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法是「悟」出來的

方法是「悟」出來的

——讀《祝福》、說技巧

讀書有方法,有技巧。方法和技巧從哪裡來?答曰:從閱讀中來。毛澤東有句名言: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同理,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沒有閱讀的實踐,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方法和技巧。這個道理,沒有人不明白。

但是,大家同樣天天在讀書,為什麼有的人讀書方法好,有的人讀書方法笨?揭開其中的奧秘,原因就在於你不僅要讀,而且要「悟」。你有沒有「悟」,你會不會「悟」,是會不會讀書的關鍵所在。

怎麼「悟」呢?抽象空洞的議論沒有意義,我們不妨以《祝福》為例,對這個問題作一些深入的探討。

魯迅的小說《祝福》,不僅對於中學生是一篇難度很大的課文,而且對於教師也頗費心思,至於它的主題思想,許多年來專家們更是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悟一悟」閱讀這篇小說的方法,還是很有意思的。

我們在課文「預習提示」中,向大家推薦閱讀這篇小說的三個方法:一、捕捉文眼。二、文化解讀。三、揣摩語言。在「課文解讀」中,我們按照這三條對小說進行了詳盡解讀,你是不是從中「悟」出了一些奧妙?我們現在就此再作些發揮。

一.捕捉文眼。小說的文眼在哪裡?在結尾: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從這個句子,我們首先「悟」第一個問題:「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指什麼呢?「初夜」就是傍晚,於是我們讀一讀傍晚時分「我」在魯四老爺家與短工的對話:

「什麼時候死的?」

「什麼時候?——昨天夜裡,或者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麼死的?」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可見,這個「疑慮」是:祥林嫂什麼時候死的?怎麼死的?她是「窮死」的嗎?這就是《祝福》這部小說要回答的核心問題。

小說對這個問題是怎樣回答的呢?我們繼續「悟」上面的句子:

「我……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這暗示,祥林嫂不是「窮死」的,而是「祝福」害死的,是「祝福」吞噬了祥林嫂。

「祝福」怎樣吞噬了祥林嫂呢?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認真閱讀有關描寫祥林嫂之死的文字,慢慢地鎖定在下面的文句上:

我獨坐在發出黃光的菜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遺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請特別注意加點的句子。「無常」即是鬼神,「祝福」正是崇拜鬼神的迷信活動。祥林嫂的什麼「現在總算被無常(「祝福」)打掃得乾乾淨淨」了呢?

——她的「形骸」,即她的「軀殼」。

那麼,她的「靈魂」呢?小說中沒有明說,但是,你完全可以從這個句子「悟」出:

——早已被「無常(「祝福」)」「打掃乾淨」了。

由此我們「悟」出來,小說寫「祝福」吞噬祥林嫂是分兩步來寫的,先寫「祝福」吞噬祥林嫂的「靈魂」,後寫「祝福」吞噬祥林嫂的「形骸」。

作品中相關的文字是:

——「祝福」吞噬祥林嫂的靈魂:她第二次來魯鎮做工。

——「祝福」吞噬祥林嫂的軀殼:「我」與她在河邊的談話。

據此,我們可以初步肯定:小說的主題思想是通過寫祥林嫂的死,揭露「祝福」吃人的本質,它不但吃人的靈魂,而且吃人的軀殼。

經由上述過程,我們便也悟出:捕捉文眼,對於閱讀文學作品是多麼重要。詩有詩眼,文有文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眼和文眼也是窺視詩文主題思想的窗口,讀詩讀文要善於捕捉它的「眼」。

有的詩文「眼」在標題,如《葯》;有的「眼」在開篇,如《〈吶喊〉自序》(「夢」);有的「眼」在篇末,如巴金的〈燈〉(「對著山那邊,我笑了」);有的「眼」在行文中間,如《項脊軒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有的「眼」明碼現擺,看一眼便能抓著;有的「眼」深藏不露,頗費神思。《祝福》的「眼」藏得較深,以至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被人發現。

二.文化解讀。我們在上面「悟」出了捕捉文眼的重要性,但是,通過捕捉文眼還只能初步觸摸小說主題,真正深刻理解主題,還必須藉助其他方法進行解讀。

許多人從政治角度解讀《祝福》,得出小說的主題是批判代表著封建統治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大枷鎖,現行《教師用書》也採用這一說法。但是,這樣的解讀並不切合實際。小說中沒有涉及封建的政權,對族權、夫權,也少有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如果局限於封建迷信,顯然過於膚淺。我們認為必須從文化的角度解讀,才能真正把握小說主題。

怎樣解讀呢?先看小說中魯四老爺是個什麼樣人?

