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感悟成長-----于丹

謝謝今天來到這裡的各位朋友。這個周末的下午,我們大家聚集到這個地方來探討關於成長、關於感悟的話題。我想這不是我要向大家講什麼內容,而是我們大家一起輕鬆愉悅地,像喝下午茶一樣來完成自己心靈里的一個發現。

  其實,周末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就在於我們的心可以寧靜下來,可以聽聽自己心裡真正的願望,看見自己心裏面那些最柔軟的、最芬芳的、最美麗的想法。有的時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個緊張的節奏裡面,我們可以去建功立業,安身立命,我們可以在這個社會上去完成自己的許多功績。但是,自己心裡真正的心愿在哪裡呢?在這樣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把它打開,我們去完成這種發現,讓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寧靜,我想這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覺悟就是見我心

  今天這個時代,相對我們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候,都顯得更豐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科技無限發達,物質極大地繁盛,但是我們的心一定比過去更幸福了嗎?更安寧了嗎?我們擁有的一定比過去更多嗎?世界繁榮了,不意味著人心的燦爛;世界的選擇多元了,不意味著人心的穩定。我們可以想一想,就在幾十年前,我們的物質條件相對是很貧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沒有多少可以攀比的。大家都是一樣福利分的小房,頂多說我們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鄰居家安個彈簧、弄點海綿做個土沙發,生活質量的差別也就是這麼大。不會像現在說我們家住的是經濟適用房,我小學的同學現在住的是獨棟別墅,而他當年的學習還不如我好。那個時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頂多說兩家的孩子一起進廠了,我的孩子還是二級工,而你的孩子已經是四級工了。不會說我們倆小時候一起,我的孩子現在下崗了,你的孩子現在是留美博士後。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們的生活沒有今天這麼大的差別,大家由於那種貧瘠而穩定。

  今天的生活,我們的選擇多了,卻不意味著我們的心靈更快樂。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講到對經典的閱讀、對成長的感悟?如果沒有今天心理的失衡,沒有社會的巨大變化,我講的這個話題就沒有意義。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所面臨的是心靈的安頓。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麼呢?我們大概從小就聽到一個詞,說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

  那麼什麼是「覺悟」啊?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漢字,寫出來就很簡單。覺字下面是一個「看見」的「見」,悟是「忄」旁邊一個「吾」。「覺悟」兩個字什麼意思呢?最根本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說真正的覺悟是你看見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願望。

  我們今天的科技很發達,大家要是想查一個什麼詞,你去用google查,馬上幾十萬條搜索結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們永遠都沒有一個心靈搜索引擎,說想想我自己心裡現在是什麼願望,「見我心」這件事情有別人、有科技去幫我完成嗎?沒有。而我們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們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哪,有時可以游於萬仞,獨於天地萬物,可以無比遼闊。有的時候又心思狹隘,鑽到一個牛角尖里就覺得今天的日子都過不去了。人心真的有這麼大小的區別嗎?

  曾經有一個徒弟在寺院裡面修行,他問他的師傅:「師傅啊,我們看起來身材都差不多,想法會有很大的區別嗎?真的有人心特別大,有人心特別小嗎?」師傅就跟他說:「你現在閉上眼睛,在你心裡邊建一座城堡。於是徒弟就閉上眼睛,在心裡建城堡,裡邊有多少根柱子,有什麼樣的房間,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睜開眼睛對師傅說,我建好了。

  師傅說:「你再閉上眼睛,在心裡造一根毫毛。」徒弟閉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睜開眼睛說,「我造好了。」師傅問他:「你造那麼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嗎?」他說,「是啊,我自己想出來裡面的格局。」師傅又問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個心呢?」他說:「對啊,我想小毫毛的時候,整顆心都在那小細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東西。」師傅說:「對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這就是心力的大與小。」我們每個人想想,人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終其一生,他要學知識,他要有夢想,他為社會擔責任,他有使命在肩,有情懷在胸,他一直希望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夠安頓他人,能夠安頓自己。也有些人,可能為了一個職稱啊,為了兩口子拌一句嘴啊,為鄰居對你一個臉色不好看哪,心就絆在一根毫毛上,怎麼都過不去,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都不開心,這就是人心的大與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真是想要個人的幸福與安寧,需要有一個生命的起點,就是見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這是我們真正的覺悟。

