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之前的上海外灘

開埠之前的上海外灘1843年7月,根據《江寧條約》關於五口通商的有關規定,上海開埠。去年在《江寧條約》簽字以後的英國特使璞鼎查由江寧來上海,索取上海紳商先已同意支付的贖城費,同時為未來的英租界劃定了一個地塊。這個地塊,大致上就是當時所謂「外灘」的範圍。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負責具體與上海道台達成英租界的範圍。1845年,上海道台宮慕久與巴富爾簽訂《上海地皮章程》時,上海道台對於「外灘」地方的情形並不十分清楚。比如,「洋涇浜」寫成了「楊涇浜」,在地皮章程是「李家廠」,而在頒布告示時則稱為「李家莊」。「外灘」的中文起源不詳,胡翰祥稱「黃浦灘」,則黃浦江沿岸之灘地均可稱「黃浦灘」。上海開埠之時,巴富爾與宮慕久商定,以洋涇浜到蘇州河口浦西江灘一側為外國商船停泊之區(ForeignAnchorage),而老城廂沿岸則為華船停泊之區(NativeAnchorage),黃浦灘分中外,或由此而起。薛理勇先生在《上海洋場》中認為,外灘就是上海最早的租界區域,恐失之過寬。英國人稱外灘為「Bund」,租界區稱為「Settlements」,與中國人分別稱之為外灘、夷場之類,在概念上並沒有多少歧義。裘昔司在《上海史》中,這樣描述這片土地:這裡「大多數為耕地,並有幾條小浜穿過,一座靜謐的村莊掩映在濃蔭的樹叢中,農舍分布錯落有致,周圍是農家世代堆積的草垛,是他們先前勞作形成的特殊景觀,有許多已經腐爛。……沿著江灘是一條已經荒棄的古纖道,曾經有過的響亮號子,催促著一艘艘駛入江中的重運漕船前行。此時的江灘雖然嘈雜,但未來的外灘依然有一二漁夫撒網捕魚,或有三四船夫擦洗舢板,所在城郊沃土上的水稻、玉米和棉花照長不誤。」胡翰祥的《上海小志》談到開英租界開闢之初的情形是:「沿浦之地,多舊式船廠、木行,其後面皆稻田、棉花田,更後稍遠處有一小村落。」後來英國領事館所在的地方,是江邊一個廢棄的舊營壘,「四周有溝圍繞」。胡翰祥沒有提到在洋涇浜北還有一座廟宇,1856年改建,次年江海洋關由蘇州河北遷到這裡,根據嘉慶《上海縣誌》卷七,縣城北門外有先農壇、三茅閣和三元堂,三元堂在洋涇浜北,新洋關可能就是建在三元堂舊址,並利用了它的原有結構。在當時外灘地方,只有一座村莊,就是靠近蘇州河附近的李家莊。在李家莊外,有一片空地,當地農民在這裡鬥雞、趕集。這或許是李家莊也被混稱為李
推薦閱讀:

這就是傳說中上海的「大暴雪」嗎?北方的朋友們都要笑死了!
上海金山朱涇「東林寺」 (連載八)圓通寶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
上海迪士尼有什麼實踐性強的遊玩攻略?
人們喜歡上海的理由有哪些?
蘇州軌道交通S1號線的建設對崑山花橋房價有何影響?

TAG:上海 | 海外 | 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