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藏油畫精品 二
太湖漁港作者:蘇天賜創作年代:
槐花作者:蘇天賜創作年代:
四個姑娘作者:溫葆創作年代:善於表現女性題材的油畫家溫葆,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創作了這件具有時代特點的女性群像作品。她的作品在注重形式語言的同時,更著力於人物個性和內心世界的表現。在《四個姑娘》中,她以豐富柔和的色彩、生動的筆法描繪了陽光下四個正在房前休憩的農家姑娘的形象。畫家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個性特點,將她們的神情刻劃得生動、準確、傳神,使她們那或天真、或開朗、或沉穩、或靦腆的個性通過笑的差異而微妙地傳達出來,洋溢出樸實歡樂的農村生活氣息,極富藝術感染力。溫葆1938年生於北京,1953年就進入中央美院附中學習,四年後升入中央美院油畫系,196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九年的基礎學習和訓練,為她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其它代表作有《女採油工》、《珍珠梅》等。
千年土地翻了身作者:董希文創作年代:董希文可說是最早關注西藏題材的油畫家。他曾先後三次入藏寫生和創作。《千年土地翻了身》是繼《春到西藏》之後的又一件精品。他以樸素的畫風和真摯的感情表現了西藏農奴翻身作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悅心情。畫面中沒有出人意料的情節,畫家以土地作為揭示主題的契機,讓那烏金一樣的泥土隨著筆觸的翻滾唱出畫中人、也唱出畫家心中的歌。正如他自己所說:「被犁頭鏟起的新土,閃閃發光,熟褐色的濕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經形象加工,使它們散發出難以形容的芳香」。人物後仰的動勢,氂牛昂首奮蹄的姿態和黑土地筆觸的走向,使畫面充滿了行進感,高聳的雪山和碧藍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帶寒意的心曠神怡,並恰好襯托出了畫中人桃紅色的上衣,使畫面色彩響亮起來,也因之使內蘊的情感得到了強化。
在激流中前進作者:杜鍵創作年代:杜鍵,1933 年生於上海。1954年中央美院繪畫系畢業後,任教於中央美院附中。1960年入該院油畫班學習,畢業後留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長,現為該院教授。他與高亞光、蘇高禮合作的《不可磨滅的記憶》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三等獎。《黃河激流》原名為《在激流中前進》。創作始於1962 年,完成於1963 年,是畫家在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畫家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宋家川等處在險急河段的黃河渡口體驗生活,蒐集體創作素材。畫家以簡練概括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沉著凝厚的色調,表現了船工們齊心協力搏擊於黃河濁浪之中的驚險場景。畫家沒有從正面表現人與激流搏鬥的表情,而是通過飛旋激蕩的河水與沉著穩健的人物的對比,那如一葉小舟般的黃河渡船與大面積的洶湧奔騰的濃漿濁浪對比,通過對水勢的誇張表現反襯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較完美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文革」中,此作品被冠以隱喻「載舟之水可以覆舟」,「把矛頭指向無產階級專政」的罪名受到批判,致使原作被毀。1991 年底,為參加「二十世紀·中國」畫展,畫家重畫此畫,尺寸比原作略小,畫面亦與原作小有差異。
出擊之前作者:何孔德創作年代:何孔德是一位以表現軍事和歷史題材見長的畫家。1925年生於四川西充,1943年入國立重慶師範美術科,1946年轉入成都四川省立藝專。1951年,隨軍入朝從事美術宣傳。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結業後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從事專業創作。在《出擊之前》中,他運用粗放有力的筆觸及濃重純正的色彩,塑造了守候在防空洞中等待出擊的志願軍戰士的堅實形象。強烈的光感和洞口上方撲簌簌掉下的鬆土,使畫面靜中有動,渲染出激戰之前的緊張氣氛。