  君子不憂不懼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呢?經典能告訴我們什麼呢?大家知道孔子,到今天是他誕辰2558年。這麼多年前的一個人,他寫出來的東西不可能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說的每一句話拿出來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們能夠從中學到的無非是一種態度,一種最樸素的、最基本的,從當下出發的、推己及人發現內心的這麼一種態度。比如說大家看《論語》,經常看到一個詞,說誰是「君子」。他老說「君子」,何為「君子」?學生就問他,你給我解釋解釋,「君子」得是什麼樣的人啊?孔子就說了四個字:不憂不懼。

  一個人,沒有太多的憂傷、憂思,沒有太多的恐懼,就是君子了。這學生一聽,不以為然,覺得太簡單了。年輕學生都心高氣盛,想君子還不得大濟蒼生啊,還不得有豐功偉績啊,還不得有更多的道德標準,光說一個人心裡不嘀咕,不恐懼,這就叫君子,太簡單了。孔子又說了一句話:內省不疚,何憂何慮。什麼叫「內省不疚」?就是說一個人,透問內心,反躬自省,了無愧疚。

  一天下來,我們想想今天領導交給我的事是不是認認真真辦了,沒偷工減料,朋友託付我的事,我是不是做了,言必行,行必果。對家人我盡心了,我自己也很高興,沒辜負朋友。晚上睡在床上,這麼想一遍,心思坦然,就這麼睡著了,這就叫內省不疚。做到上不愧於蒼天,下不愧於兒女,這就行了。

  我們今天神經衰弱的人越來越多。按醫學的說法是你身體不好了,給你吃點安眠藥。實際上我們自己想想,什麼叫小人常戚戚,就是指心裡嘀嘀咕咕,心裡放不下什麼事。為什麼放不下事?就是覺得這個我沒做到位,哎呀,到晚上後悔,那件事覺得別人對不起我,怎麼辦,哎呀,恐懼,惶恐,內心有憂有懼,枕不安眠,夜裡面肯定睡不好覺。所以每個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內心都沒有愧疚、可以不憂不懼這個君子的標準並不容易。一個君子就是從自己的內心去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大家知道,《論語》裡面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個「三」不是個具體的數字,是指多次、反覆,就是一遍一遍地問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比如說什麼事呢?「為人謀而不忠乎」,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誠了嗎?我今天忠於職守了嗎?有的朋友說,現在也沒皇上了,還提這種愚忠啊,都過時了。我們還來看這個中國字,什麼是「忠」啊?中心為「忠」。這個字大家人人都會寫,真正的忠誠不是忠於一個外在標準,一個社會準則,忠誠於一個領導,這都太外在了,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內心的良知,忠在你的心裡。問問良心交代得過去嗎?交代過去了這就是最大的忠誠。我們今天做多少違心的事啊!社會逼著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掙錢,或者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得說違心的話。一個人要是違心話說多了的話,他沒法不神經衰弱,這個人的內心是沒法安定的,因為他違背了對生命的忠誠,所以「為人謀而不忠乎」這是每天該問問自己的。

  孔子說的第二句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今天說大話的人越來越多,拍著胸脯,誇海口,包在我的身上,放心吧。好聽的話誰都會說,但誰能保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真做到呢?這也不容易,也要問問自己。

  孔子的第三句話是「傳不習乎」。今天是21世紀,咱們的傳媒時代比他們要豐富多了。有互聯網,有電視,有廣播,有報紙,鋪天蓋地的信息包圍著我們。我們腦子裡能塞很多的信息,這是傳,別人傳給我的。但是一定意味著你就長進了嗎?也就是說你想過了嗎?這個信息對我來講是不是一個參照系,那個信息對我來講是不是一個知識儲備,我琢磨一下,記在心裡,融進自己的生命里。這個過程叫「習」。咱現在老說小孩學習之後要複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溫故而知新,學習學習,不光是孩子的事。

