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園欺凌當是系統工程

據媒體報道,記者近日從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2018年將在全國範圍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各教育部門要明確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機構和防治工作負責人。學校要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學生欺凌專題教育。

大量數據和案例表明,校園欺凌使受害者產生心理創傷,受害嚴重者會產生抑鬱心理,影響正常的人格養成。正如專家所言,暴力帶來的還是暴力,欺凌帶來的仍是欺凌。因此,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就是從宏觀和微觀上打破校園欺凌帶來的社會危害。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研究顯示,在各種校園欺凌中,言語欺凌的發生率最高:有49.6%的初中生遭受過言語形式的校園暴力,有37.7%的初中生遭遇過校園內社會交往上的欺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園裡遭受過身體上的暴力傷害。網路欺凌作為校園暴力的新形式,發生率也達到14.5%。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校園欺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也展示出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即身體欺凌、言語欺凌、社交欺凌、網路欺凌。當我們真正了解校園欺凌的複雜性,就不難發現,對付校園欺凌要有新舉措。

眾所周知,很多家長應對校園欺凌的觀點是「打回去」,很多學校對校園欺凌的應對方式則是「批評」「教育」「處罰」「找家長」。但面對上述欺凌形式時不禁要問,網路欺凌如何「打回去」?言語欺凌又如何去「找家長」?社交欺凌又如何去「處罰」呢?從這種角度看,防治校園欺凌,必須有新的治理體系,而複雜的校園欺凌也決定了治理體系要細化再細化。

從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九部門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決定,再到如今《關於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的通知》的下發,我們不難發現,頂層方面對防治校園欺凌是有體系和科學認識的,「指導」「方案」「行動」三步走也展現出防治校園欺凌需要科學規劃和細緻操作。

校園欺凌防治體系,也需要法律法規的完善。做到法律上對校園暴力零容忍,除了需要教育部門之外的公檢法等緊密配合,還必須明確學校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校職責,建立科學的流程和應對方案。因此,國家層面要求學校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學生欺凌專題教育,就有了積極意義。

校園欺凌在許多國家是一個頑疾,一些國家的校園欺凌問題比我國嚴重得多,這就導致了一部分人認為,校園欺凌無葯可醫。事實證明,除了學生自身因素外,學校管理和環境等也有很大影響。一個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好的學校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比普通學校少很多。

必須承認的是,校園欺凌的防治是一個龐大工程,需要細緻運作。比如,需要學校建立完善的校內外視頻監控體系,設置緊急報警裝置,做到校園監管不留死角;需要公安部門加大校園周邊環境的巡查力度,做到巡查制度化,學校周邊環境安全上不留空白;也需要家長關心孩子的生活點滴,參與到校園防治欺凌體系中來。只有社會、校園、家庭緊密合作,校園欺凌才能盡量避免發生。

我曾見到一所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查閱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研究,分別給老師和學生製作了校園欺凌防治手冊,並免費複印給其他人。有人關心效果如何,其中一位老師卻說,這套冊子哪怕只是多讓一個孩子不被傷害,就是巨大的成功和進步。防治校園欺凌本質上也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理念。

(作者系職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4日第2版

推薦閱讀:

讓學生遠離「校園欺凌」的恐懼(大家談)
校園欺凌,遠比你想像的更嚴重 | 益視頻
校園凌霸的關鍵是壞人的秩序——駁《人民日報:救濟匱乏是校園欺凌屢發的關鍵》一文
正視「校園欺凌」,讓孩子遠離暴力

TAG:校園 | 系統 | 系統工程 | 校園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