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趙國君主世系圖,趙武靈王最可惜,被困餓而亡
趙國先祖可追溯至上古時代五帝之一的顓頊(黃帝之子昌意所生,另四帝是黃帝、帝嚳kù、帝堯和帝舜),而要論趙氏始祖,則為擅長駕馭調教駿馬者的造父。
有關造父的記載,《史記·趙世家》是如此述說的:周穆王命造父駕馭王駕而西巡狩獵,見西王母(傳說其居住在崑崙之丘和瑤池之濱),樂而忘返。聞聽徐偃王造反,造父載穆王日馳千里,攻徐偃王而大破之。造父遂因功受封趙城(今屬山西省洪洞縣),故以地名為氏。此即嬴姓趙氏的由來(遠古時代,姓氏分離。姓指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指自部落分離出的支系標誌。秦漢時姓氏合一)。
造父後裔叔帶時,恰逢周幽王無道,遂離周赴晉,叔帶即晉國趙氏始祖。
叔帶五世孫趙夙奉晉獻公令伐滅霍國,而因功受封耿地(今山西河津市以南汾水南岸),並位居大夫行列(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趙夙之孫趙衰cuī追隨落難公子重耳流亡列國19年的經歷為其撈取了雄厚的政治資本。重耳歸國即位為晉文公後即掀起了爭雄諸侯的霸業,文公始作三軍,即中軍、上軍、下軍,以中軍將為三軍統帥。《周禮》載:「凡制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而趙衰曾數度辭讓將佐之職,展現了其讓賢之德。晉襄公時任中軍佐,這可是僅次於中軍將的亞卿職銜,趙氏可謂步入了晉國中央核心權力層。
趙衰之子趙盾時,執掌晉國國政二十餘載,扶立靈公、成公,可謂權傾朝野而炙手可熱。當時其職銜是執政大夫兼中軍將,也就是軍政雙領域裡的一把手。此後趙氏宗族中擔任中軍將的有兩人,即趙武和趙鞅。趙武是趙盾子趙朔和趙莊姬(晉景公姐姐)之子。趙朔亡故後,趙莊姬與趙朔叔父趙嬰齊私通,後事情敗露,趙嬰齊被趙同、趙括(皆趙盾之子)驅逐出國,趙莊姬遂懷恨在心,誣陷趙氏,致使晉景公誅趙同、趙括,並滅其族(根據《左傳》所梳理)。後感念趙氏功勛,景公又以趙武繼承了趙氏的爵位和封邑。而趙鞅是趙武之孫,當時在智、趙、魏、韓四卿攻伐范氏、中行háng氏的大內鬥中,「智氏主內,趙氏主外」,即智躒lì鎮守都城,趙鞅則統兵征戰。而公元前493年智躒油盡燈枯後,趙鞅憑藉軍內的崇高地位,以壓倒性優勢榮膺新一任執政,此後趙鞅獨掌晉國權柄達17載,即「趙名晉卿,實專晉權!」
趙鞅之子趙襄子,在智、魏、韓三家圍攻晉陽時,以唇亡齒寒之理說服魏、韓臨陣倒戈,而滅智氏。自此晉國被趙魏韓三家掌控,晉君衰微,反要朝見三家領主。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趙魏韓三家為諸侯,戰國開端。
戰國時的趙國共歷經了9世11君(包括代王趙嘉),其中最功勛卓著者當屬趙武靈王,其依託「胡服騎射」將趙國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所謂「胡服騎射」就是放棄中原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的胡服和騎兵戰術,自此趙國的實力劇增,滅中山,敗林胡、樓煩,設雲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趙國不僅成為阻擋強秦東進的堅固屏障,而且自東、北兩個方向構成了對秦國的壓迫之勢,趙軍雄師自此可越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自河套地區直指秦之腹心——關中平原。秦趙雙雄爭霸的戰國格局逐漸成型。
趙武靈王雖屬梟雄,然在繼承人問題上卻犯了糊塗。武靈王因母寵子,廢黜了長子趙章,前299年傳位幼子趙何(惠文王),自稱主父,寄希望構建分管內政、軍事的二元政治體。後趙武靈王妄圖憑藉長子趙章以迫使趙成退位而重掌朝政,誰料結果卻是趙章被誅,趙武靈王被困沙丘王宮而活活餓死。
趙國此後的歷史大概已耳熟能詳啦,前260年的長平血戰,40餘萬趙軍被坑殺,僅240個未成年戰俘獲准歸國。前228年秦將王翦破邯鄲,虜趙王遷。前222年王翦子王賁俘獲北保代地的趙嘉,趙亡。
推薦閱讀:
※趙武靈王的乾坤外交之術
※一生豐功偉跡的趙武靈王,最後居然慘遭餓死?
※趙武靈王的滅秦大計,可惜天不遂人願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戰國趙武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