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讓人擔心

《婚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有多大?》

這些年,看過太多家庭,他們都有這樣一個通病:

夫妻之間不談愛,只談孩子。

比如,面對晚歸的丈夫,妻子明明要表達的是「我需要你」,說出來卻是「你怎麼一點兒都不顧家,孩子的事你完全不管!」

在這些家庭里,抱怨的那一個,認為他的抱怨是為了孩子。

隱忍的那一個,認為他的隱忍是為了孩子。

委屈的那一個,認為他的委屈也是為了孩子。

哪怕夫妻之間吵到不可開交,也是為了孩子在爭吵。

哪怕夫妻情感早已支離破碎,那繼續維持也是為了孩子在維持。

他們說,「都是為了孩子好」。

殊不知,他們過不好自己的生活,孩子好不了。

孩子,是最忠誠於家庭的那個人。父母過得不好,他不放心。不僅不放心,他還會期望靠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父母岌岌可危的婚姻,挽救整個的家庭。

但也因此,他們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包括:

  • 人際關係問題

  •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和老公經常為了孩子的養育問題吵架。

    有一次,她和丈夫圍繞著「誰該多陪陪孩子」吵得不可開交,3歲兒子嚇到哇哇大哭,邊哭邊說,「我乖,我自己玩,不用陪。」

    從那以後,孩子的確乖了。獨自能玩半天。但遇見熟人和其他小朋友示好,他也會迴避。

    為什麼?因為這個孩子會覺得:我不對,我不好,是我導致了父母的不和。

    他甚至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全因他,才導致了家裡的所有的爭戰。這讓他內疚、恐懼。

    為此,他會傾向於迴避社會交往,因為和跟別人相處時,他也會覺得自己不好,可能讓別人不開心,並引起別人的爭吵。

  • 身心疾病

  • 一個尿床的孩子會發現,每當他尿床的時候,爭吵中的父母就會停下來,彼此攜手,去操心他的尿床問題。

    一個厭學的孩子會發現,每當他拒絕上學的時候,冷戰中的父母就會開口言和,彼此並肩,去操心他的學業問題。

    孩子們喜歡看到這樣的結果,即父母能夠重新牽手、合作。然而,這是一個可怕的邏輯。

    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這些孩子會繼續保持他的「問題」,直到他們的問題變得糟糕、甚至無法挽回。

    我還見過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罹患嚴重的身心疾病。而治療的關鍵,就是幫孩子從父母的生活中出來。

  • 認同問題

  • 如果夫妻長期爭吵,關係難以修復且彼此怨恨,但卻又「為了孩子」勉強維持著,那麼還會導致孩子的認同問題。

    比如,一個7歲的男孩就曾這樣安慰母親:

    「媽媽,你恨爸爸嗎?我也恨他。」

    孩子清楚地看到,父母的關係已經無法挽回了。他必須要抓住其中的一方,尤其要去安慰那個為他付出、犧牲更多的那一個。

    然而,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

    去跟父母中的另一方隔絕,就像否定一半的自己。這會造成孩子發展過程中劇烈的內心衝突。

    無法認同同性父母的話,孩子將無法認同自己的性別屬性,亦很難習得真正的自尊、自信。

    無法認同異性父母的話,孩子則無法拓展自己性別之外的氣質與格局。

    無論哪一種,他們都更容易遭遇親密關係的困境。因為他們不曾看到,也很難相信,婚姻可以有幸福的樣子。

    有心理學工作者曾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

    當父母指出孩子的行為問題時,他並無太大反應。但是,當父母互相指責時,他的生理反應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見,孩子的心結,並不在自己身上。

    父母關係出現危機的時候,是他最不安的時候。

    想孩子踏實去過他的生活,父母先要學會獨立面對和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第一,不放棄夫妻情感的交流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後,就不再好好說話了。

    一切圍著孩子轉。孩子是家庭唯一剩下的東西。沒有丈夫和妻子。沒有男女之愛。孩子被認為是那管502膠水,能牢牢膠著住一個家。然而,最終不僅孩子受傷,夫妻各自的需要也一直未得到滿足。在家裡得不到滿足的,就很可能要去外面找。於是出軌呀,爭吵呀,整個家庭陷入惡性循環。

