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九型諸子:統論諸子九家的人格九型

九型諸子:統論諸子九家的人格九型

原創/似或存

一、諸子百家與諸子九家

西漢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舉了諸子之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到東漢,班固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小說。這十家,將其中小說家去掉,則稱為九流。

九流和司馬談的六家相對比,多了縱橫、雜家、農家。雜家其思想本質上是出於稷下黃老,其主張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農家沒有著作傳世,主張農本商末,其專業化性質較強,而人格化特徵不明。

如今,我試圖將百家裡面較為顯赫且其學說具有鮮明人格化特徵的學派,和九型人格結合起來分析。縱觀古今潮流趨勢,可將這雜家、農家暫放一邊,而代之以兵家、楊朱學派,這樣可以更好地與九型人格對應起來。其一,兵家自古及今都是對國家舉足輕重的,到了今天更顯得重要,兵家的學說也和商業有異曲同工之處。其二,楊朱的學說在戰國時是顯學,《孟子》有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的學說非常注重個人的權益,在今天看來反而具有超前的社會意義,其言論只散見於先秦諸子的著作中。

據此,以司馬談列舉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加上縱橫、兵、楊朱,我稱之為「諸子九家」。

二、諸子九家與九型人格

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一家之言」,而是「一人之言」,比如《荀子》有一篇名為「非十二子」而不是「非十二家」。之所以有「家」,不過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莊子稱讚「關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其學說與老子的學說在後人看來有相通之處,所以後世「老莊」並稱,均列入「道家」。「諸子」先各自出,而「百家」是後人所總結起來的。

在「家」這方面,總有一個創立人或者集大成者,作為這一學派的思想代表。如孔子作為儒家的創立者,而鄒衍是陰陽家的集大成者。諸子的學說,其實大體也是諸子本人的人格體現。《論語》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記載的都是孔子的言行而非系統的理論闡述,我們反而很容易從中窺見孔子的人格特徵。一個人提出的主張與其性格有極大的關聯。比如孔子提倡做「君子」,而老子卻喜歡做「隱君子」;韓非子作「說難」,而鬼谷子能作「捭闔」。

《漢書》認為諸子出於王官,這是從職位的角度上來推斷。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之自由,並非人所處位置能起決定作用。比如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的言行有頗多的否定,給予老子式的教誨,但我們沒有看到孔子因此有極大的轉變;墨子一開始也是師事儒家學說的,但後來卻反出自立墨家學說。我們不能否定人的出身、環境對一個人思想的影響,但很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一個人的性格在這當中形成了,又恰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所出,對人的選擇與行為有最大的影響。

諸子的三觀,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人格,而不僅僅是教育或者職業。

九型人格源於東方神秘主義,最終在西方開花結果。雖然不被列為心理學之正道,但已經有不少學院以及學者對之做了深入的研究,並在商界得到廣泛的學習與應用。九型人格理論在西方的傳播不過百年歷史。其理論根據與心理學也有相通之處,比如認為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一生之中,我們的行為動機總是和童年時的一些特殊事件存在關聯。並且,九型人格認為一個人具備著一種核心人格,但是在壓力或者安定的狀態下,會表現出某個特定的人格特徵。這就意味著,有時候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不一定是我們最核心的人格。

諸子的童年,我們今天是無從說起。但是諸子學說的串通之處,卻比比皆是。司馬遷作《老莊申韓列傳》,他這樣編排的動機出於何理由?司馬遷自己說了,莊子學說「歸本於老子」,申不害、韓非子的學說則「歸本於黃老之學」,但雖是「歸本」,卻終究不同。是什麼原因,使學說本同源,卻終相異?司馬談論六家時就引《易傳》說: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天下的學說,必然是同源的,但是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存在著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人格上的不同。為什麼有的人一遇到佛學,就會覺得很喜歡佛學,而有的人卻不認同?為什麼有的人一心認定儒家學說?是人格在起決定作用。奧修解說《老子》認為,「只有一個老子能認出另一個老子」,當想法相同的時候,人就容易共鳴。「感同身受」是一件極難的事,一種痛苦,如果我們不曾體驗過,就無從同感。一個具有某種人格特徵的人,如果他的學說會被另一個人一下子理解接受,那麼這另外的那個人,一定和提出學說者在人格上相同或者相近。學說的相通,和人格的相通也是一樣的。一個人說什麼樣的話,可以表明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事實上,諸子九家,就代表了人格之九型。