  今天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所以在一個傳播時代里,自己心裡老有一個預習複習的心,這人就長進了。

  你說孔子說的這幾件事,在今天就過時嗎?你說要是每一個人都問一問我為社會做事忠誠了嗎?我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嗎?我在一個傳播時代自己複習了、化入生命了嗎?你這就扣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你的職業角色,第二重是你的社交角色,第三重是你的生命角色。我們說的閱讀經典,感悟成長,在溫習複習中自己的生命不斷進步,一個人「日三省乎己」,別人指責你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與其讓別人指責,不如自己讓生命不斷提升。這樣的話,你的心裡的憂思恐懼不就少了嗎?

  孔子人格理想

  經典是什麼啊?就告訴我們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道理。我們今天可能都有很多恢弘的偉大的理想,有的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理想本身,我們缺少的是腳底下到達理想的幾步路,就是不知道怎麼走過去。理想要大,但是腳下的路要非常小,非常的細微。孔子也說過,「士不可不弘毅」,就是說一個人要弘揚他自己的理想,任重而道遠。任有多重呢?就是以仁為己任,以仁而天下為自己的責任。有多遠呢?死而後已。一息尚存,就要死而後已。

  這理想都很大吧,但是在這麼宏偉理想之前,他更提倡的是更為溫暖的細小的生活的道理。他的學生們在一起高談闊論,說我的人格有多大,多大的夢想,我希望以後做什麼人,大家都說完了,孔子沒說一句話。學生們就問,老師你的人格理想是什麼?孔子這麼一個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他的理想是什麼樣呢?沒想到孔子就淡淡地說了三句話,非常簡單,他說我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由於我的存在,讓我的老人們可以安頓了;由於我的存在,讓朋友們都可以託付信任;由於我的存在,孩子們可以有個榜樣去緬懷。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以沒有名分,沒有一個社會地位。你現在不是聲名顯赫的,不是財富功勛都是那麼卓著的,但我們每一個都不能擺脫跟這三種人的關係吧。人人都有生我養我的父母長輩,人人都有一輩子相隨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兒女晚輩。我們想沒想過,當我們對社會作出承諾,對歷史作出擔當,當我們有過夢想之後,我們身邊這三種人,因為我的存在有更多快樂和幸福了嗎?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的。

  先來說「老者安之」。什麼叫「安」?讓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內在可以安心。什麼叫安身呢?就是兒女孝順,讓父母老有所養,生活環境挺好。什麼叫安心呢?就是兒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給社會做事,他父母有光,這叫老者安心。想想每一人都做得到嗎?看看《論語》,裡面簡簡單單說人要怎麼孝順,但我們要真的一想呢?發現知易行難,說出來都很簡單但不容易做。學生問老師什麼叫孝?老師回答兩個字,說是「無違」,就是你別違背自己的老人。無違容易做到嗎?民間有個說法,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就是你老能順著老人的意思。我們現在做兒女的,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想想,我們老在指責父母什麼呢?我們經常說:「媽,你老買處理的菜,什麼舊東西都捨不得扔,你老攢著那些空瓶空罐子,這很顯然是以前生活不好留下來的痕迹。但現在日子過好了,你就不能改改這些壞毛病,你就不能把這些東西都扔了?好日子過不出好樣來。」這話很多兒女都說過,或者說自己的老爸:「你看看現在明明家裡頭能帶你出去吃西餐、牛排,你就非要蹲在牆角吃麵條,你這顯然就是當年在村裡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嗎?」

