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性動物》艾略特·阿倫森

艾略特·阿倫森,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在科學研究之外,他還熱心於心理學的教學和科普工作,是美國心理協會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研究、教學和寫作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關於本書《社會性動物》是阿倫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社會心理學的「聖經」。作者並非機械地羅列知識點,而是結合了大量真實案例,討論了如何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偏見等現實問題,體現了一位科學大師的人文情懷。讀了這本書,你不僅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匯點的獨特魅力。核心內容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四個觀點:1.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2. 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3. 許多時候態度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對於行為的事後解釋;4. 如果想要拉近和一個人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讓他幫你的忙。

一、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把這種影響全部扔掉,一個人不再和別人發生任何互動,那麼這個人其實已經算不上是人類了。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情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想像,對於我們的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案例】津巴多監獄實驗。兩組學生,一組扮演監獄的犯人,另一組扮演監獄的看守。僅僅六天之後就展現出了人性里最陰暗、最醜惡的一面,看守虐待犯人,犯人竭盡所能討好看守。如果身邊的人都給出了錯誤的回答,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隱藏自己的想法,附和其他人的錯誤答案。這就是「阿倫森第一定律」: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二、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人類其實是「認知吝嗇者」:因為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我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優的判斷,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傾向於維護現有的知識、信念、態度和偏見。【案例1】「證實偏差」:當我們持有某種信念時,就會主動尋找那些支持我們信念的證據,而忽視那些與我們的信念相違背的證據。【案例2】「事後聰明偏差」: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誤認為,自己之前已經預測到了這樣的結果。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這種傾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三、態度可能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對於行為的事後解釋在一些情況下,態度和行為之間其實沒什麼關係。在一些時候,態度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甚至是反過來的:我們首先做出了某種行為,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認為自己的是合乎邏輯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們的態度的。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不一致的兩種認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態度、信念、意見,就會進入這種狀態。這種認知失調讓我們感到不愉快,於是我們就會有意化解這種衝突的狀態。【案例】以吸煙為例,一位煙民如果看到一篇醫學報道說吸煙會導致癌症,那麼「我吸煙」和「吸煙導致癌症」這兩種認知就會失調。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是戒煙,將「我吸煙」的認知變為「我不吸煙」,這樣衝突就化解掉了。但是,戒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法戒煙,煙民就可能使用別的辦法,比如尋找「吸煙與癌症無關」的證據。四、拉近人際關係的最好辦法,可能是讓對方幫你的忙刻意對對方好的做法,未必總能奏效,有時甚至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雖然我們都喜歡別人對自己好,但是如果一個人刻意去這麼做,我們可能會懷疑對方隱藏了什麼動機,或者有什麼附加條件,於是就會提高警惕性。要發展跟對方的關係,與其刻意討好對方,不如換個思路,請對方幫你個忙。幫完你之後,你們的關係反而會拉近許多。這是因為,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態度很多時候是對行為的事後解釋。如果對方幫了你個忙,那麼對方就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我為什麼要幫他呢?因為他是個很好的人!」他會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你是一個值得被幫助的人,也值得交往。金句:1. 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把這種影響全部扔掉,一個人不再和別人發生任何互動,那麼這個人其實已經算不上是人類了。2. 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3. 人類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4. 認知失調是一種本能反應,它反映了人們的不理性,不過也可以利用它來實現一些積極的目標。
推薦閱讀:

仇官、仇富現象僅在於社會不公
「流量社會」:人們何去何從
黃金管家:你以為鬧台獨的是台灣人?別鬧了!
他還是個孩子,你就不能讓著點嗎?

TAG:社會 | 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