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婚姻幸福長久,這裡有四字口訣
每年6月是美國最熱鬧的婚禮月,約有1.3萬對新人會說出「我願意」,期待投身於一場充滿友誼、快樂與愛的婚姻,直到生命的終點。
只不過,大多數人的婚姻並不是這樣的結局。他們的婚姻會以失敗告終,要麼離婚、要麼分居、要麼反目成仇。心理學家泰·田代(Ty Tashino)在《永遠幸福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一書中指出,每十對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婦中,只有三對能維持幸福美滿的婚姻。
上世紀70年代,在離婚率空前高漲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學家開始以行為觀察的方式,對婚姻展開研究。因顧慮父母離異對子女造成的影響,心理學家把目光投向了離異的夫婦,在實驗室中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以期尋找婚姻幸福長久的要素。會如托爾斯泰所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還是說,痛苦的婚姻都遭受同一種東西的荼毒?
「失意」夫婦在相處時,會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對他們的身體來說,哪怕坐在配偶身旁說一會兒話,也像在跟一頭劍齒虎激烈對峙。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就是這樣一名研究者。四十年來,他研究了數千對夫婦,試圖尋找夫妻和諧相處的秘訣。我有機會採訪到戈特曼及他的夫人、同為心理學家的朱莉。他們兩人都是研究婚姻關係的著名專家,共同運營著戈特曼研究所(The Gottman Institute)。該機構致力於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幫助夫婦構建並維持健康美滿的婚姻。
1986年,約翰·戈特曼和同事羅伯特·萊文森(Robert Levenson)一起,在華盛頓大學設立了「愛之實驗室」(The Love Lab)。他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從那時開始收集起來的。兩人邀請新婚夫婦來到實驗室,並對他們的互動展開觀察。在研究團隊的幫助下,他們給夫婦們接上電極,讓他們談談兩人的相處,比如怎麼認識的,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有哪些美好回憶。他們一邊談論,電極裝置一邊將他們的血流、心率及排汗量記錄下來。六年後,研究人員再次找到這些夫婦,看他們是否還在一起。
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戈特曼將這些夫婦分成兩個大組:得意組和失意組。時隔六年,那些依然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夫婦屬於得意組,而那些已經分道揚鑣,或是過得不開心的夫婦,則屬於失意組。分析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兩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在那場訪談中,失意組看上去很平靜,但測得的生理指標卻顯現出另一番景象——他們心率很快,汗腺活躍,血流也急。經縱向對比,戈特曼發現,當初訪談時生理指標越活躍的夫婦,後續關係惡化得也越快。
但生理學指標和婚姻關係有什麼相干呢?要知道,失意夫婦在相處時,會顯示出各種喚醒狀態,即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對他們的身體來說,哪怕坐在配偶身旁說一會兒話,也像跟一頭劍齒虎在激烈對峙。哪怕談論的只是相處中比較愉悅或平淡無奇的小事,他們也做好了攻擊或防禦的準備:心跳加快,攻擊性增強。舉個例子,夫妻間可能會問起當天過得如何,這時,丈夫若處在一觸即發的狀態,他可能會沒好氣地說,「你怎麼不談談你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反正幾句話就能說完了。」
相比之下,得意組卻表現出較低的生理喚醒水平。這些夫婦在共處時,會感覺到安靜平和、心靈相通,這又轉化成暖心、關切的行為,哪怕吵起架來也是如此。並不是說得意組天生比失意組更具生理優越性,而是得意組營造出了一種相互信任的親密氛圍,讓兩人在情感和生理上都感覺十分舒適。
戈特曼想進一步知道,得意組是如何營造這種充滿愛意的親密氛圍,以及失意組是如何破壞它的。在1990年的一項跟進研究中,他在華盛頓大學的校園裡設計了一個實驗室,布置成簡易旅館的樣子,並邀請130對新婚夫婦前來「度假」,觀察他們的日常起居:烹飪、打掃、聽音樂、吃東西、聊天、共處。在這項研究中,戈特曼有一個重大發現,直接抓住了婚姻成敗的核心。
在一天之中,夫婦間會彼此發出情感聯繫的請求,戈特曼稱之為「邀約」。比方說,丈夫是愛鳥人士,他可能會對妻子說,「看,那隻鳥多漂亮!」他不只是在說鳥漂亮,也是在請求妻子的回應,希望妻子表達出興趣或支持,從而借這隻鳥,溝通兩人的情感,不管這種溝通多麼短暫。
現在,妻子面臨一個選擇。按照戈特曼的措辭,她既可以「轉過身來」,也可以「背過身去」。雖然只是一隻鳥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真說起來還有些傻裡傻氣,但從這樣一件小事中,我們卻能窺出婚姻健康與否的端倪。丈夫既然提起了話頭,就說明對他來說,這隻鳥足夠重要。現在,就看妻子是否認同並尊重他的想法了。
在研究中,一些人會「轉過身來」,對伴侶提出的「邀約」表現出興趣與支持。還有的則選擇「背過身去」,拒絕回應,或者繼續看電視或報紙,敷衍一下就完了;還有的甚至「惡語」相向,比如,「別煩我,我在看書呢。」
這種互動對婚姻美滿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些六年後離異的夫婦,他們在面對尋求情感溝通的「邀約」時,只有33%的情況「轉身面向」了對方。也就是說,當配偶尋求情感聯繫時,十次里只有三次得到滿足。而六年後仍在一起的夫婦中,該比例則達到87%。當伴侶表達出情感需求時,他們十次里有九次都會滿足對方。
* * *
通過觀察這類互動,戈特曼可以很有把握地做出預測——多年之後這對夫婦是離異、勉強維繫還是幸福美滿。不論他們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貧窮還是富有,是否有子女,預測的準確率可高達94%。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歸結為兩人相處時的氣氛——是善意、寬厚,還是充滿了輕蔑、指責和惡意?