  兒女跟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他也是一片孝心,他是用自己的方式給父母建議一種更好的生活。但其實每個人的「此刻」,都是他所有歷史的總和。我們的父母就是從那個環境里長大的,他就曾經在節儉的時期、在農村,把一種生活烙在自己的血液里。到現在他們終於可以過好日子的時候,他什麼都不要。順著他們的意思比什麼都好,這就叫無違。有的時候,我們兒女心中缺少的不是愛的意願,而是我們老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愛別人。你能真正不違背老人嗎?兒女與父母之間能有多少大是大非啊,你說今天不能吃蘿蔔就一定得吃白菜,有這麼大是非,非得在那吵出個子午卯酉嗎?很多時候,無非是無違這兩個字。

  《論語》裡面關於孝順,還有兩個字說得好:色難。就是說在孝敬這件事里,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父母一個好臉色。你給父母扔幾萬塊零花錢容易,你給他買個別墅也不難,你帶他去飛歐洲游,這可能也能做到,但是讓你什麼時候都給他們個好臉色,這件事難為死兒女了。兒女說我工作那麼忙,我急著上班,然後我老媽又開始嘮叨三姑六戚;我一天下班剛想喘口氣,我爸就開始跟我講跟他下棋的老頭又有什麼事了。最難的就是在這個時候你停下來,和顏悅色地聽他說說,表示好奇心:這事挺有意思,你接著說啊。記住這兩個字,「色難」。

  你說《論語》裡面的經典,關於孝順我們不去說長篇大論的,一個無違、一個色難真做到的話,老者安之啊。讓我們老人那顆心可以真正能夠安定下來,這就是經典教給我們的道理。

  再說「朋友信之」。你能做到嗎?每個人這輩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勛顯赫,有些朋友熱情洋溢,但是終其一生你能記得幾個朋友?你會記住少少的幾個朋友,這些人從來不在你得意的時候喧囂在你的眼前,但是他永遠都會默默地依託在你背後。這些人從來也不給你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會為你雪中送炭。這些人對你的溫度,從來都不是滾燙的火熱的,但是他溫暖恆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這樣的朋友,那你想你怎麼評價他?信得過呀!所謂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一生長久,你需要幾個這樣信得過的朋友。孔子說,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給我一個多輝煌的評價,無非一個「信」就夠了。

  再說「少者懷之」。每個人做到長輩的時候,都願意用自己的生命經驗教孩子們,應該怎樣不走彎路,但是這樣的教訓不一定就會讓孩子們喜歡。一個長輩做到完美,做到他有很高的功勛,孩子們就一定會喜歡他么?

  有些孩子會仰望著他,說這人真了不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一輩子也做不到那樣了。孩子們不會經常想起他,晚輩所喜歡的長者都是那些沒有代溝的,跟孩子能夠溫暖地融成一體,風格樸素光明快樂,讓年輕的孩子們覺得這個長輩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說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還好。這樣的人就會被孩子們追夢緬懷,這就是「少者懷之」,就是給孩子們一個人格榜樣。

  孔子說,你問我的人格理想,就是這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自己在心裡也都掂量掂量,我們也都有老的老,小的小,都有身邊的朋友,你能做到嗎?這是一個聖賢的人格理想,但是我們自己做到了,當然會少一份憂傷,多一份快樂。

  理想可以很大,腳下的路也可以很實在。

  學生問孔子,老師啊,怎麼做個真君子?

  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言。」

  哪三個道呢?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也就是說,一個仁愛的人心裡終究不憂傷,一個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個勇敢的人心裡就少畏懼。這三句話就夠指引我們一生成長。

  爬樓的寓言

  有個故事說,弟兄兩個人白天出去郊遊遠足,玩得興高采烈,到下半夜才回家。他們家住在80層的公寓高樓上,到了門口突然想起來,今天下半夜電梯停電檢修,沒電梯了。哥倆面面相覷,沒什麼可說的往上走吧,背上重重的行囊,甩開大步,走過五層八層十幾層還都好說,走到20層就太累了,兩人就開始商量怎麼辦。他們決定把背包放在20層電梯口,等上去了再下來取,反正人得先回家啊。再走20層空著手也累,他們就開始抱怨,互相指責,兩個人都覺得是對方欠自己的。一個就開始說,你看看你玩的,忘了時間也不曉得回來;另一個說,你還說我,電梯檢修你也不想著提醒。兩個人吵吵嚷嚷,又走20層。到60層的時候,連吵架的勁都沒有了。反正也不遠了,他們就疲疲沓沓地拖著步子慢慢悠悠地走。終於走到80層了,走到自家門口的時候,兩個人開始面面相覷,好像忘了點什麼東西。一想,對了,鑰匙忘在了放在20樓的背包里!

