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合群,榨乾了多少中國年輕人
01
最近看男友越發不順眼。
以前每天下班後,他會去慢跑鍛煉,或者看點專業書、學學感興趣的視頻剪輯。
而現在的他,下班回家就對著手機一整晚,和同事開黑、吃雞。
聽著他打遊戲時大呼小叫的聲音,我抱怨不已,他卻振振有詞:
「我這不是剛轉到一個新的部門嘛,同事都在打遊戲,我得跟他們一起,才能顯得合群。」
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於不好相處,等同於異類。
於是,多少中國年輕人,陷入了一種叫作「假裝很合群」的癥狀里。
明明周末想去圖書館學習,舍友卻都在刷劇打遊戲談戀愛,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隨他們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將下班時間用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卻為了合群去喝酒應酬、唯恐被同事排擠;
明明不愛看綜藝,但身邊的姐妹都在追《創造101》,為了找話題,你不得不也誇起了王菊,罵起了楊超越;
明明一個人活得比誰都要精彩,卻害怕被世俗稱作「剩女」,只好答應相親、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終身成長詞典詞條《98:羊群效應》中說: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羊群效應」。
在一個集體中待久了,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但正如毛姆說的那樣:「就算有五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有人說:在一個糟糕的環境里,合群有一個同義詞——浪費時間。
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都只有雷打不動的24個小時。
你將時間花在「合群、為別人而活」上,就註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時間就少了。
當你合群時,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在偽裝?
逼著自己合群,不辛苦嗎?
02
自媒體作者老K說過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年假期,他回老家見到了很久沒見的小學同學周一澤。
酒過三巡,一澤開始對老K抱怨起自己的處境:
這幾年他開貨車四處跑運輸,落得一身司機的職業病。
每次過陝西,過烏鞘嶺隧道的時候,路況不好彎道很多,路邊全是萬丈深淵懸崖峭壁。
夏天還好,冬天路滑,一澤好幾次都嚇得快尿褲子,可是還得去。
老K問一澤為什麼不換種活法,何必這樣折磨自己。
一澤特別正經地告訴他:
「我們村的年輕人這些年一直跑貨車,不上學的年輕人都在幹這一行當。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稀里糊塗地就去做司機了,不去會顯得非常不合群。
別人都在做這個行當,我不去做我就落後了,我得跟他們合群,這樣他們才會帶著我多拉貨多掙錢。
雖然有時候讓我跑的線路不好,跑夜車也比較多,但是我覺得為了融入他們圈子,我得去跟他們一塊打拚。」
為了合群,有多少年輕人甚至搭上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忘記了自己的追求和目標,失去了自身的判斷,最後只能讓生活越來越糟。
《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了合群而放棄思考,在群體中不負任何人,卻惟獨辜負了自己。
03
知乎網友姚語寒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研究生室友,每天早上6:00起床,雷打不動聽CNN,然後跟著念,堅持了三年。
畢業後其他人都去考公務員或者進企業,只有那個室友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去阿聯酋航空做空乘。
於是,在所有合群的人都朝九晚五、活得越來越平庸的時候,他已經飛遍了千山萬水。
後來可能是飛累了,五年後他又回國考了公務員,找了個專業對口的職位,幾年攢下的錢在單位附近買了個小公寓,一直未婚。
他每個假期都飛國外,許多國家他當空乘時已經去過,再去深度游。
對比之下,我們的合群顯得多麼平庸無趣:
我們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大學裡肆意揮霍著青春,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再努力攢錢,幻想有一天能週遊世界。
而不合群的他,趁年輕先周遊了世界,看夠了風景之後,才回來安家立業。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許從十年前某個清晨6:00就已經開始了。
有人天天早起學習,不顧他人的冷言冷語,為自己的目標持續不懈地付出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卻為了合群,為了不顯得格格不入,拚命地融入集體、偽裝自己。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氣。
他們只追逐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只為做出令自己無悔的選擇。
04
比起偽合群,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有時候反而顯得更可愛。
就像梁朝偉,不喜歡交際應酬,總是和外界保持著一定的疏離感。
劇組拍完戲,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唱歌,梁朝偉卻幾乎不參加:「你們玩,我回家。」
張國榮、王菲等一幫朋友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而梁朝偉卻一個人躲在旁邊喝茶。
內向又不愛交際的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有聲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獨。
他會自己買張票去中央公園看雪景;
他沒事的時候就在片場放煙花,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流星;
他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禪修班,在簡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就像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所說:要擁有很多內在資源,才能享受獨處。
太多人在迎合別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卻在獨處中找到了內心的邊界與平和。
又像陳道明,在充斥著浮躁與誘惑的娛樂圈,不愛聚會、不接應酬。
不說客套話、不怕得罪人、不跟圈子妥協,儘力把每一部作品演好。
不合群的他,喜歡在獨處中沉澱自己。
他會彈鋼琴,會演奏薩克斯、手風琴,在拍戲的間隙,他習慣用音樂獲得內心的平靜;
他愛看書,從魯迅、胡適,讀到李敖、北島,被稱為「中國讀書最多的演員」;
他喜歡畫畫、書法和下棋,在家拿著毛筆抄《道德經》,還經常為女兒做糖人、面人。
鮑爾萊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棄自己融入集體。該來的自然會來,該走的註定要走。
適當地將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學會與孤獨握手言和,我們會活得更舒適。
05
合群還是獨立?說到底,這只是一種選擇。
沒有所謂的對錯,關鍵是聽從你內心的想法。
如果你為了不顯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別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這才是問題。
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有這樣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你不需要去刻意迎合。真實的你,就很好。
共勉。
推薦閱讀:
※【國際關係】郭樹勇:中國國關理論建設中中國意識成長及中國學派前途
※東盟嚴重關切南海緊張 美國炫耀:中國重大挫折
※舌尖上的中國(80年代)
※【小童文苑】中國十大傳世名畫⑨:漢宮春曉圖
※中國式雷人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