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拈花微笑——寂靜的美學
假若當年世尊提出了關於佛法的問題去考眾生而眾生搶答的話,那大概是一幅慘不忍睹的畫面,而我們也無緣欣賞得著後來眾多清寒幽靜的禪畫、禪詩、清寂的茶道……
拈花是因,微笑是果,這是一個何等美麗的因果關係!它的美正在於無聲,在這擾攘喧鬧的人間。無聲,因而更能心領神會,更能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無聲,世界因而更廣漠,也更包容。
拈花微笑的故事,在《無門關》里是這樣記載的:
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
一個偉大宗教的派別居然可以在靜默之中誕生,沒有語言文字的介入,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有人或許會問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多少。釋迦當時真的不發一言,只拈花示意,而迦葉便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禪宗也就在此神秘主義情調的氣氛中傳開來了嗎?其實當時在靈山會上,禪是否真的無聲息地來到這世間是不必去尋根問底的,重要的只是這個故事中要透露的訊息而已。
那麼它要透露一些什麼訊息呢?就是故事中所說的「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實相無相點出了禪宗的空,微妙法門點出了禪宗的妙,教外別傳點出了禪宗的新,不立文字點出了禪宗的無,很多人以為禪宗說空說無,乃一種消極的避世主義,於現實人生沒有稗益,這當然只是一表面而不深入的看法。其實禪宗的妙處正在其空與無,正在禪宗的不僅僅從實處去把握和看待世界。
更要注意的一點是,禪宗的空與無從來都不是虛無主義的一無所有或萬念俱灰,而是一種容納和包容萬有的空,故它是實而又是虛的,是有而又是無的,它也是非實非虛、非有非無的,這就是禪宗的「妙」,因為它永不落於任何一邊。人生很多煩惱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執於邊見,形成種種的二元對立,不能消解與融和。世界上千古以來的種族歧視,人與人之間的利害衝突,血流成河的宗教戰爭等均由人的偏執無明而起,死命執著自以為是的一邊和「真理」,於是乃不得不將對立的另一邊除之而後快了。之所以有這樣悲劇性的後果,就是因為人的思想沒有空間,因此也沒有流動的活水,沒有鮮活的甘泉,只是一潭腐臭窒息的死水。
能了解禪的空及以此空的智慧來處理世間的種種葛藤和煩惱,相信世界上的問題均會較易獲得解決。能空才能有,若每人的思想、行為和胸襟均留有空間,人與人之間的相隔面也就更為開拓,人與物亦更能相應相感,無窒無礙,任運而流通。「空」實在是佛教一種觀點和應對世界的至高微妙智慧。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景」。在禪宗里,空與靜是常相提並論的。我們看眾多的禪畫和禪詩,便能了解此空靜的意境。著名的禪畫,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全幅畫面留有大量的空間,只有一孤舟,舟上一旅者在垂釣,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深靜意境不言而喻。禪詩中最佳的例子則莫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雖不聞人語響,但人的深思和深情卻一下子便從紙上跳躍出來,不必嚕囌與呢喃。因為無言顯得情更深,思更靜,意更遠。
禪說不立文字,不是要否定或排斥文字,因為禪不強調對立,而是希望能超越文字。語言文字不過是一工具和方便法門,指引我們邁向悟道之門。當我們能親臨那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之境時,我們還需讀那些描寫動人美景的文字嗎?陸象山之敢說:「六經皆我註腳。」並非出於他的狂妄自大或目中無人,而是出於他的恍然大悟。當你能契入那絕對真理的究極時,一切言語都變得多餘。我們常說「非筆墨所能形容」、「一切盡在不言中」、「妙不可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這個意思。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也曾說:「當一種感情達到頂峰的時候,我們只有緘默,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足以形容。」(《禪與日本文化》)他另外又說:「當我舉起手時,其中便有禪。但是當我說我舉起了手時,便沒有禪了。」我們若要得著真理則必需親身去體驗,書本上對真理的描述不過是作為一參照及指引而已。這些描述亦不過是二手的經驗,任何的真理都不會是一種廉價主義的販賣,禪當然也無例外。
我們或許又會問,禪說不立文字,其實它這樣說不是已經用了文字,落了言詮嗎、其實這也正是禪的妙處和其精彩之處,它既不絕對依賴文字,也不絕對不依賴文字,一切隨機應變。若語言文字能帶領我們往真理之境,我們何樂而不為呢?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執著於語言文字而忘記了其背後的真理!其實禪宗從沒有否定語言文字,它只希望我們明白到語言文字不是本而是末,只希望我們不要過分依賴或執著於它而已。
拈花微笑,不立文字除了因不執著而能空靈透脫之外,亦能呈現一種深靜的美學情調。要空才能容納萬有,亦必需要靜才能靜中寓動。空與靜才是宇宙的根源。禪在拈花微笑中誕生,正表現了這一根源的特色。這一特色不單為一哲學境界,亦為一美感境界。也因此,禪能開出一系列的禪藝。這些禪藝深靜、飄逸、質樸、自然和含蓄,沒有炫人耳目的喋喋不休,卻能含情脈脈地動人心弦,天長地久,百看不厭,正因其空靜而能使人悠然意遠。
除了拈花微笑,佛經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是表現著禪宗寂靜美學的。其中最使我感動的就是佛祖釋迦在菩提樹下悟道的一剎那。當年的悉達多太子放棄了皇宮的生活享樂及嬌妻美妾而決心離家去求道,經過了無數的苦難,包括了摧殘身體的6年苦行生活,最後決定在於畢缽羅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結跏趺坐,發誓若不悟道則永不起來,結果經過了49天深靜的沉思,在仰頭遙想天空上美麗的點點繁星之際時大徹大悟。
傳說禪的第28祖菩提達摩,將禪由遙遠古老的印度傳來了中國,後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到嵩山少林寺面壁,於漫長靜默的9年打坐沉思歲月中教示無言心印。
我讀這些故事時,除了欣賞這些哲人偉大超凡的行實之外,還無限感動於它們所展示出來在生命深處里那清幽寂靜的美學情調。(信息來源:摘自《名家談禪》)
推薦閱讀:
※內向的人,請抬頭、微笑,站出來,讓人看到你的好
※笑線: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首戰戛納的王珞丹俘獲紅毯利器竟然是她的微笑唇
※趙麗穎、楊冪、鄭爽,誰的微笑最治癒?
※用微笑裝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