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第八單元.補益劑.
第八單元.補益劑.
(-)概述
1.補益劑的適用範圍.
凡以補益葯為主組成,具有補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治療各種虛損病證的方
劑,統稱補益劑。本類方劑是根據「虛則補之」「損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溫之以
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理論立法,屬於「八法」中的「補法」。
2.補益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辨清虛證的實質和具體病位,分清氣血陰陽之虛的不同,並結合臟腑相互資生關
系,予以補益。
(2)注意虛實真假,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3)補益劑常易壅中滯氣,宜適當加入理氣醒脾之品,以資運化而使補而不滯。
(4)注意煎服法,宜慢火久煎,務使藥力盡出。以空腹或飯前服藥為佳,急症則不受此限。
(二)補氣劑
.四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配伍意義】本證為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當益氣健脾。人蔘為君,益氣補虛,健脾養胃,脾氣健旺則運化復常,氣血化生充足。脾胃虛弱,運化乏力,易致濕濁內阻,故以白朮為臣,健脾燥濕。君臣相配,益氣健脾之功更著。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健脾祛濕之功更強,並能順應脾喜燥惡濕的生理特性。佐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
【化裁運用】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均為四君子湯加味而成,皆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功兼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配半夏、陳皮,功兼和胃燥濕,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伍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
參芩白朮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一斤.薏苡仁一斤.縮砂仁一斤.桔梗一斤.白扁豆一斤半.白茯苓二斤.人蔘三斤.甘草炒,二斤.白朮二斤.山藥二斤.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配伍意義】本證由脾虛濕盛所致。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蔘、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山藥、蓮子肉助君葯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術、苓以健脾滲濕,共為臣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濕;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葯,共為佐使之用。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症自除。
.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一錢.甘草炙,五分.人蔘三分.當歸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朮三分.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溫開水或薑湯下。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
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配伍意義】本證系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治宜補中益氣,昇陽舉陷。重用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葯。臣以人蔘、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以增黃芪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基礎上昇陽舉陷,助君葯以升提下陷之中氣,一共為佐葯。炙甘草益氣調葯,為佐使葯。諸葯合用,共奏補氣昇陽、甘溫除熱之功。
.生脈散.
《醫學啟源》.
【組成】人蔘五分.麥門冬五分.五味子七粒.
【用法】長流水煎,不拘時服。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千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
【配伍意義】本證由外感暑熱,或久咳傷肺而致氣陰大傷,治當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方用甘溫之人蔘,大補元氣,益氣生津為君。甘寒之麥門冬為臣、養陰清熱,潤肺生津,
既可補因多汗而耗損的津液,又可解咽乾乾口渴之症,且能潤肺止咳而治乾咳少痰,與人蔘
配伍,氣陰雙補。酸溫之五味子為佐,斂肺止汗,生津止渴,既固氣津之外泄,義斂耗散
之肺氣。三葯合用,一補一潤一斂,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生,故名「生脈」。
.玉屏風散.
《醫方類聚》.
【組成】防風一兩.黃羌蜜炙.白朮各二兩.
【用法】研末,每日兩次,每次三錢,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
【配伍意義】本證由衛氣虛弱,不能固表所致。治宜益氣實衛,固表止汗。黃芪補脾肺之氣以固表止汗為君。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之力為臣。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
.完帶湯.
《傅青主女科》.
【組成】白朮一兩.山藥一兩.人蔘二錢.白芍五錢.車前子三錢.蒼朮三錢.甘草炙,一錢.陳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鬱,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皖白,倦怠便溏,舌淡苔
白,脈緩或濡弱。
【配伍意義】本證由脾虛肝部,帶脈失約,混濁下注所致。治宜補脾益氣,疏肝解郁,
化濕止帶。重用白朮、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山藥尚有固腎止帶之功。臣以人蔘補中
益氣,蒼朮燥濕運脾,白芍柔肝理脾,車前子分利濕濁。佐以陳皮理氣燥濕,既可使補
葯補而不滯,又可行氣以化濕;柴胡、芥穗之辛散,得參、術則升發脾胃清陽,配白
芍則疏肝解郁。佐使以甘草調葯和中。諸葯相配,寓補於散,寄消於升,培土抑木,
(三)補血劑
.四物湯.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乾地黃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配伍意義】本證由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治宜補養營血為主,輔以調暢血脈。熟地為君,補腎填精,滋養陰血,為補血要葯。當歸為臣,補血活血,乃養血調經要葯。佐以白芍養血益陰、川芎活血行氣。四葯配伍,共奏補血調血之功。
【化裁運用】膠艾湯、桃紅四物湯、聖愈湯三方在組成中均含有地黃、當歸、芍藥和川芎。膠艾湯多阿膠、艾葉、甘草,側重於養血止血,兼以調經安胎,是標本兼顧之方,故既可用於沖任虛損,血虛有寒的月經過多,產後下血不止,淋瀝不止,產後或流產沖任受損,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桃紅四物湯多桃仁、紅花,因此偏重於活血化瘀,適用於血虛兼血瘀所致的月經提前,血多有塊,色紫稠黏,腹痛等,聖愈湯則加用參、芪以補氣撮血,故適用於氣血兩虛而血失所統的月經先期量多色淡、四肢乏力,體倦神衰等。
.當歸補血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一兩.當歸二錢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辦治婦八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配伍意義】本證為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治宜補氣生血,使氣旺血生,虛熱自止。重用黃芪為君(用量五倍於當歸),其義有二:一為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二為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當歸為臣,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虛熱。對於瘡瘍潰後因氣血不足而久不癒合者,亦可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托毒,以助生肌收口。
.歸脾湯.