穿和服的女子作者:靳尚誼創作年代:
金色的季節作者:朱乃正創作年代:朱乃正,1935年生於浙江海鹽。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專攻油畫,學生時代被錯劃成「右派」,1959年畢業後分配到青海省文聯。1980年調回中央美院油畫系任教,曾任副院長、現為教授。 21年遠離都市塵囂的青海高原生活,使朱乃正對大自然的美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感受。他從大漠、長空、孤煙、斷雲中,從常見的藏區風情中發現美,挖掘美,以獨特的色彩語言,精湛的造型和嫻熟的油畫技巧,融中西藝術於一體,「竭盡所能去陳情達意」,形成了他具有中國意味的寫實油畫風格。創作中,他始終將反映人的精神實質視為藝術的靈魂,因此,他的作品中體現著一種深層的精神內涵。《金色的季節》是他青海時期的代表作,但頂天立地的構圖,壓得很低的視線,和揚場女健壯的體魄,表現了青藏高原的雄渾壯美。朱乃正近年多作風景,富有詩思。其書法和水墨畫創作深得傳統之精髓,極具粗獷而空靈的情趣。
女孩作者:劉迅創作年代:
貧農的兒子作者:蔡亮創作年代:堅持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是蔡亮生前始終遵循的創作原則。蔡亮(1932— 1995),福建廈門人,1949年入北平藝專, 1955年由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班畢業後,經六年正規而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後,到陝西從事專業美術創作。他深入到陝北農民當中,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過去苦難的生活和積极參加革命的史事所感動,並萌動了要表現這種感覺的強烈願望。創作了大量的連環畫和革命歷史畫。此畫描繪了在荒野茫茫的崎嶇山路上,兩個歷盡辛苦,長途跋涉的少年終於趕上紅軍隊伍並要求參軍的情景。畫家以略微仰視的構圖,重點刻畫了兩個背負著簡而又簡的行囊、衣衫襤褸的農家子弟的背影,儘管含蓄了兩個孩子的面部表情,但孩子堅定而有力的雙腳,仰頭向「首長」極力請求的姿態,已經體現了兩個貧農的兒子要求參加革命的迫切心情和他們倔犟執著的性格。他們看得出那位長者的「首長」身份,然而卻不知道他就是毛澤東的戲劇性情節,賦予了這一嚴肅題材以令人感到輕鬆和親切的氣氛,此畫之妙亦在於此。作品以濃重的青灰色調統一了全畫,並把我們帶入了那段崢嶸歲月。畫家的其它代表作有《延安火炬》、《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等。1981年,蔡亮由西安調入浙江美院,任油畫系教授。
紅榜作者:程瑞珍創作年代:
罪惡的審判作者:哈孜·艾買提創作年代:哈孜·艾買提是一位維吾爾族油畫家。1935年出生在新疆南部咯什,1954年入新疆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學習。現為新疆文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他的油畫受蘇派寫實油畫影響,但又自然流露出濃郁真切的新疆地域風情。《罪惡的審判》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作品通過1949年之前的維吾爾族地主巴依收買宗教法庭作出非法判決,強行霸佔無辜少女,使父女生離死別的典型情節,刻畫出不同階層的各種人物在這一特定環境中的內心世界,此畫富於戲劇性衝突,並令人思考其前因後果及社會歷史根源,也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其他代表作有油畫《木卡姆》等。
天安門前作者:孫滋溪創作年代:
劉主席在林區作者:王德威創作年代:王德威(1927 — 1984)生於上海, 1938年參加了革命隊伍,從事文藝宣傳工作,同時還進行版畫、漫畫和宣傳畫的創作。1950年後調入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任教。1955年參加了中央美院的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結業後回原校任教。曾任浙江美院副院長,油畫系教授。他是一位堅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道路,在大量寫生的基礎上完成創作的油畫家。1962年夏到東北林區寫生時萌發了創作《劉主席在林區》的想法,收集了大量與作品有關的素材。1963年冬,他再次到東北林區,收集林業工人的形象素材,1964年完成了《劉主席在林區》。油畫描繪了當時擔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風塵僕僕的形象,和他在林中工篷旁與林業工人親切交談的場面,富有生活的真實感,而沒有「文革」期間造神藝術的印痕。「文革」中,此畫被當作特大「黑畫」被批判,因原作藏國家美術館而免遭浩劫。劉少奇獲平反後,此畫才獲公正評價。畫家的油畫代表作尚有《英雄的姐妹們》等。