  其實就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我們想一想,20歲的時候意氣風發,一個少年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著家長的鼓勵,老師的指引,有無數的夢想,一一地扔進行囊,背著一大包理想,甩開大步,往人生路上走。到了20層樓梯口,這就意味著你從中學到大學,該畢業了,要走到社會上成為一個社會職業角色,要遵守社會職業規則。這時候人們就會想了,我有那麼多夢想在社會上還不得到處碰壁,作為一個新興人類我得去適應上司,所以大家就商量乾脆就適應社會,把夢想存在校園裡,等到一天能放飛夢想,再回去取這個夢。

  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光忙著競爭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不大能看出來。到40歲差異明顯了,看一看當年,學習不如自己的人成企業家了,自己下崗了;看看自己原來還是校花,現在離了婚一個人帶著孩子,班裡原來那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嫁到美國當富翁去了。所以,人到40歲心裡就開始不平衡,都覺得世界對不起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在單位擔子又重,於是就開始爭鬥,開始罵,覺得別人欠自己。

  30歲、40歲、50歲走過去,到60歲退休了,覺得生活慢下來,打拳練劍。

  風風光光最後走到80歲坎上,到這個時候生命的遺憾就在於我們驀然回首,突然間驚覺,20歲的那個夢想一天都沒有跟隨過自己。自己是為爬樓梯而爬樓,那把鑰匙並不在身邊。生命走到最後,發現我這一輩子複製的是別人的生活,我在別人眼裡是個好公民,在家裡是個好家長,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照顧家人,但是我的心愿在哪,那把鑰匙再也取不回來了。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人生在每一步修鍊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在這一段上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孔子說:「年十五而致於學。」就是說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習。學習是學什麼呢?人要學到一種什麼樣的格局境界,才能成長?下一句叫「三十而立」。人從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正好是讀書的時候,中學、大學、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會上去學習。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怎麼能立起來?外在立身,內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張名片,買了房買了車就能說明。而立心很難,就是內心真正明白何去何從。

  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知識太容易,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年輕的時候要建立一個生命的格局,這個格局要大。咱們今天老在說一個詞,說誰有「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為其所限。就像是下圍棋,你是在四個角放子,而不是在一個角卷羊頭,這個格局就大了。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建立大氣象,格局越大,以後你才可以不受阻礙,真正做到心游萬刃。

  「聖賢」農婦

  面對世間那麼多壓力,我們能做到「仁者不憂」嗎?

  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仁愛之心,仁愛就是我們跟社會打交道的原則。「仁」這個字,在2萬多字的《論語》中共提到了109次,是提到最多的字。寫出來簡單,四劃,「人」旁邊一個二。可就這四劃里包含一個道理:二人成仁,仁愛從來就是與另一個人在一起時表現出來的態度。

  學生問孔子什麼叫仁愛的時候,孔子就說了兩個字:愛人。學生又說那怎麼去愛呢?比方說,有個人能做到博施與民,而能濟眾。一個人權力大,錢財多,他兼濟天下,讓每個人都得到他的恩澤,這叫博施與民,而能濟眾。這應該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卻不以為然,說人何必非得聖賢,你說的那個境界太難了,堯舜也做不到。

  孔子認為什麼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我們每個人都想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幫別人立起來。立起來之後,然後就想發達,所以第二句叫「己欲達而達人」。你想發達要用心讓別人也發達起來。「能近取譬」,離你最近的人你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什麼人最近呢?無非在家跟老婆孩子將心比心,在單位跟同事下屬將心比心,在外邊跟朋友鄰居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位置,幫別人想一想。這些就是仁義的方法。

