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勁與力的區別---告訴你什麼是內勁

2008-01-07 19:37

《楊譜·太極氣力解》中說: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要之,明於「氣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氣之由來矣!知氣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脈,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從此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內壯者,行氣於筋脈者為「勁」;外壯者,用力於皮骨者為「力」。外形架的「筋勁骨力」源出於此論之總結。  《六合十要序·十曰內勁》中說:「夫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此乃「內勁」名詞之出處。而言內勁處中而無形,可接有形之表。手到,筋勁骨力的功能。內勁,外形交合而不費筋勁骨力。只要外形到位,內勁由心一顫而出,便能產生擊發之效果。內勁由心所統領。  拳術中「內勁」之實質、產生、運行的論述在「太極拳全書」陳譜中說:「發于丹田,以意行氣,輕輕運動,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於肌膚,貫注於四指稍,復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如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功夫越高,內勁的質量越高。」武禹襄形容這種勁為「似松非松,似展非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內勁」是潛移默化地在體內旋轉的,它像水銀似的流動極為快速;在外形上看,它是輕靈而不飄浮,沉著而不獃滯,富有纏綿曲折的意趣。它是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虛靈的一種渾厚靈活的勁。內勁之功用:「但引而不擊,有順勢牽之使進,其不敢不進;但引至之地,以抖他人之勁,放之使去,不得不去;抖足則其勁自散,全身無力,欲進不得勢,欲退又不敢,此引進之妙境也。」這種「抖勁」之用,即來源於充沛的「內勁」。  由上述各家所論,「內勁、筋筋、骨力」的概念基本已經清楚了。以內氣強化筋勁、骨力的拳法,是為剛勢的外家拳法,是尚力派拳法之運用;以內氣柔化筋勁、骨力而達柔弱無骨之外形,以「內勁」為主的拳法,是為柔勢的內家拳法,是尚巧派拳法之運用。這個觀點也論明白了。可觀拙著《再論內外家》一文。  故此,可以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勁和力」概念之認知,有本質的區別。基本上這樣認識:勁,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修鍊,才能訓練出來的功夫,才能掌握和運用於技擊中,包括「內勁、筋勁」皆為「勁」的概念;力,是人體本身所具有的本能。諺云:「內勁為功夫,力氣是本能」。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本能的筋勁、骨力,又突出骨力而用於較技中,此種稱為「力」。故可知:「氣力」是內在的「內勁」功夫,即「內壯」的功夫。一內壯,一外壯,功夫藝境自然有區別了。「內、外家拳法」之所以分別了。  「內勁」就像多股按捻度擰成的繩索;「外力」就像獨股的一根棍;勁,可大可小,隨時隨意可變化;質量不變;力,大則不可小,小則不可大,不能隨時隨意變化,質量不保。重要的是:「勁」有用形之能力,力受形的運用。  勁和力在拳術較技過程中,所顯示的功能特徵也存在本質的區別。試論如下,拳勢攻防之變化中:勁迅速而力遲緩;勁圓活而力僵直;勁暢通而力澀滯;勁沉穩而力飄浮;勁凝聚而力渙散;勁靈巧而力呆拙;勁剛健而力蠻橫;勁善變無形而力不善變,變即帶形;勁可以在體內騰挪而力不能騰挪。等等區別。  由於「勁和力」有如上種種區別。前賢曾諺云:「力不打術,術不打巧,巧不打功」。此力者,乃內氣強化筋勁、骨力的尚力拳法之「力」也;此「術」者,攻防招法變化技術、技巧也;此「功」者,「內勁」之功夫,外形柔弱無骨之功夫,此內外合一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之功夫。此乃「拳以德彰,非以力顯」的道理。