山村晴雪作者:吳冠中創作年代:
老師作者:薛雁群創作年代:
戰報傳來的時候作者:楊紅太創作年代:
戰鬥中成長作者:張定釗創作年代:《戰鬥中成長》是六十年代初優秀的革命歷史題材油畫之一。畫家選取了北方農村初夏時常見的青紗帳為背景,塑造了一老一小兩位游擊隊員獲勝仗後攜戰利品滿懷喜悅地穿行在青紗帳中的形象。尤其是稚嫩的臉上露著純真笑容的「小八路」的形象,恰好點出了在戰鬥中成長的主題。畫家採用了側順光,使蔥綠的青紗帳和土地、人物都沐浴在清晨明亮的陽光中,使畫面充滿了北方的鄉土情致,親切感人。秦大虎,1938年出生在山東蓬萊。1963年畢業於浙江美院油畫系,創作了許多表現革命歷史風俗和山東風土人情的作品。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定釗有著和秦大虎相同的求學經歷,1963年浙江美院油畫系畢業後,到上海紡織專科學校任教並從事創作。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聽毛主席話作者:趙友萍創作年代:
雪線運輸 作者:艾石之創作年代:
永不休戰作者:湯小銘創作年代:湯小銘是長於油畫肖像畫的藝術家。1939年出生於廣西桂林。1964年廣州美院油畫系畢業後,到廣東畫院從事專業美術創作。1971年,魯迅紀念館恢復陳列,就陳列內容的需要,湯小銘創作了這幅帶有鮮明主題的魯迅肖像畫。作品以寫實的手法,精謹的造型,沉穩的色調,運用嫻熟的油畫技巧,刻划了這位中國新文化運動旗手的不屈不撓、文壇鬥士形象。灰白色的背景前三角形的構圖,濃重的緇衣使病中的魯迅形象如同雕塑般堅實有力,他那犀利中略帶憂鬱的眼神,雙唇緊閉的威嚴的面龐,緊握毛筆的有力的雙手,無不傳遞出魯迅文學革命家的氣質和個性。魯迅身邊桌上的鬧鐘,藥瓶和厚厚的書籍、文稿等細節的描繪,都映現著魯迅先生「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鬥爭精神。畫家所作的《讓智慧發光》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三等獎,《孫中山先生》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
水電站工地之晨作者:楊秋人創作年代:
銅牆鐵壁作者:張自薿創作年代:張自薿,女,祖籍江西萍鄉。1949年,年僅14歲的她考入中央美院繪畫系學習西畫。1953年,入該院油畫研究班學習。畢業後,赴陝西工作。《銅牆鐵壁》原是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創作的,表現的是1947年在粉碎胡宗南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人民群眾以人力、物力支持反圍剿戰鬥,成為人民軍隊戰勝敵人的「銅牆鐵壁」的歷史事實。畫家以溫暖明亮的色調,輕鬆樸實的人物形象刻劃,營造出一個和諧熱烈的場面,烘托出毛澤東與支前隊伍相遇時的歡愉氣氛。畫面構圖和人物布局精心,又巧妙地通過主席的灰色軍裝及其領袖氣度的描繪使之成為畫面的中心視點。另外,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光色表現,對戰爭條件的艱苦性的弱化,雖然都帶有「文革」時期審美時尚的印痕,但今天看來仍不失為一件極有特色的力作。1972年,這件作品參加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30周年的全國美展,當時署名「秦文美」。1981年張自薿離開陝西到浙江美院任教,現為該院教授。
血衣作者:王式廓創作年代:
漁港新醫作者:陳衍寧創作年代:陳衍寧1945年生於廣州市。1965年廣州美院油畫系畢業後,到廣東省文藝創作室工作。1978年調入廣東畫院從事專業創作。1986年赴美留學,1988年由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立大學藝術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此畫原名《阿芳醫生》,參加1974年全國美展時改名為《漁港新醫》。作品描繪了一位樸實健壯的女「赤腳醫生」手提防病涼茶為出海歸來的漁民們送葯上船的動人情景,歌頌了他們熱心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文革」期間批判所謂「資產階級衛生路線」的背景下,於農牧漁第一線直接為群眾服務的鄉間衛生員(因不脫產,當時稱「赤腳醫生」)成為毛主席革命衛生路線的新生事物。《漁港新醫》帶有這種時代的印痕,並成為彼時的代表作。把具體的「阿芳」肖像改為類型化的「新醫」也是當時的普遍作法。但作者還是盡量按照藝術的規律,以較為堅實的油畫寫實技巧,在漁港繁忙熱鬧的氣氛中。塑造了一位頗具生活真實氣氛的女衛生員形象。她有力的雙手和赤裸的腳,展現出漁家婦女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而充滿稚氣的臉也是顯然具有漁家姑娘潑辣、熱情、善良的特徵。那條采色花邊的處理,避免了概念化的造型,而增加了地方色彩,體現了女性愛美的天性。1982年該作品參加了巴黎春季沙龍美展。
桂林山村作者:吳冠中創作年代:
公社書記作者:靳之林創作年代:
雞冠花作者:羅爾純1929年,羅爾純出生在湖南湘鄉。1951年他由以寫實主義著稱的蘇州美專畢業。做過一段編輯工作後,1959年到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後又到中央美院附中任教。現為中央美院油畫系教授。寫實主義藝術教育並沒有影響羅爾純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和自我風格的塑造。他依然重視寫生,從客觀的現實取得真實情感,然後發之於形式,以求得每一個色斑,每一個塊面和每一根線條都達到傳神,產生美感,從而形成了他構圖新穎、造型簡潔、設色明麗、筆意大方的油畫風格,而近於表現主義的畫風。他的造型,無論人物、景物,往往是瘦削的,便由於筆觸有力而具有油畫的凝厚感。在這件花卉靜物作品中,他以恣意復凝重的筆觸,形式感極強的構圖,濃重的黑色和紅色,描繪了淺淡的冷調背景前後那敗而不枯,依然熱情而又溫潤的姿容,給人以生命力的感染。畫家的人物代表作有《望》。
故宮白皮松作者:吳冠中
陝北青年作者:靳尚誼
陝北老農作者:蔡亮
春風楊柳作者:周樹橋周樹橋生於1938年,廣東開平人。1966年於廣州美院油畫系畢業後,到廣州美術公司從事創作,後到廣州畫院,曾任畫院副院長。這件產生於「文革」期間的作品,反映了當時城市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那段歷史,具體描繪了一隊知青男女遠離家鄉,來到南方農村某大隊部時被戴上大紅花,受到熱烈歡迎的情景。畫面構圖飽滿,手法細膩,眾多的人物形象刻畫也頗為生動,具有個性。明亮的色彩,溫暖的色調,以及近似於平塗的技巧表現,都使畫面擁有了年畫一樣的親切樸實、歡快喜悅的氣氛。它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也帶有「文革」中「紅、光、亮」審美時尚的影響。
瓶花作者:衛天霖衛天霖(1898--1977),是一位長於色彩表現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字雨三,山西汾陽人。1920年赴日留學,畢業後任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研究員。1928年回國任中法大學孔德文藝學院藝術部主任、北平大學西畫系教授等職。1949年籌建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並任副院長。1960年北京藝術學院成立衛天霖畫室。衛天霖教授多年致力於將印象派的光色變化和激情筆觸植根於中國油畫之中,並在同民族藝術的融合中形成了凝重、淳厚、色彩斑瀾的油畫風彩。1970年後,畫家悄然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後一個靜物畫創作高峰,並進入了揮灑自如的寫意境界。《瓶花》以斑駁濃烈的色彩,蒼勁、有力的筆法,映照著畫家內心深處火熱的激情和永動的生命力。
紹興河濱作者:吳冠中
武夷山村作者:吳冠中
紅燈柿作者:許幸之許幸之(1904 — 1991)是現代著名油畫家、美術史家。生於江蘇揚州,13歲時拜呂鳳子為師。1919年考入上海美專學習西畫,後得郭沫若資助,於1924年赴日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師從著名油畫家藤島武二。1929年回國,任教於上海中華藝大西洋畫科。1930年當選中國左翼聯盟主席,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提出以新興美術運動支持新興階級的革命運動的主張,並帶頭深入生活,一反他在日本受當時西方現代藝術的薰陶所形成的表現主義的創作風格,創作了《工人之家》、《鋪路者》等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同時他還投入大量精力於影劇的編導和詩歌的創作,成績斐然。