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損八益 溯本求源讀《內經》 (15.1.5中醫藥報第四版)

□ 張登本 孫理軍 李翠娟 陝西中醫學院

一直以來,七損八益被認為是中醫房中術的內容,是中醫性保健理論,其實不然,七損八益是洛書這一文化之源在《內經》理論中具體運用的體現,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時陰陽消長規律的科學內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自從唐初楊上善依據該段「陽勝」「陰勝」病機的臨床表現解釋「七損八益」之後,歷代醫家對此有近十種不同的看法。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天下至道談》文獻中分別有「七損」和「八益」的性保健內容公之於眾至今,人們便以此作為標準解釋,即使現行的《內經講義》或者《內經選讀》,甚至研究生使用《內經》教材莫不遵循於此。但是在學習或講授時總覺得運用「性保健」內容解釋「七損八益」存在著既不能指導耄耋老人的養生、更不能用以指導青少年養生的嚴重缺陷。顯然,此前對此的種種解釋皆未及根本。

「七損八益」是「洛書」這一文化之源在《內經》理論中的具體運用的體現。

「洛書」之數的布陣,是在太陽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時間、空間、序列、節律為基本要素的科學模型,是史前古人以圖的方式所構建的古老十月太陽曆。這個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著《內經》理論的建構。就「時間」概念而言,五個「奇數」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長夏五季,四個「偶數」分布在「四維」。「奇數」為陽,自冬而春而夏而長夏而秋,其運行過程是1→3→9→5→7,就用「奇數」數值的大小客觀地表達了一年陽氣由漸盛(1→3→9)到漸衰(9→5→7)的消長過程。四個「偶數」為陰,其布陣表達了一年陰氣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漸盛(2→6→8)的消長過程。上半年陽長陰消,故為「陽」;下半年陽消陰長,故為「陰」。這是陰陽概念及其理論發生的天文曆法背景。

結合「洛書」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的應用,就能清晰地表達「七損八益」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時陰陽消長規律的科學內涵。「七」表達的是西方倉果宮兌卦位,時當秋分。「七損」正好表達此時陽氣漸衰,陰氣漸盛的規律。「八」表達的是東北方的天留宮艮卦位,時當立春。「八益」表達了此時陽氣漸盛、陰氣漸衰的規律。「七」「八」是指不同時空區位的陰陽消長狀態。如若結合《素問·脈要精微論》之「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的論述,可知「七損八益」表達的是自然界一年四季的陰陽消長盛衰變化規律。而「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是指掌握了四季陰陽消長規律,就能使人體的陰陽之氣得以調理,就可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標。這也正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的「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之四時順勢養生之意相合。

可見,只要溯本求源,結合《靈樞·九宮八風》篇中的「洛書」之數布陣所表達的時空節律以及陰陽之理,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學內涵。

推薦閱讀:

中醫刮痧美容 優酷視頻
中醫教你用穴位緩解腰痛
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
「肝膽相照」事出有因——中醫臟腑的關係
反關脈與斜飛脈:討論一個跟診時遇見的脈位變異情況

TAG:醫藥 | 中醫 | 內經 |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