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四項注意
中醫的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並逐漸旺盛。由於陽是從陰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只有當陰足夠旺盛時,陽氣才能生得更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在冬至節氣前後應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護陰滋養陽的目的呢?一.科學進補民間素有「冬令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冬至則是冬令進補的重要時間節點,從中醫陰陽的角度來說,冬至這一天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從此以後陽氣開始復生,陰氣開始消退。但是關於進補不能盲目,飲食物應該遵從下面三個原則: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乾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二、患有感冒、發熱、咳嗽等不要進補 病邪猶如寇匪,常乘虛侵襲人體。此時應先以祛邪,以免為患,故常用攻邪之法以治之。正如金代名醫張子和所云:「先論攻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假如病邪侵入人體,若先行補虛而忽視祛邪,等於關了門,將病邪留於體內就很難驅除,往往會造成病症遷延不愈。故當患有感冒、發熱、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而成後患。冬令進補存在著諸多誤區。如「進補一定要在冬至後」、補藥越貴越好、慢性病補不忌病、兒童冬令進補無禁忌等等。其實,這些觀點都沒有正確理解冬今進補與調整的作用與功能,在認識上是一大誤區。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三、飲食調養(審慎調食)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應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藥物養生應以固先天之本,護後天之氣為主。所謂「先天之本」即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充盛,機體代謝能力強,人的衰老速度緩慢;所謂「後天之氣」指脾胃為後天之氣,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靠脾胃供給。所以,這個季節的藥物養生應以固護脾、腎為重點。冬至這天適合吃羊肉蘿蔔湯,因為羊肉是補脾腎的,但有點滋膩,而蘿蔔是通氣的,可以抵消羊肉的滋膩。脾腎強健了,尤其是脾強健了,人體內的陰氣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滋潤,陽氣自然就能更好地生起。另外,羊肉燉當歸、生薑,也是不錯的選擇。除了羊肉之外,狗肉也可以選用。另外對於一些脾胃功能較差的人來說,冬至以及三九都是順應節氣調理的好時機,省中醫院重點專科脾胃病三科正在開展「三九貼敷調脾胃」,以達到激發人體免疫力,扶正祛邪,調補陰陽,提高人體抗病力的作用,尤其針對虛寒體質的胃腸病效果更佳。四、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告誡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有些老年人喜歡早起鍛煉,勤奮倒是好事,但早到冬季也是凌晨四點鐘起床外出並不是好事,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冬季養生總的原則是就溫遠寒,但不是就熱,因為,熱則開發腠理,也會擾動陽氣。有的家庭室內溫度達到30度,夏天遇到這樣的高溫人也會難受,何況在冬季。所以,人出汗時腠理開泄,等再出門時遇到寒氣就容易患病,小兒、老年人最易受害。為何要閉藏,因為只有藏才能有發,今冬的藏就是為了來年春天更有生氣,否則,今冬把一點陽氣耗散,明年生機不會壯旺。
推薦閱讀:
※在實際門窗中使用魯班尺,應該注意這些
※跑馬拉松的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
※喝酒注意一二三
※不可空腹吃的水果你「注意」了么?
※搬家需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