他曾參與籌建魯藝華中分院,並在該院美術系和戲劇系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院理論研究室主任、教授。1959年與董希文共同主持油畫系第三畫室的教學,致力於油畫民族化的探索與創作,傾向於 「以老百姓能接受的平易近人的方法(即畫面油很薄,不主張以厚堆表現畫面的質感和量感)來畫」,遂自成一格。 「文革」時期,許幸之曾被迫擱筆數年。1977年,他懷著對祖國和民族興旺富足的期待和祝願之情,以熱烈飽滿的色彩,充滿幾何構成韻味的構圖和爐火純青的油畫技法,創作了這件充滿強勁生命活力的作品。他巧妙地用黑茶几、黃桌布、黑黃交錯的果盤襯托出橙瑩如燈的柿子,純正幾無陰影的色彩彷彿正是畫家心境的寫照。
為什麼作者:高小華 這是「傷痕」美術時期最早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用寫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現了「文革」期間一場武鬥間隙的場面。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紅衛兵們疲憊不堪,傷痕纍纍。他們為這場無謂的戰鬥付出了血的代價。畫面中心的那位頭纏繃帶的紅衛兵以一種困惑的神情直視觀者,他似乎從心底發出了不僅是他,也是作者的同代人,更是全國人民的一個共同疑問:「為什麼……」 高小華,1955年生,河南桐柏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曾任四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現居國外。創作《為什麼》時,尚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
葛嶺望西湖作者:胡善余
捻毛線的老人作者:靳尚誼
坐著的女人體作者:靳尚誼
參加團代會的藏女作者:靳尚誼
農家小院作者:秦寒光
春滿湖彎作者:蘇天賜
花燈迎春作者:蔡亮張自嶷
作者:程叢林1968年X月X日雪程叢林,1959年生,四川萬縣人。1982年從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進修。這是「傷痕」美術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作,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二等獎。作者以一個奇特的如同日記般的題目,真實地記述了那個年代發生的一場悲劇。它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場武鬥鬧劇的真實再現。由於四川在「文革」期間的武鬥甚烈,這一題材的作品多出於四川青年畫家之手亦非偶然。畫面上,經過真刀真槍的戰鬥後,潔白的雪地被鮮血染紅,「失敗者」被「勝利者」押出他們的「堡壘」。「勝利者」手持相機準備攝下這「輝煌時刻」;「失敗者」表現出了「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精神;而旁觀的長者們卻流露出了困惑與無奈。畫面中有著一張張單純、熾熱的年輕面孔,他們對這場荒唐的鬥爭是那樣的投入和麻木無知。正是對這種麻木無知的深刻且充分的表現,才使作品更具悲劇色彩,它的批判力度也因此超過當時其它有影響的「傷痕」美術作品。沿用著俄羅斯寫實油畫技巧及其戲劇性衝突的構思,表現新時期之初對既往政治的反思,也正是彼時中國畫家的典型思路。此後,程叢林又創作了《華工船》、《碼頭的台階》,表現出他對中國民族的困惑,塑形技巧頗為成熟,但其影響力卻未及這幅作品。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結束後,他前往德國學習和創作。
西沙之晨作者:何岸
中學生作者:靳尚誼
維族婦女作者:尚德周
農機專家之死作者:邵增虎
雨過天晴作者:王大同
春 春作者:王亥作者:王亥
紅燭頌作者:聞立鵬聞立鵬,1931年生,河北浠水人。1947年入北方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1963年又於該院研究生班畢業。現為中央美院油畫系教授,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他的作品多以象徵性的藝術手法蘊涵耐人尋味的哲理。聞一多為我國現代詩人、學者、戰士,曾著有序詩《紅燭》,表達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對黑暗統治的憎惡與抗議,1946年因反內戰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立鵬是聞一多之子。這幅作品刻畫了一位集學者風度與戰士寧死不屈精神為一身的人物形象。紅與黑、動與靜的強烈對比賦予此作超乎肖像畫之外的感召力,暗夜裡燃燒的紅燭、烈火等象徵性語言的運用烘托出革命者為祖國、為真理而戰的崇高精神。
