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俄羅斯民族和俄羅斯認同
內容提要:俄羅斯獨立後,聯邦政府把構建俄羅斯民族和俄羅斯認同作為進行社會整合、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策略,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培育工作。俄學者的調查資料說明,自獨立以來俄聯邦公民的國家認同度及歸屬感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俄羅斯民族作為一個國家民族,其存在還沒有得到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的認可,其國族的整合和公民認同的真正形成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培育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隨著新俄羅斯的誕生,在如何建設和建設什麼樣的俄羅斯聯邦國家的新方案中,俄羅斯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季什科夫教授提出了建設「俄羅斯民族」,相應的,在國家的公民中確立「俄羅斯認同」的戰略,並自認為是「最具現實意義和適宜的」方案。但在俄羅斯政界及學界,對此方案有著各種不同的認識。在政治領域,以時任總統葉利欽為核心的政治精英接受了建設新的民族共同體「公民民族」——「俄羅斯民族」的提議,這一術語被理解為任何一個族裔民族均無優勢地位的公民政治共同體(在1993年頒布的憲法中被表述為「多民族人民的主權共同體」),並開始把對民族的這種理解作為俄羅斯聯邦進行國家民族建設的新官方政策。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官方開始了積極的國家民族建設進程,在俄政府2012年頒布的《2025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民族政策戰略》中,更是把強化國民共同的公民意識作為該時期內戰略的首要目標。本文主要以俄羅斯學者的問卷調查數據為依據,呈現和分析了被調查者對「俄羅斯民族」的認知情況及他們的國家認同、族裔民族認同狀況,這些調查都是在俄羅斯著名的民族學和社會學學者主持下進行的,其結論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可為我們了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民眾的認同狀況及其變遷提供寶貴的參照,其研究結論也能為我國學者思考相關問題提供一些新的參考。一、何謂「俄羅斯民族」?在以往的俄文文獻中,「HaUH且」(源自拉丁語natio一詞,與nation屬同源詞)一詞主要地被使用於「族裔民族」的含義,如俄羅斯族。歷史上,無論是沙皇俄國時期還是蘇聯時期,都不曾使用過「俄羅斯民族」這一術語。上世紀90年代初季什科夫提出新的俄羅斯方案後,建議重新界定「民族」概念,把原來的民族概念界定為「同一國籍的人」,即「公民民族」或曰「國家民族」、「政治民族」。目前,在俄羅斯聯邦正式頒布的官方文件中並未見到對「俄羅斯民族」的正式界定,不過在2012年10月公開討論的《俄羅斯聯邦國家民族政策戰略》草案中,把「俄羅斯民族(俄羅斯聯邦多民族的人民)」解釋為「俄羅斯聯邦不同族裔的、宗教的、社會的以及其他屬性的、意識到自己的公民同一性與俄羅斯國家的政治——法律聯繫(同一國籍)的公民共同體」。可見,俄羅斯官方試圖界定的「俄羅斯民族」就是「所謂國族,即國家民族,也就是取得國家形式的民族」。在這裡,「國家權力與佔有一塊領土並有著許多共同點(歷史、文化、語言)的民族的概念合併到了一起」。二、俄羅斯民族作為國族是一個既成的事實還是形成中的民族?眾所周知,最早的國族出現於西歐,如法蘭西民族、英吉利民族等,這類「民族」是通過對國內各族群在政治、經濟和語言文化等方面進行強有力整合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那麼,俄羅斯民族像法蘭西民族、美利堅民族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嗎?針對這一問題,1997年季什科夫曾從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歷史事實、政治上的一體性及語言、文化上的同質性、公民認同等方面系統論述了「俄羅斯民族」存在的基礎。季什科夫認為,在俄羅斯「形成公民民族的過程足夠久遠並在俄羅斯成功地進行著,而在某種意義上或者某些事件方面應該講俄羅斯民族是社會意識的既成事實」。但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俄羅斯民族作為公民民族、國族還處於形成階段。如社會學學者戈爾什科夫等認為,隨著俄羅斯公民認同的傳播,具有「在可預見的未來在俄羅斯形成公民民族的可能性」。社會學學者巴音也認為:「公民民族作為社會自組織的形式和俄羅斯人民權力的來源,依我們看,暫時由於一系列對其形成不利的條件還沒有形成」。