  仁義無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歡的事也去幫幫別人。而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論語》裡面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義說起來簡單,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不說兩千年前的例子,就說2007年的例子。中央電視台的《感動中國》把全中國特別感人的故事收集起來報到推委會,然後推委會裡面的人篩選後給他們寫推薦詞,總共選出10個人,成為當年的感動人物。這個活動舉行了5年,我做了其中5年的評委,我發現這個標準在悄悄地改變著。前幾年推選出來的都是特立獨行的英雄人物,比如說關鍵時刻搶救人質的警察,排爆除險的專家,離我們生活都挺遠。但在2007年推薦材料裡面有一個叫林秀珍的河北婦女,從她嫁到村子裡開始,就義務贍養村裡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劉奶奶家門口,她就跟劉奶奶說,我家也不富裕,我們家吃窩頭,你也就跟著吃窩頭,我家喝稀飯,你就喝稀飯,但我保證每天都來,頓頓都有。從那天開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劉奶奶家做飯,做到第八年,劉奶奶從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個爛紙包說:「妮兒,這紙包裡頭是安眠藥,這是我跟你劉爺爺預備的,如果那一天我們實在走不動了,這就是我們老兩口的下場。我看你八年間一天都不耽誤著為我們做飯,到現在我覺得,這輩子可能是用不上這東西了。」她在這村裡見到一個這樣的老人就養一個,見到一家就養一家。她前前後後養了6個這樣的老人,一養就養到養老送終。

  短的養七到八年,長的養個二十幾年。她就這樣照顧別人,嫁過來二十多歲,到現在六十多歲,這麼多年中,她的四個兒女陸續出生,兒女們就陪媽媽去這家剪剪指甲,去那家買買菜,日子就這麼走過來,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

  這個人很平常,她足夠感動中國嗎?

  她只是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她也沒讀過多少經典,如果不是劇組找到她,她可能這輩子都走不出村莊。後來在寫推薦材料的時候,我寫了一句話:如果是富人作了這樣的事,他是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他就是聖賢。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對自己老人和孩子是什麼心,用這樣的心對別人和社會就好了。林秀珍入選了「十大人物」,推薦委員最後的定評語是:三十年間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人心溫暖了世道。如果這個世道不蒼涼,如何需要溫暖,我們今天物質這麼繁盛,但是人際之間有句歌詞,說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這麼多,地上的人們像天上的星星那麼遠,人跟人都不住大雜院,一棟樓里鄰居間認識的沒幾家。「仁者不憂」這句話也越來越遠,其實這社會的人啊有時不就是這舉手之勞嗎?

  幫助有時候是很簡單的事,大家都做過高層公寓的電梯,最尷尬的事情就是不知道眼睛該往哪地方看,因為人挨人,人擠人,離你的臉不到五公分就是一張臉,大家都望著天,看到快到自己那層就斜著肩擠出去,其實你想想,假如有一個人出面改變這個局面,一個人過來先把電梯門擋住,跟跑過來人說:別著急,在等著你了!然後這人再問問裡面大家都到幾層,我離得近,幫你們按一下!一個人說:「勞駕,我到7層。」還有人說我到12層,這樣電梯里的人不都開始講話嗎?其實,社會有時候就是一個不帶邊框的電梯,她需要的無非就是第一個說話的人,假如這個人是你,費多大事嗎?什麼叫「仁者無憂」呢?就是你幫別人的時候,帶來的收穫更多。

  就說林秀珍一家,你很難想像她4個兒女為爭兩間草房,跟父母大打出手是不可能,因為他們家從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有人都跟自己家人一樣,他們家能不快樂嗎?其實人真正在社會安身立命,比如30歲時候就應該能確立一個自我,能夠知道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走到一個什麼樣的尺度上去,怎麼樣把這個路坦坦蕩蕩地走下去。 徐智慧 付芳芳 記者 楚傑 陳哲/整理
推薦閱讀:

成長與了解
寶寶成長指標:第十二個月
《談戀愛》

TAG:感悟 | 閱讀 | 成長 | 經典 | 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