《六合十要敘·十曰內勁·闡釋》

夫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其理亦可參焉。蓋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殆顫勁是也。撞勁太直,而難起落;功勁太死,而難變化;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招。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總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戰之頃,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似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乎。【闡釋】前面的文章已經對內勁有了具體的描述:「心一顫而內勁出也」,說明內勁的收放之機在心,對於「心」前賢有明確的論述,其曰: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五官百骸皆聽命焉。官骸不循規矩,非官骸之過,實心之過也! 《陳氏太極拳圖說?心》此乃指修鍊者「凡外病於形者,皆失之心有定規」句的精義。由此論而知,人未習拳之時,對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實乃「心「氣不通之過也,故習拳先通心氣為法。「氣沉丹田徳潤身」的內功修鍊方法,然心氣沉丹田,是為初通心氣之法。根據前後來之賢者所論,心腎水火相濟而產生的內勁是為「文體」,而自身外形之修是為「武事」,以此而論,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文物之修。有關內功心法的修鍊內容,前賢多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引數家之有關方面的論述以證之,錄之如下:煉劍莫先於鍊氣,鍊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能此方可以論劍之練法,否則作輟之,鮮有成為完壁者。工夫貴勿剛勿緩,和平得中,且存且養,內外兼濟。直外便能和中,鍊形亦可長生。活動筋骨身輕靈,周身氣血力加增。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其一但識拳技空操練,內綿機關怎得知?漫道工深恃無上,還須運氣立根基。其二內壯形骸氣作君,流通筋骨保此生,饒君剛健如狼虎,不知運氣定傷身。其三天罡氣訣本無蹤,怙撤仙經路便通。要知至道通玄處,先教呼吸到臍官。其四丹田呼吸氣流通,肚腹腰肢漸漸充。一往一來須著意,心歸到處氣歸宗。其五百骸運到使成功,渾身氣血自流通。不希駭世爭名利,可向無為悟通蹤。其六氣到功成樂自然,不爭名利不希仙。有意人間播名譽,縱此岐途別有天。 《良輪?張橫秋秘授迭打抓拿譜?內錦氣血六章》這兩段論述充分說明了修鍊內功的重要性。 嘗思天下之物,皆具靈氣,況人乎哉?人為萬物之首,受命而後性理咸備。果能從生後識開之侯,窒慾懲忿,使七情六塵,永息無生,則人心日死,而至灰揚,道心日明,以至純粹,則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殼,尤得當訣以通,斯可矣。  七殼者:曰玄通、靈根、妙鑰、統真、通樞、涵神、洞幽,左輔元龍,右輔白虎。  玄通殼開,則甘露沒夜子時升於泥丸,每日午時,流貫周身,則皮膚鮮嫩。靈根殼開,則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則皮潤澤生,光眼清爽,永無生眥、發熱發脹昏迷;雖數夜不眠,亦無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訣兩首為證:一一竅開時便通天,初時幽暗玄又玄,靜侯靜待無煩惱,靈根洞開入九淵。霹靂聲聲飛龍起,一片通明九重天。二此時天人合一體,便與天地通氣機。可借精華補自己,靈神圓滿香寰宇。根竅通時百竅通,此竅通時知天機。  妙鑰殼開:則心性含香,陽和遍體,而立主宰,外則芳氣襲人,身活如綿,發招捷速。  統真殼開:則目讀心契,理無畛域,虛靈圓滿,耳通真言。  通樞殼開:則身活骨輕,百節生胎,日夜不眠,永無怠倦。  涵神殼開:則氣無湧出,神生泥丸,普照湧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臨下土。  洞幽殼開: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變化之神,自然豁通於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龍白虎殼開:則周身三萬六千毛孔皆開,通天地之氣。功夫至此,周身氣候,節之運行,與天地無違,久則孔孔生胎,則外三寶始稱堅實,無六淫之感冒,可謂疾魔退矣。  夫練劍亦當先開七殼,再演外武功。火候有準,武備成道法明,所謂性命雙修者此也。平時貴飲白水,茶多傷神冷精,使陰陽未和,奚以剛柔相濟也?食宜淡,濃則濁,氣撓神,珍饈美味也,況肉食乎?非身心了無一病,何以神通絕技乎?