目前,在俄羅斯學界更多的人把俄羅斯民族作為一個形成中的民族來看待。實際上,出現不同評價的原因在於,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們對一些核心問題如國族(公民民族)的本質特徵「認同」等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如在戈爾什科夫等的研究中,認同被理解為不僅僅是「我們是誰?」,而且還有「什麼樣的我們?」因此導致他們提出「俄羅斯民族」是形成中的公民民族的結論。但如果把俄羅斯認同理解為愛國主義和對國家的了解及歸屬感等,則可以得出別的結論。俄羅斯的政治階層積極地接受了在國族問題上國家意識形態的革新,這首先特別明顯地反映在國家高層官員的講話中。在公共領域如首先在總統的講話中民族概念開始使用於不是民族文化的含義,而是國家民族的含義。據學者德諾比熱耶娃的統計,在這種意義上民族概念和由它衍生的「民族的」在普京總統給聯邦議會的書信中2000年使用了10次,2007年使用了18次;在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的書信中2008年民族概念本身在國家共同體的含義上使用了6次。國家的高層領導通過如「俄羅斯民族」、「我們作為民族」、「俄羅斯統一的人民」這樣的一些界定,以引導俄羅斯官方政治話語的轉變和俄羅斯認同的培育。如2007年6月12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俄羅斯日發表演講時指出:「由於在幅員遼闊的地域上形成了複雜的歷史狀況,在統一的領土上,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著不同族裔的、文化的、宗教的代表——同時,儘管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性,但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統一的人民和統一的民族」。這一觀點在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的講話中也得到認可。如2008年6月29日梅德韋傑夫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舉行的羅斯洗禮1020周年慶祝活動開幕式上講道:「俄羅斯民族,就像國家本身一樣,已經處於自己的發育階段,在形成多族裔國家並實際上在結合東、西方傳統的基礎上走向成熟」。那麼,在俄羅斯社會大眾的意識中,有關「俄羅斯民族」(國族)的觀念又是何種狀況呢?根據2008年俄羅斯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與社會組織民族監測網等共同完成的「區域的族群文化潛力是形成俄羅斯民族的因素」研究項目結論,從被調查者在回答「俄羅斯聯邦公民是否組成俄羅斯民族」這一問題的情況看,雖然民眾準備接受和討論俄羅斯民族的思想,但目前還遠不是每位俄羅斯公民承認這樣的民族已經有存在的權利。根據本次調查結論:38%的回答者認為,在俄羅斯的條件下統一的民族不可能產生;14%的人認為,民族是可能的,但為此需要數十年;8%的人認為,經過幾年民族可能產生;22%的人對俄羅斯民族說「是」;18%的人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參見表1)。表1有關「俄羅斯聯邦公民——這是俄羅斯民族?」問題的回答(%)城市是為了達到這一點還需幾年為此還需要數十年在俄羅斯的條件下統一民族不可產生難以回答瑟克特夫卡爾(科米共和國首府)31783618葉卡捷琳堡(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首府)296124013奧倫堡(奧倫堡州首府)268133914巴拉科沃(薩拉托夫州城市)265113622巴拉科沃(薩拉托夫州城市)265113622圖拉(圖拉州首府)265164013戈爾諾一阿爾泰斯克(阿爾泰共和國首府)25494517阿爾漢格爾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首府)2417153014蘇爾古特(秋明州第二大城市)236123227鄂木斯克(鄂木斯克州首府)236124019莫斯科229163815哈巴羅夫斯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首府)226143424皮亞季戈爾斯克(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城市)1611174115雅庫茨克(雅庫特共和國首府)119253718格羅茲尼(車臣共和國首府)109134127總計228143818從表1可見,那些不贊同把俄羅斯公民稱作民族的人,很明顯,在不同區域的比例都是比較高的,且比例相差不是很懸殊,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差距為15%。在戈爾諾一阿爾泰斯克市45%的回答者表示反對把公民概稱作俄羅斯民族,是所有區域中反對比例最高的,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市這一比例是30%,是反對比例最低的。