《正體類要》.
【組成】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芪.遠志.龍眼肉.酸棗仁.各一錢.人蔘一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睥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配伍意義】本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脾兩虛,氣血兩虧所致。治宜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以參、芪、術、草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配伍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心;茯苓(多川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本作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葯配伍,既復脾運,又使補而不滯。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本方心脾同治而重在治脾,氣血並補而重在補氣,補氣養血葯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四)氣血雙補劑.
.炙甘草湯(復脈湯).
《傷寒論》.
【組成】甘草炙,四兩.生薑三兩.桂枝三兩.人蔘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用法】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2.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配伍意義】本證系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的心動悸、脈結代。治當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方中炙寸草補氣健脾,復脈益心;生地黃滋陰養血,充脈養心,二葯重用,益氣養血以復脈之本,共為君葯。配人蔘、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桂枝、生薑辛散溫通,溫心陽,通血脈,使氣血流暢以助脈氣續接,並防諸厚味滋補之品過於滋膩,為佐葯。加清酒煎服,用之溫通血脈,以行藥力,為佐使。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脈復悸止。
(五)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地黃丸).
《小兒葯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茯苓各三錢.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亦可水煎服,用量按
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
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
苔,脈沉細數。
【配伍意義】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兼有虛熱內擾。治宜滋補肝腎為主,適當配伍清虛熱、瀉濕濁之品。本方系宋代錢乙從《金匱要略》所載之腎氣丸減桂枝、附子而成。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而為君。臣以山茱萸補養肝腎,並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君臣配合,是為「三補」。佐以澤瀉利濕而泄腎濁,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並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虛熱,並制山萸肉之溫澀。合為「三瀉」。六味合用,三補三瀉而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並補而以補腎陰為主。
.一貫煎.
《續名醫類案》.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身.生地黃.枸杞子.川棟子一錢半.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鬱滯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配伍意義】本證系肝腎陰血虧虛而肝氣不舒所致。治宜滋陰養血,柔肝疏郁。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為君,內寓滋水涵木之意。臣以當歸、枸杞養血滋陰柔肝;北沙參、麥冬滋養肺胃,養陰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製木。佐以少量川棟子,疏肝泄熱,理氣止痛,復肝之條達之性。諸葯合用,滋陰疏肝。
(六)朴陽劑
.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乾地黃八兩.薯蕷即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功用】補腎助陽。
【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
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痰飲,水腫,消渴,腳氣,
轉胞等。
【配伍意義】本證由腎陽不足所致。治宜補腎助陽。方中附子溫陽補火,桂枝溫通陽
氣,合而為君,補腎陽,助氣化。腎為水火之臟,內舍真陰真陽,陽元陰則不化,「善補
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重用乾地黃滋陰補腎填精,山茱萸、
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陰生則陽長,同為臣葯。方中補陽葯少而滋陰葯多,可見其立方之
旨,並非峻補元陽,乃在於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取"少火生氣"之義。澤瀉、茯苓利
水滲濕,配桂枝善溫化痰飲,丹皮伍桂枝則可調血分之滯,此三味寓瀉於補,俾邪去而補
葯得力,並制諸滋陰葯助濕礙邪,俱為佐葯。諸葯合用,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
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則諸症自除。
(七)陰陽雙補劑
.地黃飲子(地黃飲).
《聖濟總錄》.
【組成】熟乾地黃.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菖蒲.遠志.各半兩
【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功用】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細弱。
【配伍意義】「喑痱」乃由下元虛衰,陰陽兩虧,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治宜補養下元為主,攝納浮陽,佐以開竅化痰。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共為君葯。臣以附子、肉桂,以助溫養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佐以石菖蒲、遠志、茯苓,開竅化痰,交通心腎。姜、棗和中調葯,功兼佐使。綜觀全方,標本兼治,陰陽並補,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為主,使下元得補,浮陽得攝,水火既濟,痰化竅開,則"喑痱"可愈。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的傳統中醫是這樣的嗎?
※70歲老中醫調配的祛斑秘方,黃金四寶加一物,十天皮膚白嫩無斑無皺
※被毒蛇咬傷了怎麼辦?中醫治蛇毒,常用這5種草藥!
※【中醫養生】揭穿當下春季養生無知的騙局!
※排濁、祛濕、補氣三步做完,輕鬆祛濕氣,年輕十歲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