——他是魯鎮的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書房裡的擺設全都說明他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

由此可以推知,魯四老爺和魯鎮的人們長年累月、世世代代受著程朱理學的熏陶。潛移默化之下,他們的思想觀念有什麼特點呢?

——保守落後封閉。社會在急劇變化,他們卻「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祝福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他們反對任何變革,卻不知道早就發生了辛亥革命這場大變革,還在大罵早去一二十年的康有為,他們完全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鐵屋子」里。

——封建迷信濃厚。十二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年終要「祝福」,祈禱神靈保佑來年的好運氣。冬至要祭祖。忌諱特多。

——奉行男尊女卑。婦女不僅要「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而且要「一夫而終」。

——崇信因果報應。像祥林嫂這樣死了兩個丈夫,又死了兒子,在魯鎮的人看來,剋夫又剋子,不潔又不吉,是前世的大惡人,「掃帚星」投胎。又由於再嫁「失節」,今世犯了彌天大罪,來世必得去陰間受苦。所以柳媽說:你「落了一件大罪名。……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

以上就是魯鎮的文化氛圍,祥林嫂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那麼,祥林嫂是個什麼樣人呢?她不是魯鎮人,是「山裡人」。「山裡人」受程朱理學的毒害當然少得多,因此在許多問題的上和魯鎮人的觀念不盡相同,從而激起一串串的矛盾和衝突。

有過什麼樣的矛盾衝突呢?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是個寡婦,「四叔皺了皺眉」,顯然是很不高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四叔說「不好」。衛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合夥劫了」祥林嫂,對這種有損魯家尊嚴的做法,四叔雖然說「可惡」,但馬上又說「然而……」,實際上默認了祥林嫂婆婆的做法。看來在維護封建宗法上,山裡人和魯鎮人區別不大。只是山裡人「野蠻」,祥林嫂對這種「野蠻」的封建宗法進行了反抗。

——祥林嫂被婆婆賣到了賀家墺,四嬸驚奇:「竟有這樣的婆婆?」衛老婆子卻反駁說:「你真是大戶人家太太的話。我們山裡人,小戶人家,這算得了什麼?」可見山裡人和魯鎮的人不同,對於所謂的「失節」,並不在乎。「祥林嫂竟肯依?」在魯鎮的人看來,「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祥林嫂是萬萬不能依從的。但在山裡人看來,「這有什麼依不依……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這時的祥林嫂並不知道什麼「失節」。

——祥林嫂喪子喪夫,不得不第二次來魯鎮做工。對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衛老婆子分析說:「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雲』」,她把它歸之為純屬偶然。而祥林嫂呢?「我真傻。」「傻」便「傻」在「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她把它歸之為一時的疏忽。

但是,魯鎮的人是這麼看的么?

——在魯鎮的人眼中,祥林嫂這種人「似乎很可憐」,卻是「傷風敗俗」、「不乾不淨」;她當時就應該「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現在嫁了兩個丈夫,「落了一件大罪名」,「將來到陰司去」,也要被「閻羅大王鋸成兩半」。

祥林嫂有沒有這些觀念呢?

——沒有。四嬸不讓她拿祭品,她「訕訕的縮手」,「疑惑的走開」;鎮上的人嘲笑她、冷漠她、厭棄她,「她張著口怔怔的站著,直著眼睛看他們」,她不知道「她的悲哀……只值得煩厭和唾棄」。

祥林嫂就是這麼的愚昧和麻木,可正是這種「山裡人」的愚味和麻木,暫時地為她設置了一道「抵禦」程朱理學思想的「精神防線」。

然而,這樣的防線是非常脆弱的,柳媽寥寥數語,祥林嫂便精神徹底崩潰。不過柳媽告訴她還有一線希望:「……你到土地廟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為此,她拿出全部積攢捐門檻「贖罪」。但是在「理學家」們看來,祥林嫂犯的是不可饒恕之罪。隨著四嬸的一聲斷喝,她完全絕望了,她的精神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再也振作不起來。