那些贊同把俄國人稱為民族的人,在不同區域間則有較大差異:瑟克特夫卡爾市所佔比例最高,是31%;葉卡捷琳堡次之,佔29%;而比例最低的是格羅茲尼,佔10%;雅庫茨克和皮亞季戈爾斯克分別佔11%和16%,莫斯科是22%,屬於平均值。從總體上看,在某種程度上認為俄國人是民族即「俄國人——這是民族或者未來的民族」的回答結果看,在一些區域居民在較高的程度上傾向於把同一國籍的人看作是一個俄羅斯民族的代表,這首先包括阿爾漢格爾斯克和圖拉,還包括奧倫堡、莫斯科和葉卡捷琳堡。最簡單的解釋是在這些區域俄羅斯族人占多數,這樣的解釋部分地適用於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情況,但不適合其他區域。在莫斯科這一比例是46.2%,而在莫斯科的俄羅斯族人中是44.8%,在烏克蘭族人和楚瓦什族人中則分別是57.1%和100%。在圖拉的所有被調查者中,對這一問題持肯定回答的平均比例是46.8%,在當地俄羅斯族人、烏克蘭族人和摩爾多瓦族人中的比例分別是46.6%、50%和100%。在格羅茲尼和戈爾諾——阿爾泰斯克市,同意「俄國人——這是民族或者未來的民族」觀點的回答者比例最小。車臣共和國的特殊狀況,使得這裡僅有三分之一的回答者——格羅茲尼的居民認為俄國人就是民族,其中車臣族人中有32.9%、俄羅斯族人中有28.6%的被調查者贊同上述觀點。在本次調查中,還提出了「當不否認自己的民族成分時,您能否也說『我的民族——俄國人』」?的問題,這為被調查者從更寬泛的含義上看待公民認同的題目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是否有針對性地把俄國人稱作民族,很多被調查者需要克服內在的心理障礙。在這一問題上很多人都根深蒂固地認為,這兩種形式(國家民族和族裔民族)是相互排斥的。至今這一障礙對很多人的文化認同和公民認同的調和產生著干擾。表2對「我的民族——俄國人」問題的回答情況城市是是,如果身處其他國家不是難以回答圖拉74.49.410.06.3巴拉科沃67.411.510.510.5哈巴羅夫斯克62.916.312.58.3瑟克特夫卡爾61.918.311.58.3莫斯科59.415.117.18.3奧倫堡58.732.88.5—皮亞季戈爾斯克56.119.616.77.6阿爾漢格爾斯克52.920.816.99.4鄂木斯克51.714.923.69.7葉卡捷琳堡51.024.118.36.6蘇爾古特48.917.316.217.5戈爾諾一阿爾泰斯克48.822.818.310.1雅庫茨克41.425.811.121.7格羅茲尼23.536.428.911.2總計57.717.016.98.4上表資料顯示,在改變問題設置的情況下,已經有58%的人明確聲明自己的民族「是」俄國人,還有17%的人指出,在國外能夠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俄國人。車臣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的資料顯示:回答「我的民族——俄國人」的比例約為24%;回答「當我在國外——我的民族——俄國人」的佔36%,即從整體上看兩者幾乎佔三分之二。另根據細化的調查資料,在戈爾諾——阿爾泰斯克,阿爾泰人回答這一問題的合計比例是66.1%;雅庫茨克雅庫特族人的合計比例是75.2%,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可見,為了使俄羅斯公民把自己承認為一個民族,還有著漫長的路要走。也許可以認為,「俄羅斯民族」作為一個政治民族實體是既成事實,但作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自覺民族實體還處於形成發展階段。因此,為了使這種作為政治象徵的民族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具有高度內聚力的民族實體,依靠國家的力量構建這樣的民族就成為必然,這也就提出了所謂的「民族建設」問題。三、俄羅斯認同的現狀及培育民族建設一般指一個國家內部走向一體化,並使其居民成為一個「民族」的過程。我國學者周平認為,在國家民族建設中,「組成國族的人們的心理認知和心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心理認知和心理感受,就是國族認同」;「而由於國族與國家是結合在一起的,各個民族群體對國家的認同,也就是對國族的認同」。就是說,周平教授認為,國族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公民對國家認同或國族認同的建設問題,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否完全等同,還有待考證。那麼,目前俄羅斯構建的「俄羅斯認同」究竟是什麼?其認同狀況又如何?進一步而言,其調查結論又能為我們思考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係提供怎樣的參考?(一)俄羅斯認同的內涵針對俄羅斯的國族建設情況,季什科夫指出,在本國的公民中確立俄羅斯認同的戰略是「俄羅斯民族形成的先決條件」,或者說「形成俄羅斯民族的實質在這一點上」。