戈特曼解釋說,「得意組夫婦有一種思維習慣,就是掃視社會環境,搜尋他們可以欣賞並感激的東西。他們會有意營造出一種尊重與欣賞的氛圍。而失意組所搜尋的,則是另一半的不是之處。」
輕蔑是夫妻漸行漸遠的罪魁禍首。
朱莉·戈特曼說,「不只是環境,他們還審視伴侶,看他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然後再大加指責,而不是尊重對方、表達欣賞之情。」
他們發現,輕蔑是夫妻漸行漸遠的罪魁禍首。一心挑對方毛病的人,會把對方50%的積極面都忽略掉,還能無中生有地挑出刺來。那些故意冷落對方的——或當對方不存在,或愛答不理,會讓另一半感覺自己沒有價值,不受珍視。最終受損的是婚姻。有研究顯示,總是輕蔑對待另一半、動不動就批評人,這樣做不僅會毀掉婚姻,還會摧毀對方抗擊病毒和癌症的能力。刻薄在發端之時,就為婚姻關係敲響了喪鐘。
另一方面,善意則能讓夫婦風雨同舟。研究顯示,善意(連同情緒穩定性)是預測婚姻滿意度與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善意能讓對方感覺受照顧、受理解、受珍視,有被愛的感覺。「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也像海一樣深沉。」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說,「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是越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善意也是如此,大量證據顯示,人所接受與目睹的善意越多,他們自己就越是充滿善意,他們的婚姻關係也越會形成愛與寬厚的良性循環。
看待善意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你既可以把它看成固有的秉性,一個人要麼具備,要麼不具備;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種肌肉。一些人的「善意肌肉」天生比其他人強壯一些,但由於是肌肉,它可以在鍛煉中得到加強。得意組往往將善意視為肌肉。他們知道,自己必須不斷鍛煉,才能保持強健。換言之,他們知道,一場成功的婚姻需要堅持不懈的付出。
朱莉·戈特曼解釋說,「如果你的另一半表達出某種需求,而你恰好很累、壓力很大或者心思無法集中,但你仍然『轉身面向』對方,這就是寬厚了。」
在那一刻,最省力的回應也許是「背過身去」:頭也不抬一下,繼續看你的iPad、書或電視,咕噥一句「哦」,就什麼都不管了。雖然你忽略的只是一些小小的情感需求,但長此以往,你的婚姻就會受到侵蝕。冷漠會加深夫妻間的隔閡,讓被漠視的一方心生怨念。
最難以表達善意的時候是在吵架時,但那卻是最應該表現善意的時候。發生矛盾時,如果你一味地不把對方當回事,一味地攻擊對方,夫妻關係就可能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
「善意並不是說不表達憤怒。」朱莉·戈特曼解釋說,「而是以一種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你可以出言中傷,但也可以解釋委屈和憤怒的原因,後者才是正確的途徑。」
關於言語中傷,約翰·戈特曼舉例說,「在吵架時,失意組的說話方式不太一樣。他們會說,『你遲到了,你到底怎麼回事?跟你媽一個德行。』得意組會說,『我不該怪你遲到的,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但這不是第一次了,我真的不喜歡這樣。』」
* * *
無論是對尚未踏進婚姻殿堂的情侶、新婚夫婦,還是那些老夫老妻來說,這項研究的啟示非常明顯:要想擁有一場穩定、美滿的婚姻,你就得早早地表達善意,並常加練習。
「很多時候,對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執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要珍視對方的本意。」
提到善意的行為,人們想到的往往是一些表達心意的小舉動,比如不時地互贈一下禮物,或是幫對方按摩後背。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我們也可以改變日常的互動方式,使善意和寬厚成為兩人相處的支柱。至於有沒有幫對方按摩,有沒有送對方巧克力,這些都不重要。