    這些夫妻需要重新與另一半建立情感上的溝通與鏈接。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批評指責不算溝通,去分享並交換「我的感受」、「我的需要與期待」才算。

    比如,孩子生病了,妻子照顧孩子一整天,身心疲憊。面對晚歸的丈夫,做妻子的開口道:「孩子都病了你還回來這麼晚,你心裡還有沒有這個家?!」

    這不是溝通,而是批評。它掩蓋了我們的真正需要。

    這個妻子真正要表達的是:

    「親愛的,我想你了。我很無助,需要你早些回來陪我。」

    這樣的話,才能讓親密能夠真正發生,讓有裂痕的關係能被不斷修復。

    第二,要有夫妻單獨相處的時間

    幸福的夫妻,都懂得給彼此留夠時間。

    在嫁給扎克伯格之前,普莉希拉·陳就特別提出過這樣兩個約定:

    第一,每周私人相處100分鐘,並且約會不能宅在家裡,也不能在facebook;

    第二,兩人必須每年外出度假。

    這個智慧的女人,顯然很懂得夫妻相處之道。扎克伯格結婚後簡直成了個炫妻狂。每次出現在公眾場合,他看向妻子的眼睛裡都在放光。

    中國夫妻大多羞澀,覺得親昵是黏糊的表現。但研究顯示,夫妻定期的獨處,是婚姻的必需品。這個獨處的時間,不必都以金錢為代價,也未必都是鮮花美酒。關鍵在於,為你的另一半,做她/他喜歡的事。

    比如,妻子喜歡看電影,丈夫能耐著性子陪她看完,就是很好的陪伴和相處;丈夫夜班回家,妻子開著卧室的燈等待,並端上一碗熱乎乎的粥,也非常浪漫。

    請記得,你們婚後的每一句情話,每一個凝望和親密舉動,你們一起度過的每一個重要節日,一起做過的每一件有趣的事,你對另一半的每一份用心支持與陪伴,都是在給你們的婚姻增添養分。

    而有養分的婚姻和家庭,才能養出真正健康的孩子。

    第三,學會早些放手

    過分關注孩子、親近孩子,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

    那些父母跟孩子關係過近的家庭,孩子往往都晚熟。既然父母緊抓住孩子不放,孩子也就習慣了依賴父母。而那些動不動就為了孩子爭執、吵鬧的家庭,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學習能力也會直接受到影響。

    家庭治療的多年臨床研究告訴我們:

    孩子如果成為家庭中最受關注的那一個,甚至夾在父母中間成為爭論的核心,將很容易產生各種身心症,或過度活躍等行為問題,長大後還會增加患癌症和心臟病的可能。

    所以,現代的父母,真的要早些學會從孩子的生活中撤離。

    我知道,這並不容易。

    因為,若父母習慣了緊緊地抓住孩子,一旦放手,他們會有焦慮感,失落感,感覺無所依靠。

    而若孩子習慣了被父母過度關注,一旦父母放開了,他們會不願意,還可能去拖住父母。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彼此一點點地,重新劃清界限,去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父母的事,從而一點點走出糾纏不清的境地,並各自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重心。

    孩子的分內事,是玩好自己的遊戲,學好自己的習,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父母親的分內事,則是做一對匹配的夫妻,讓孩子不必為了自己的關係而操心,甚至擔心。

    因為孩子最大的心結,就是父母過得好不好。

    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祝福,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讓自己的痛,成為孩子的痛。不讓自己的苦,成為孩子的苦。

    孩子太弱小了,無法承受我們的生命之重。

    我們過好了,孩子才可能心安理得,走自己的路。

    推薦閱讀:

    被父親性騷擾?
    幸福家庭的十個標準 你家符合幾個?
    家庭風水的破壞之根 12種破財之源的衛浴風水
    如此強勢的南通丈母娘,怎麼辦?
    濟州周刊 ??? ???, 一人家庭增多,大齡女不恨嫁

    TAG:孩子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