關於何謂「俄羅斯認同」的問題,他後來又強調指出:最重要的,就是為了使公民的大多數在回答「我們是誰」的問題時回答:「我首先是俄國人」。可見,季什科夫所講的「俄羅斯認同」就是國家認同。但實際上,在俄羅斯社會,除把俄羅斯認同理解為國家認同外,還有一些人如前述社會學學者戈爾什科夫等將其理解為公民認同。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那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理活動。而「公民認同,是指個體對隸屬於國家的成員資格的一種自我確認,亦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公民角色的自覺認知,它要求個體在情感歸屬的基礎上理解公民角色所包含的職責、義務和權利」。可見,可以把公民認同的結構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作為所屬國家的公民身份的認同意識;第二個層次是對作為公民的責任和權利的意識。因此,在一些公民社會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法國、美國等,這兩個概念基本上是合二為一的,而在公民社會發育程度低的國家,就不能認為這二者之間是等同的。就是說,從概念本身講,國家認同只強調對國家的歸屬感,並不像公民認同那樣還強調公民對國家及其他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跨文化的國際比較研究中,把有關對國家及國家公民命運的責任、為了他們的利益行動的準備程度、對周圍人的信任、參與政治活動(選舉等)、團結感等方面的看法作為測量被調查者公民認同的指標。因此,如果把俄羅斯認同理解為公民認同,則確認它的戰略如季什科夫所言「首先在於愛國主義教育、獲取關於國家的知識、它的歷史和文化的形式」很明顯是不夠的。對於公民認同建設而言,首先是要培育公民對國家及其他公民的命運的責任心、使命感以及對周圍人的寬容與信任、公民團結等,因此,相較於國家認同,這類認同的形成要困難和緩慢得多。無疑,俄羅斯官方要建構的俄羅斯認同不僅僅是國家認同,因為國族(公民民族)「俄羅斯民族」的建設本身還需要其強化公民認同,以最終促進國族的整合及對國族的認同。(二)俄羅斯認同一國家認同的現狀獨立以來,俄羅斯社會學學者、民族學學者對俄國人的認同現狀有過幾次較大規模的調查。根據2003年在全俄11個區域的社會學調查:從樣本的總體情況看,把自己認同為俄羅斯公民的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62%,11%的人像以前一樣認為自己是蘇聯公民,而3%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近四分之一的被調查者(24%)聲明無法確定自己的公民身份認同的取向。在關聯宗教信仰的情況下,穆斯林群體顯示出與總體狀況的巨大差異:其中僅有39%的被調查者感覺到自己是俄羅斯公民,同時19%的人認為自己是蘇聯的公民,而8%的人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不能確定自己的公民身份取向的比例也最高,佔到33%。可以說,俄國人新的國家認同是在蘇聯解體及國家重建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與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原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相比,蘇聯時期俄羅斯的居民更多地僅僅感覺到自己是蘇聯公民,很少認為自己是俄國公民,而其他共和國的公民則多具有蘇聯公民和本共和國公民的雙重身份認同。因此,俄羅斯公民在認同的轉換、新的認同的形成中比其他加盟共和國的人更具複雜性。從上述資料可見,2003年時雖然在多數人中(62%)已建立起了新的國家認同,但在蘇聯解體十餘年後仍有一些人(11%)還延續著對原有國家的認同,另還有不少人(24%)的認同處於迷茫狀態。上述2008年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則是從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切入的。根據本次調查資料,45%的被調查者聲明在很強烈的程度上對俄羅斯有歸屬感;而30%的人認為,「僅僅在一些情況下」對國家能產生歸屬感;12%的人回答,他們沒有任何歸屬感;13%的人沒有給予明確回答。可見,後面兩種情況的總體比例佔到被調查者的四分之一,這說明俄羅斯公民對自身國家的歸屬意識水平還不是特別高。