嘉陵江邊作者:吳冠中
拂曉作者:肖峰、宋韌
玉龍山下白水河作者:姚鍾華
挽回失去的青春作者:曾正明;潘家俊
高原的歌作者:詹建俊詹建俊,滿族,1931年生,遼寧蓋縣人。1948年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科學習,後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55年參加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1957年起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現為油畫系教授,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詹建俊在50年代以《起家》、《狼牙山五壯士》名世,在現實生活和革命歷史題材的表現上展現出才華。80年代以來,他又以象徵性的思維和富有詩情的語言創作了《高原的歌》、《潮》及風景畫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美展上獲獎。他在創作中注重對總體形式感的探求,形成了有豪壯爽健,筆法洒脫,色彩濃烈的「寫意」畫風。這幅作品是其進入新時期的代表作,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二等獎。作品取材於四川阿壩,是作者兩次深入藏區後激情迸發的跡化。整幅畫面籠罩在濃重的暖紅色調中,陽光從人物背後投射過來,產生了一種佛光般的虛化景象,宛如一首被純化的詩或歌,給人以視覺與情緒上的感染。作品以牧歌般的抒情調子為粉碎「四人幫」後的美術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也契合了當時人們對輕鬆與抒情作品的渴求,但在他的作品裡也顯然在抒情中葆有某種崇高的熱情。
希望作者:張法根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者:張京生,王元珍張京生,1940年生,北京人。196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73年至今在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代表作品有《家鄉喜訊》、《美麗的女神》等。王元珍,1943年生於上海,福建福州人。196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73年起在天津美術學院任教,代表作品有《大學生》、《初春》等。這是兩位作者共同創作的近十幅大型歷史題材油畫作品中的一幅,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二等獎。作品所描繪的情節與內容完全出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在剛剛迎來解放的北京街頭,一群孩子正在跟一位軍管會的女同志學習唱歌。朦朧的城樓上懸掛著毛澤東畫像、春綠的樹叢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藍天映襯著飛翔的風箏,營造出了北京剛解放時那歡快與祥和的氣氛。從孩子們極其投入的神情與滿面的笑容里,看到了他們對新中國的憧憬與希望。作者以寫實的油畫語言和溫厚的色調,著力刻畫了人物那充滿喜悅與朝氣的神情。真實的環境、親切的場面、朦朧的氣氛使這一重大主題以輕鬆的抒情效果出現在你的面前,把你帶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著名的革命歷史歌曲的旋律之中。
插隊落戶第一夜作者:張希華
野花作者:周玉瑋
黎家女作者:曹達立
寒凝大地作者:陳逸飛;蔡江白
葦塘小景作者:江平
醫生作者:靳尚誼
捨得一身剮作者:李斌;陳宜明
牧羊女作者:李化吉
滋育作者:劉世國
推薦閱讀:
※法蘭西風情(三):法國美食
※「美從東方來」回眸威尼斯電影節上的中國美人(上)
※中國美術史複習資料4
※【韓國美女】◆ 金荷律--2015首爾車展【自我對決】
※國美小姐把復古風穿得美極了,看得我想去翻媽媽的衣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