從上述分析看出,祥林嫂是生活在一個瀰漫著濃濃的程朱理學思想的文化氛圍里,她的那種「山裡人」的愚昧的文化觀念,自然無法逃出程朱理學的羅網。所以,祥林嫂是被程朱理學所崇奉的舊禮教所俘虜所迫害致死的。祥林嫂的死是對程朱理學的血淚控訴。

三.揣摩語言。揣摩,也是「悟」。小說有很多精警的語言,含意雋永;有些語句看似閑筆,實則別有深意;還有些語句採用雜文筆法,聲東擊西,所向披靡。對這些語句,我們在「課文解讀」和「訓練提高」中曾與大家一起揣摩,品味。

現在再提出兩個例子,探討一下揣摩語言的方法。

1.祥林嫂被迫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丈夫死了,她逃了出來;後來被婆婆賣掉,她用死抗爭。有人對此評論說:這表現了祥林嫂對於封建禮教的反抗。但有人又根據「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可是,祥林嫂真出格……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這句話,斷定祥林嫂對於再婚的反抗是為了堅守封建禮教的貞操。「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願被婆家當做牲口一樣地出賣,要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但支配她採取『出格』的反抗的內在原因,還是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祥林嫂的悲劇性到底何在?》沈振煜)

如此解讀對不對呢?不對,因為它不符合小說實際。「堅守貞操「說,忽視了衛老婆子的話中有「大家還都說」這個前提。這個前提很重要,它告訴讀者:祥林嫂「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這只是旁人的猜測,而且還有「大約」一詞,旁人猜測時並沒有完全肯定。祥林嫂本人是不是這樣想?還必須綜觀小說整體才能作出判斷。祭祀時四嬸不讓沾邊,魯鎮人冷漠譏諷,祥林嫂對此一直大惑不解,直至與柳媽交談之後才明白原委,這時小說特別交代:「這是在山村裡所未曾知道的。」由此證明,在柳媽說話之前,祥林嫂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失節」之罪。所以,她的「出格」,不可能出自「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

祥林嫂為什麼會反抗呢?她是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嗎?不是。祥林嫂從婆家剛逃到魯鎮時,「臉色青黃」,在魯家儘管「整天地干」,「徹夜地煮福禮」,然而她反而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說明,祥林嫂從婆家逃出來,全是因為饑寒交迫,無以為生。祥林嫂被賣到賀家墺,「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強幹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將她嫁到里山去。倘許給本村人,財禮就不多;惟獨肯嫁進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可見賀家墺比衛家山不知還要苦多少。凡遭此厄運的,都要「鬧一鬧」。祥林嫂為什麼鬧得「出格」?因為她在「大戶人家干過活」,她有了自己求生的手段和處所。所以,她的這種反抗,完全是出自一種純自然的求生本能。正因為如此,祥林嫂意外地遇到了一個不強暴的丈夫,便立刻「依了」。這裡不存在什麼「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由山裡人的愚昧文化熏陶出來的祥林嫂,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現代人的意識。

小說為什麼特別描寫祥林嫂的反抗呢?這是為了反襯她的「不反抗」。的確,對婆婆的壓迫,對強暴的買賣婚姻,祥林嫂進行了反抗,但對於程朱理學,她反抗了嗎?沒有。為什麼?因為程朱理學是一種精神奴役,帶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麻醉性,它一邊吞噬你,卻一邊給你以渺茫的希望。嫁了兩個丈夫,會被閻羅大王鋸為兩半,但可以捐門檻贖罪;贖罪不成,死了到陰司「一家人都可以見面」,還有希望見到阿毛。小說把祥林嫂對於剝奪她生存權的強暴野蠻的宗法制度的反抗與對於剝奪她靈魂的「不強暴」的程朱理學的不反抗對比描寫,深刻地啟示我們,對精神的「強暴」遠甚於對肉體的強暴!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諸種手段中,程朱理學較之其他是更其陰險歹毒。

2.祥林嫂臨死前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有人認定這是祥林嫂對鬼神世界的有無產生了懷疑。依據大概還有下面這句話:

……怎麼回答她好呢?……想,這裡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

於是藉此大發宏論:「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閑視之。千百年來,由於長期封建制的野蠻統治,造成了中國勞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們,尤其是其中的婦女,有誰懷疑過人類社會之上,冥冥中還有一個鬼神世界主宰著?而這樣的一位祥林嫂,竟對它表示『疑惑』了,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對鬼神的『疑惑』,就是對封建統治意識的『疑惑』,也就是對中國勞動婦女傳統命運的『疑惑』;這一驚人的意念,從一個備受禁錮、束縛的弱女子的頭腦中產生,真是談何容易啊!」(《關於祥林嫂的死》唐榮昆)彷彿祥林嫂成了一個反封建的英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讀呢?原來是因為沒有讀下文:

——或者不如說希望[魯迅說得很清楚:與其說祥林嫂對鬼神有「疑惑」,不如說她對鬼神有「希望」,不存在什麼對鬼神世界的「懷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這裡進一步說明,祥林嫂對於鬼神,持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態]……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祥林嫂是希望有魂靈的,所以「我」回答說:]「也許有罷。」[這裡完全點明了,祥林嫂哪裡是懷疑鬼神的有無呢?]

「那麼,也就有地獄了?」[祥林嫂為什麼會有如此推理呢?原來她想起柳媽的話:有地獄就會被閻羅大王鋸為兩半,這是祥林嫂最恐懼害怕的,以至於她連死也不敢了。這就是她為什麼至今沒有死,使人們「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的原因。故祥林嫂「又希望其無」。]

「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祥林嫂又為什麼會有如此推理呢?原來她想念著她的阿毛,有地獄也就有魂靈,有魂靈該多好,又能見到心愛的阿毛了。故祥林嫂「又希望其有」。]

由上述可見,祥林嫂臨死前問魂靈的有無,不是對鬼神有無的懷疑,而是由於渴望兒子,想死去和兒子團聚,故「希望其有」;又由於害怕被鋸開,她不敢死,故「又希望其無」。所以,她詢問鬼神,實際上是想求得一個答案:自己是死呢,還是繼續留在這世上苟延殘喘?

祥林嫂得到的答案是:

「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這便是說,魂靈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因此,死後可能被閻羅大王鋸開,也可能不會;可能與兒子團聚,也可能不會。這個「說不清」的答案使祥林嫂推出的結論是:無論從哪方面想,死總比活著好:活著只能任人「鋸」,什麼希望也沒有;死了雖然也可能被鋸,但還可能見到阿毛。於是祥林嫂便終於下定決心,寧可忍受被閻羅大王鋸開的痛苦,也不願再活下去了。魯迅先生就是這樣深刻地揭露,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這是一個連地獄也不如的世界!

這個「說不清」還有更深的一層意義,因為它正是朱熹對鬼神論述的翻版:「鬼神者,說道無,又有;說道有,又無。」(《朱子語類·中庸》)。程朱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點吃掉了祥林嫂的靈魂,「說不清」的鬼神論又最後吃掉了祥林嫂的形骸。是誰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小說的主題思想不就昭然若揭了嗎?

如何揣摩語言?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悟」出這麼幾點:第一,不能移花接木。一定要緊扣文本的實際,絕對不能把我們自己的思想移植到作者身上,移植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第二,不要斷章取義,不能只看前文不看後文,也不能只看後文不看前文,必須既瞻前又顧後。第三,通觀全篇,綜合思考,切忌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這些方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要指望哪位聖人名師傳授,而是我們在閱讀《祝福》的過程中自己「悟」出來的。這些方法也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練運用,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好比拳擊,無非那麼三招兩式,但為了做到得心應手,隨機應變,就必須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讀書也如此,若想把這些方法融入你的血液,內化成你的潛意識,就必須在閱讀中不斷地「悟」,反覆地「悟」。「悟」就是「想」,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多想苦想進而達到會想。有些人書也讀了,但是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悟」少了,想少了,不願意開動腦筋多想問題。毛澤東說:「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是說多想出智慧。」我們必須記住這段話,必須學會思索,學會分析,養成分析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去掉我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我們學習的自覺性,使我們越來越會讀書。
推薦閱讀:

酵素的製作方法
選擇吉日方法之一:大黃道擇日
各種飲料製作方法
小貼士:蘇格拉底方法與三A法則
另一種好的省線方法,必學噢。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