五穀之氣,尚能損人,而況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則道長一分;臭味薄一分,則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羅,則頭中風火油渣之氣漸消;常揉兩腿根之筋骨核,則筋脈漸長。  夫氣靈力長身輕之後,還須保養百日,方許試習。如隨養隨練,謂之抽筋扒骨,費力難成。如成之後,再力活靜息三百日,則三寶凝定矣。又詩云:精神凝結一團團,動靜之為貴自然。隨所往來無阻滯,任從指點合先天。  又詩云:手眼身勿滯,敵難知我武。睛光威射人,甫不至於人。稍疏便有失,此為真起手。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此段專門論述了修鍊內功法的破七殼通心氣的重要功能作用。此「心」乃指「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的體用一元之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爾。故而,本文的作者認為,內勁是無形無象,在自身內產生,又存在自身之中,只能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內勁可以與外形相配合自有攻防之妙用。至於內勁的存在及其功能作用,實在是用語言難以表達清楚、明白的。但是,有其事理可以知之,有其功法可以體認之。前賢論「志」,心之所發謂之志。但是,心如何能啟動志呢?是通過「意」。意,脾之臟神,心神之子。神之使者,意也。按五行生剋學說,土克水,意可以動志。故心機一動,意行志動,志動氣行,氣行形隨之以動,此乃內氣、外形能夠匹配合一而具有攻防之用的基本道理。知此機理者,拳術攻防功夫的修鍊容易成功。前人有「意」論,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心之所發者正,則形體之所之拳形亦正;心之所發者偏,則形體所出之拳形亦偏。如人平心靜氣,則所出之拳形之手法、身法、步法自然端正。推理可知,雙方較技,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揣,能知其意,我則可以控之、制之;吾之意,彼不能知,其奈我何。綜觀前後文,為什麼有心意拳問世?有形意拳問世?有後來的意拳之說?無不以五行學說為根基,無不以此文而論拳。為說明什麼是內勁功夫之運用,作者與當時流行的拳術功夫藝境相對比,相當精確地闡明了內勁功夫的藝境。今以功於拳術攻防之功夫藝境者言說:以為整體的撞勁,不是內勁功夫;以為具備一定功力拳勢的功夫,也不是內勁功夫;就是所謂的抖勁、崩勁,也都不是內勁功夫。所謂的內勁功夫,是心一顫而內勁發的顫勁,即內勁是指在自身中獨立存在,而又為心能調動的純陽之「物」,是修鍊出來的內在功夫。所謂的「六面一體」之撞勁,是與外形的結合而強化了自身的筋勁骨力形成的整體之撞勢,因為其所發撞勁太直拙,而難於隨機隨勢的起落變化。所以,不是內勁功夫的運用。所謂的功勁,現名之曰:功力。亦是強化了外形筋勁骨力的發招用勢的功夫所體現出來的拳勢之勁力,亦因為其所發所發出的拳勢太直拙,而難於隨機隨勢的伸縮、吞吐之變化。所以,亦不屬於內勁功夫之運用的範疇。所謂的抖勁、崩勁,也是以外形體的筋勁骨力的運動產生的,因其所發勁勢短而倉促,而難於展示攻防招法之「突如其來,人莫知然。只覺如風,催倒迭翻」之精妙。惟有以心機所能調動的內勁在外形體內的升降漲渺之收發運行所產生的拳勢,威力最大,效果最好。因為其具備「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的攻防能力。內勁在外形體內升降漲渺的收發運行之敏捷迅速言不可表矣!從外形體態的變化上又不見其運行之形狀。較技時內勁與外形匹配合一之攻防拳勢,絲毫不費外形之筋勁骨力,對手應擊而被跌翻飛出以落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拳法攻防之妙於此可知矣!從此文的內勁之論可以知道,內勁功德圓滿,其在外形體內獨立存在而不改。此乃後人所論「全體透空」的太極藝境,「無形無象」之無極藝境的實踐、理論基礎。作者強調,內勁又是三性調養的好方法,可以使自己達到神而明之的藝境。一旦與人交手較技,能作到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的「不攖人之力」,運用靠吃、粘走的法式,必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對手不見其形而又不能逃脫,此乃是「粘連黏隨」功夫藝境之描寫。如果欲想達到如此的攻防功夫藝境,須以修鍊內勁功夫為主,還要結合上述的內容,達到融會貫通如一之藝境。在與人攻防較技,哪有不速勝之道理呢?如何具體修鍊內勁功夫呢?前賢已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氣貫周身法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於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內篇?氣貫周身法》 此段論述,已經將內功法修鍊內勁功夫的方法、功能作用、效果,全部的闡發已經詳盡矣!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自可如法修鍊之,假以時日,必見其良效矣!