練習方式之一,就是用善意去揣測對方的本意。從戈特曼夫婦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失意組可以平白無故地找出生氣的理由。妻子看到丈夫沒把馬桶蓋放下來,就以為丈夫是在故意氣她,結果怒火中燒。但他可能只是忘了。
或者,約好了一起吃晚飯,結果妻子又遲到了,丈夫就想,自己好不容易預約座位,提前下班,好度過一個浪漫的夜晚,結果妻子還不按時赴約,肯定是不夠重視。但其實呢,妻子之所以遲到,可能只是因為去一家店裡轉了轉,為丈夫挑選了一款禮物。試想她來到丈夫跟前,興奮地拿出禮物,看到的卻是丈夫難看的臉色,只因他錯怪了她。如果你能以善意之心解讀對方的行動和意圖,往往就能融化矛盾衝突的堅冰。
「哪怕夫妻倆已經很不滿了,其中也總有積極的事情發生,總有人會做一些積極的嘗試。」心理學家泰·田代說,「很多時候,對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執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要珍視對方的本意。」
另一種很見效的善意策略是分享喜悅。在戈特曼夫婦的實驗中,失意組表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不會為對方的好消息感到高興。比如,你得到自己升職的消息,興高采烈地告訴對方,對方卻漠不關心,只看了一下手錶,或者應付一句「挺好啊」,就把話擱下了。
在困境中,夫妻應該相互扶持,這話我們都聽過。但研究顯示,順境中的相互陪伴其實更加重要。當對方告知好消息時,你的回應方式可能會對婚姻生活造成戲劇性的影響。
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研究人員雪莉·蓋博(Shelly Gable)和同事們將一些年輕夫婦請到實驗室,讓他們談談最近生活中都有哪些開心的事情。這些心理學家想知道,夫妻之間會如何回應對方的好消息。他們發現,總體而言,回應方式可以分成四種:被動抹殺,主動抹殺,被動應和,以及主動應和。
比方說,女方得到一個好消息,她被醫學院錄取了。她可能會說,「我被自己最想去的醫學院錄取了!」
如果一對情侶能真心為對方之樂而樂,他們往往更能長久。
如果她的丈夫完全不予理睬,這就是被動抹殺。他可能會說,「你猜怎麼著?我昨天贏了件免費T恤!」
如果丈夫回應了,但心不在焉,不把它當回事,這就是被動應和。典型的例子是隨口說了一句「不錯嘛」就完了,一邊還在繼續給朋友發簡訊。
如果丈夫給她潑冷水,這就是主動抹殺了。比如他說,「你確定你應付得過來?學費怎麼辦?醫學院很貴的!」
如果丈夫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停下手頭的事,熱切地回應說,「太好了!祝賀你!你什麼時候知道的?他們打電話通知的嗎?第一學期學什麼?」這就是主動應和。
這四種回應方式中,主動應和是最溫暖的,其他回應方式都讓人心寒。只有在主動應和的情況下,丈夫才體會到了妻子的喜悅,夫婦倆才有機會圍繞一條好消息,加深彼此的感情。用戈特曼夫婦的措辭來說,主動應和就好比「轉身面向」對方的「邀約」,而不是「背過身去」。
對戀愛與婚姻健康而言,主動應和至關重要。在2006年的研究中,蓋博和同事們在兩個月後進行了跟進,看情侶們是否仍在一起。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分手和未分手的情侶,唯一的區別因素就是是否主動應和。如果一對情侶能真心為對方之樂而樂,他們往往更能長久。在早前的一項研究中,蓋博還發現,主動應和與婚姻關係的相處質量以及親密程度都表現出相關性。
婚姻失敗、情侶分手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原因,最後往往能歸結為善意的消散。隨著生活中壓力的不斷累加,孩子、工作、朋友、姻親,各種雜事擠佔了浪漫與親密的時間,夫妻雙方可能不再努力經營兩人的關係,對另一半的小毛病耿耿於懷,最終形同陌路。在大多數婚姻中,雙方滿意度都會在最初幾年內驟降。但對那些能相處下來,並且生活美滿的夫婦來說,指引他們前行的不是別的,正是善意和寬厚。
翻譯:雁行
來源:The Atlantic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更多精彩內容及免費演講門票,敬請關注微信:造就(xingshu100)
推薦閱讀:
※老實人和好女人都是備胎?
※藍顏知己等於婚姻中危險品么
※婚姻問題不是一個人的錯,是三個人的共謀
※性是婚姻的必需品嗎?面對無性婚姻你該何去何從?
※孫朝學的圖書館---奇門測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