下圖是將諸子九家與九型人格的對應:

三、諸子九家源流

諸子百家處於軸心時代,是中華文化學說最為燦爛輝煌的時候。而中華文化可上溯到三皇五帝時代。三皇五帝和諸子百家掛鉤最明顯的是伏羲氏,「易更三聖」,伏曦氏→周文王→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創立者,周文王和伏曦氏跟儒家是有本質的不同,根據九型人格推測,周文王是屬於四號「悲情浪漫者」,也就同時是說,推演出周易的周文王,是陰陽家的中流砥柱,而伏曦氏則是陰陽家的鼻祖(後世的鄒衍,則是陰陽家的集大成者)。《封神演義》中寫到,周文王被紂王軟禁在朝歌,文王的兒子伯邑考試圖代替父親作為人質,卻不幸被紂王殺了,做成肉羹,送去給周文王,周文王不得已吃下去,回周之後又吐了出來,化為幾隻白兔。雖然這是虛構的故事,但從文王不能反抗暴君等種種事迹顯現出來的悲情浪漫者特質,和推演易經作為闡釋萬事萬物的陰陽家學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周易》也成為了後來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也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發源,是始於悲情浪漫主義。

從《周易》到諸子百家的興起,是《詩經》所處的時代。而《詩經》成為儒家的六經之首,包括《易經》本身也是位列六經,就不是偶然的。從四號悲情浪漫者向一號完美主義者的焦點轉換,孔子達成了,他創立了儒家,並且真正的做到完美。《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不管是孔子的「聖人」稱號,或者是他的學說,言行舉止,或者他的生平(特別是兒時經歷),其實反映出,孔子屬於一號完美主義者的人格。儒家的大多數內容,其實從周公時開始發端,卻恰恰是在文王到百家爭鳴的這段時間裡豐富起來的。

從四號悲情浪漫者,到一號完美主義者,是一種人格升華的發展。在學說上,我們視為顯性的影響。對於隱性的影響,則是從四號悲情浪漫者,到二號給予者,體現為陰陽家對縱橫家的影響。還有一種平行的影響,如四號悲情浪漫者,對五號觀察者和對三號實幹者的影響,體現為陰陽家對道家和兵家的影響。

諸子九家從四號陰陽家發端,到一號儒家的產生,再由一號儒家影響九號墨家的產生,兩者成為春秋末期的顯學;五號道家獨出一支,也屬於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家。所以,九型人格與諸子九家的關係圖,可以分為三個段:一是四號陰陽家及支流一號儒家、二號縱橫家;二是九號墨家及支流三號兵家、六號名家;三是五號道家及支流七號楊朱學派、八號法家。可以看到,春秋末期的幾大學說各佔一端:儒家偏右,道家居左,墨家在中間,剛好是1、5、9號,1號和9號首尾相爭,各執一端,5號居中,無為而治。

總而言之,九型人格中,人格的相互轉化是空間性質的;而在諸子九家對應九型人格的時候,其學說的轉化是具有時間性質的,就是說某種學說先出現,對後出現的學說具備催化力。


文/似或存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為什麼脾氣大的人反而很多人願意順從他?
什麼樣的人往往讓人覺得很治癒?
為什麼內向的人即使修身養性,也總是被要求改變?
為什麼沈夢辰喜歡穿露肩的衣服 好好的衣服非要拉著穿看起來很彆扭 不怕走光嗎?
血型中的9型人格——解開血型的命運密碼

TAG:人格 | 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