其一,內勁是正確的方法練出來的,獨立存在於人體之中。丹田氣海之「氣」可以催動內勁而發揮作用。內勁習慣在人之外形有序的松靜虛空狀態下運行,運行速度極快,如將內勁比作膠囊里的水,而又是裝不滿的水,來回晃動膠囊,則水在運動過程中產生對膠囊的衝擊效應,即同內勁在人體內的作用。太極拳所說的「皮囊勁」之「皮打抖彈震死牛」的功夫既是此意。水量增加,則皮囊受衝擊的力量即增加,內勁渾厚則勁勢力量大,乃同理。如果水灌滿了膠囊,則衝擊力消失。同理,傳統傳統拳術中如將身體或肢體筋勁骨力內外用力充滿,而成拙實之體,已非內勁矣!使其在傳統拳術技擊中運用,則為蠻、僵、呆、滯、橫的無可變化的力了。已不是傳統拳術要求的內勁之運用,已無傳統拳術功夫可言。故拳諺云:「內勁功夫,實非滿,虛非無」。於此處可明白內勁運用的虛實之理法。如果膠囊中無水,則無衝擊力產生。猶如拳手無內勁功夫!即使用拳較技亦是空架子,其理在此可明了。上述現象,乃傳統拳術技擊方法中,內勁通過勁道產生的勁勢而與形體的形勢結合造成拳勢運用的道理和法則。各家拳法皆是此理。其二,內勁的又一個特點:即聚之有「勁形」,散之則成氣。此乃指「內勁」收斂入骨但尚未入骨而在骨外之膜處的功夫藝境,即傳統拳術中的鋼條發勁功夫。此功夫特點:肌肉呈松靜自然狀態。故發招用勁時勁勢沉重為主。順自己骨向直發猶如鐵棍頭擊人一般,對方感覺極硬無比;如以橫自己骨向而擊人時,猶如用鐵棍橫擊對手一般,對方感覺有入骨之硬。此兩者對手雖覺極硬而透肉煞骨,但都不傷人,如欲傷人則立見,然以此功夫用輕靈是為妙手。然此鋼條勁的功夫亦是文練法而練出來的功夫。如以武練、橫練是不能出此藝境的。其三,內勁的另一個特點:即象給球充氣一樣,氣足球漲,為實;氣少球縮(即渺),為虛。就如內勁在人體內一樣,「丹田氣海」向身體擊發點按勁道充的氣足,則有鼓漲擊打的作用是為發。俗雲「勁硬」。有兩種解釋:一為太極拳的穀皮發勁的功夫;一為形意拳硬打硬進沒遮攔的功夫。此勁之硬乃「其柔而勁者之中氣」並非橫氣之硬,希區別之。肢體被擊將內勁收回到丹田氣海的過程是為化,可有防擊打的作用而又引對方失根之用,此法亦為渺。如同時利用騰挪法將收回之內勁不通過丹田氣海而直接轉移到擊發點部位,乃傳統拳術中以騰挪的方法完成閃展的動作。上面談到論述內勁的三個特點,是為了認識技擊過程中內勁在身體內的作用和效果。目的為了明白「勁勢」產生的道理。達到更好的在傳統拳術技擊中發揮勁勢的作用。內勁能在肢體有序的松靜虛空狀態中運動疾速,有聚而成形的作用,有升降漲渺的作用。故內勁渺即閃,漲即展,即是傳統拳術技擊攻防轉換的「彈簧效應」的實質所在,如傳統拳術招法的攻防變化以內勁漲渺作用變化而用之,則拳法攻防「以無形跡」可見,此乃拳法用之無形的上乘功夫。內勁有作用於形體而產生衝擊力,正是傳統拳術用招攻防的拳勢之本質,亦是發勁的一個方法。但內勁必須與形體之拳式合而為一為用,才能在傳統拳術技擊中體現「勁勢」的積極作用。故知形體的拳招招式不同即可產生不同的勁勢之效果。則可知拳勢對「勁勢」的作用。這正是傳統拳術中「意為主導,形為賓輔」主賓相輔相成的道理之根據。然必須在拳招六合的形態下,內勁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這是不可改變的法則。還有一點必須要剖析明白,即「丹田氣海」的放大作用,即足下對地的作用力,通過丹田氣海的氣機的作用,將勁傳導到肢體擊發點時,能產生大於「作用力」的勁勢效果。因此現象就好象聲音能放大的麥克風放大原理一樣,勁勢的威力即此原因,可稱為內勁的「丹田效應」。為什麼各門派各拳種都強調內練一口氣的道理所在。並由此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練「丹田一口氣」的方法,乃產生了奇妙的功夫現象。如氣沉丹田、氣入丹田、氣射丹田、氣炸丹田、聲田內轉的與發聲法聯繫到一起的練功方法。