表3對俄羅斯的歸屬感(2008年,%)城市有很強烈的歸屬感在一些情況下有歸屬感沒有歸屬感難以回答皮亞季戈爾斯克533269奧倫堡5132512圖拉4834612阿爾漢格爾斯克4737610瑟克特夫卡爾4729915莫斯科46271412葉卡捷琳堡4536613蘇爾古特4537811哈巴羅夫斯克4429818戈爾諾-阿爾泰斯克44321015鄂木斯克4234717巴拉科沃40321315雅庫茨克24402016格羅茲尼21391724總計45301213另外,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所學者們對《俄羅斯公民眼中的20年改革》方面的追蹤調查,在全國居民的認同方面,與2004年相比,2011年時俄羅斯公民對國家已經具有了普遍的認同,如與其他如職業、族裔民族、地域認同等相比,感覺到與其他公民有強關係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俄羅斯認同在各類認同中已佔據首位。表4其他認同背景下俄羅斯認同意義的變化(%)年份認同自己為俄羅斯的公民其中感覺到與俄羅斯公民有強關係認同自己為本族的成員其中感覺到與本族人有強關係認同自己為所在城市、村莊的成員感覺到與自己城市、村莊的居民有強關係20047831894782302044957290518960註:本表只選取了公民、族裔民族、地域認同三類。從上表可見,在俄羅斯獨立20年之際,根據全國平均水平,俄羅斯認同總體上較族裔民族認同、地域認同略佔優勢,同時約90%的居民像以前一樣保持著族裔民族認同和地域認同。差別在於,感覺到與本族和同鄉有強關係的人分別佔51%和60%,而感覺到與俄羅斯公民有強關係的則達到72%。在2011年的調查中,還對被調查者提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您感覺到自己是誰?」的問題,25%的人回答自己對國家、地域、族裔民族等有著同等程度的認同,而47%的回答者認為自己「首先是俄羅斯公民」。值得關注的是,從樣本總體看,在俄羅斯認同和族裔認同比重都很高的情況下,意味著兩種認同的競爭性問題失去了意義,也說明它們具有可兼容性。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俄羅斯,像其他多民族國家一樣,在國家認同和族裔認同方面在主體民族和非主體民族之間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如果說在1990年代初對於俄羅斯族人和非俄羅斯族人均是族裔認同佔優勢的話,則從2000年代初開始俄羅斯認同普遍開始增長,對於生活在俄羅斯族居民占多數區域的俄羅斯族人而言,對俄羅斯的認同度超過了族裔認同(參見表5)。表5一些區域俄羅斯族人的俄羅斯認同和族裔認同的情況(%)加里寧格勒沃羅涅日薩拉托夫葉卡捷琳堡托木斯克濱海地區俄羅斯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感覺到同俄羅斯公民的親近)58.555.266.968.273.658.1族裔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感覺到同本族人們的親近)34.840.040.051.937.930.2從表5可見,在所有俄羅斯族居民占多數的區域中,俄羅斯認同的比例均高於族裔認同。2011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俄羅斯族人稱自己「首先是俄羅斯公民」的比例要比其他族群高9個百分點(俄羅斯族人是48%,其他族群是39%)。但對於很多俄羅斯的其他土著族群而言,暫時族裔認同超過俄羅斯認同。如根據布里亞特共和國的研究資料,布里亞特族人的俄羅斯認同相當於在加里寧格勒、沃羅涅日和濱海地區的水平(55.6%的布里亞特族人在「很大程度上」感覺到自己是俄國人),同時他們的族裔認同卻要強烈的多,70.6%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感覺到同本族人們的親近。無疑,在形成新的俄羅斯認同與繼續保留現實的族裔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但二者之間並非一定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抵觸關係。人們的認同本身具有多重性,個體可以同時認同於家族、族群與國家,一般情況下這些多重認同可以並存不悖。在一定的條件下這是可能的,我們認為,如果族裔民族認同能夠在寬容的空間里發展並不要求意識形態地位的話。而國家認同和公民認同的建構性在於,就是如何使人們在自身的認同層次結構中把國族認同置於首要的位置,並以此作為自己履行義務和責任的歸屬單位。(三)俄羅斯認同的培育目前,俄羅斯認同作為一種國家認同,應該說已經具有了普遍性,但由於歷史的、政治的和經濟方面的等等原因,公民中對國家具有強烈歸屬感的人口比例還不是很高,這就需要來自社會方面長期不斷地培育,在國家的支持下通過家庭、學校及其他各種渠道、各種政治機會有目的地進行強化培育,以便儘早實現公民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因為正如德伊洛爾所言,現代民主國家要求自己的公民具有特彆強烈的集體認同,因為人民的參與「作為協商的統一」在政治管理中要求強有力的國族公民整合和團結。為此,俄羅斯政界做出了以下努力:1.意識形態領域的引導俄羅斯的政治精英明白,圍繞社會意識問題在國內外一直進行著信息戰。「自我教育問題、術語問題、形象生產的問題--這是行使職能的民族的特徵」。