歡互相交流用藥經驗,覺得血糖控制得好的患者用的藥物一定是好葯,隨即跟風使用。其實糖尿病具有很強的差異性,不同個體之間,其年齡、胖瘦、病理機制及伴隨病情狀況差別很大。因此,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用藥,絕對不能「人云亦云」。4視胰島素為「鴉片」許多患者認為胰島素是「鴉片」,一旦用上就會形成「依賴」。事實上,胰島素是人體自身胰腺胰島B細胞所分泌的、調節新陳代謝(尤其是糖代謝)所必需的一種生理激素。對於病程較長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其胰島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葯往往是「病馬加鞭」,以致療效欠佳甚至完全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啟動外源性的胰島素治療。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治療理念的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患者儘早使用胰島素,既可以保護胰島B細胞的功能,還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5過分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有些患者擔心長期用藥會損害肝腎功能,因此,常常擅自停葯或減少劑量,這種做法相當危險。對於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來說,只要不是長期過量服用,還是比較安全的,高血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要遠遠大於藥物所致的副作用。但是,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由於藥物排泄障礙,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體內緩慢積聚而加重肝腎負擔,延長了藥物的作用時間,易致肝腎功能惡化甚至低血糖昏迷,因此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對肝腎功能影響小的藥物。  6迷信「根治」廣告有些糖尿病患者盲目地相信一些所謂「根治」糖尿病的廣告,服用某些「中藥」而停了西藥,以致延誤了治療時機並加重病情。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糖尿病尚不能根治,所有宣稱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廣告都是虛假宣傳,不可相信。而且就單純降糖效果而言,中藥起效不及西藥快,但可以結合一些中藥協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治療。此外,還有些患者在服用藥物的同時服用了一些摻雜未知西藥成分的保健品,常會誤導醫生的判斷,甚至出現低血糖等意外,故還需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食品。7過度降糖一些糖尿病患者談「糖」色變,在血糖控制上過於嚴格,進食極少或超劑量服用藥物,這樣不僅使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而且容易矯枉過正,引發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險。8不監測血糖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中,自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其中血糖的監測有助於了解病情控制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作為選擇藥物及調整藥量的重要依據。有些患者只顧埋頭服藥,不定期監測血糖,往往延誤病情,待到併發症出現時悔之晚矣。9注射胰島素後放開飲食有些患者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注射胰島素後,是不是就不用控制飲食了?答案是「否」。糖尿病的治療是一項綜合治療,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飲食控制和運動是貫穿於整個病程的,攝入熱量的增加會增大胰島素的需要量,導致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因此,無論何種藥物治療,飲食管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10忽略併發症的治療,只顧降糖2型糖尿病常存在代謝綜合征,除了高血糖,常合併有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情況。有的患者常只顧血糖的控制而忽略其他合併症的治療,而往往這些因素會使得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因此,重視合併症的治療,可減少或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本文為「家庭用藥雜誌」獨家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得了糖尿病,有活過10年的嗎?
糖尿病是怎麼遺傳的?遺傳方式是怎樣?顯性還是隱性,還是多基因累加作用?
FDA全票通過的減肥神葯,減肥機構將倒閉,糖尿病將被逆轉?
糖尿病,控制血糖就夠了嗎?
糖尿病科普之--降糖葯,用還是不用?

TAG:糖尿病 | 誤區 | 患者 | 用藥 | 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