如諺語云:氣沉丹田德潤身;氣入丹田功乃真,行拳用招驚人魂;丹田氣炸,膽比天大;氣炸丹田勁充沛,空架行拳何能對;吐氣鬚髮聲,發聲使精怪;哼哈二氣妙無窮,問倒天下眾英雄;呼喝風雲變色,開拳山嶽崩頹。從上面所引的一些諺語可以看到「內練丹田一口氣的丹田放大效應」對傳統拳術用招的作用。尤其是聲田內轉功夫,都是由丹田的炸力來發聲的,要求聲圓勁整是功夫。從上述的認識,可以看出這也是內勁與力的區別點之一。力是不能通過丹田放大的,而內勁可以。這又是傳統傳統拳術能產生彈性效應的道理!明此,則知傳統拳術內勁為何矣!亦是傳統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功夫精深奧妙處之一點!通過上面的分析知道,內勁是按正確的方法訓練出來的身體內在的功夫。內勁發放運行於勁道之內,而體現勁勢的威力,通過氣機的丹田效應可增強勁勢運用的效果,但內勁必須與形體之式結合才能體現:內勁運行迅速,聚可成勁形,散則化氣存,具衝擊力作用、漲渺的功能。但要知道內勁的:動則有,靜則無的特點。那進一步研究人體橫斷面的結果,搞清楚「勁道」的實質內容是什麼,如何鍛煉才是內勁生成的方法,即可明白如何練拳而不犯錯誤。內勁動之用乃初、中級藝境,靜之無乃大成藝境。總之,力是外形產生的,勁是內氣產生的。力受外形的制約,勁有運用外形的功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講究內勁的修鍊、運用技術技巧、功夫,而不提倡「用力氣」的技術方法、功夫。前者為內家拳法,後者乃外家拳法。

誠如《形意拳術講義》「初學入門規矩」和「練習三害」中告戒修鍊者云:練習拳術,不可自專自用而固執不通,若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浮則神意渙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順者,無形中自增氣力;身內中和者,無形中自生靈氣。如練至功行圓滿之時,凝神於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空則身輕如羽,所以練習不可固執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奇矣。初學練習武術,謹當切記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之自能得道,三害者何,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提腹是也。如練出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成病,練時努力則太剛易折,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諸症,若挺胸提腹,則氣逆上行,終不歸於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譬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亦然,若不得中和,即萬法亦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生,練之設如此,久而久之自然練至化境矣。  故有志於傳統手戰之道的修鍊者,務以意會,法以神傳。必當於「建德體,至道用」的練、用中竭盡至力,須宜實致其功,粗事細磨,斷不可用努筋突骨血氣之功,而致百身之病。凡言此努筋突骨血氣之功者,皆猥知鹵莽,是彰乎知。

推薦閱讀:

女人與女人最大的區別,不是相貌,而是味道
送股與轉增股本具體區別
如何區別桃花緣與桃花劫
「隨緣不攀緣」和「積極爭取」的區別
有錢別任性!看女人把錢穿在身上和用在臉上的區別

TAG: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