也就是說,國家和民族自身也需要生產自己的「圖像和含義」,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語言的解釋,否則只能做他國話語霸權下的聽從者。應該說,無論是俄羅斯總統還是其他高層官員,他們不僅在自己的講話中考慮到了這一點,而且為了構建俄羅斯的形象、俄國人的認同,他們還通過有效的渠道(媒體、教育等)做出了明顯的努力。目前,俄羅斯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力宣傳「俄羅斯民族」的思想,且根據對「俄羅斯民族的宣傳是否干擾了在國家中傳統文化和語言的保存」這一問題的調查,54%的被調查者認為俄羅斯的國家意識形態與族裔文化發展的思想並不抵觸,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對此持否定態度。2.公民意識教育公民教育是建設民主社會和法治國家的途徑,也是培育公民意識的最有效的渠道。2000年,俄羅斯聯邦政府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國家教育論綱》,明確了在本國進行公民教育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其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包括法制、政治意識、道德教育等,其中愛國主義與族際主義教育因關係到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近年來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參見表6)。表6 俄羅斯「公民課程」內容課程類型學前、小學(1-4年級)基礎學校(5-9年級)完全中學(10-11年級)選修課日常生活、行為規範、俄羅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義等選舉、經濟常識、社會生態、宗教常識等選舉法、選舉權史、社會哲學、消費知識入門等必修課每周開設一小時公民課,如道德知識入門、兒童權利等公民學、社會學入門、權利和政治、法律常識等社會學、法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經濟與法律等2012年出台的《2025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民族政策戰略》更是把「強化俄聯邦多民族人民(俄羅斯民族)共同的公民意識和精神同一性」作為該時期內戰略的首要目標。在該《戰略》第21點「e」任務中指出:在教育、下一代的愛國主義和公民教育領域,國家民族政策的任務在於在青少年中形成全俄羅斯的公民自我意識、愛國主義情感、公民責任、對國家歷史的自豪感,在於基於寬容、尊重公民的人格和民族尊嚴、俄羅斯各族的精神和道德價值之上的族際交往的文化教育。就是說,強化公民意識是該戰略提出的首要任務和原則之一。綜上可見,根據俄羅斯學者的調查資料,獨立以來俄聯邦公民的國家認同度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對全國公民是否是一個「俄羅斯民族」的認可度還不是很高,這種狀況的出現,雖一定程度上受到蘇聯時期賦予「民族」概念內涵的影響有關,但我們認為主要與其國族的整合度不高相關,同時也說明,在國家認同與國族認同之間並不能簡單地畫等號。總之,我們認為,俄羅斯國族的整合和公民認同的真正形成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培育過程,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做出協調發展和努力。就目前而言,有利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穩定的生活前景對形成全俄羅斯認同和團結應該是最有效的刺激,因為大量的實證研究說明,人們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與對國家的認同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性。另外,在俄羅斯的國族整合和俄羅斯認同的形成過程中,族裔因素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應是其始終要考慮的因素。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4891.html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和本文鏈接(2016-11-29 來源:環球視野-世界民族2016.5 作者:何俊芳)
推薦閱讀:
※反對派領袖失去民意--烏克蘭危機後的俄羅斯社會情緒及其政治影響
※港報稱斯諾登應儘快離港 俄羅斯稱願考慮避難請求
※俄羅斯美女是如何過冬的
※【科普】美國務卿怒剛俄羅斯發人深省,為什麼烏克蘭不願和俄羅斯保持友好?
※俄羅斯紅場閱兵:戰爭歷史搭台 現實政治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