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奇王陽明

傳奇王陽明不悔書堂 2017-12-05 19:50

以下內容是以浙江大學教授董平先生的《傳奇王陽明》為摘錄和感悟,和一些版本的事件有出入。個人認為董平教授的這個版本因為是以百家講壇的講稿為基礎編著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因為想要增加趣味性而在一些地方對王陽明過於誇大。這本書主要是涉及王陽明的一生過程而對心學講述不多。

首先介紹一下人物簡歷:

姓名:王守仁

字:伯安

號:陽明

古人的名字比較複雜,往往是有姓名有字有號。比如諸葛是姓亮是名,字孔明號卧龍。古代直接稱呼姓名是很不尊敬的,所以三國演義中常稱諸葛亮是孔明先生,這裡我們稱主人公為陽明先生。

職業:軍事家、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人生經歷:

  • 12歲:口出狂言,要讀書做聖人

  • 15歲:獨自出塞外,練習騎馬射箭,回來後想陳書皇上,述說如何防守邊關。(也說是跟誰父親出關考察,個人認為後一版本更為可信)

  • 16歲:對朱熹的思想進行驗證,七日格竹。

  • 17歲:結婚,結婚當天不見蹤影。

  • 21歲:考中舉人

  • 22歲:會試未中,回餘姚老家,吟詩作賦,詩藝大進。

  • 25歲:第二次會試未中。但未努力準備考試,搜羅來各種兵法秘籍研究,客人來時拿花生瓜子排兵列陣評論一番。期間,對格物又實踐一次。

  • 28歲:中進士,被派去監督威寧伯的墳墓,王陽明將民工作士兵用,按軍事單位組織協同工作。

  • 32歲之後,不再游移於佛教、道教等學說之間,將自己的思想定位於儒學並實踐。

  • 34歲:開始收學生。同年,弘治皇帝駕崩,「玩主」正德皇帝登場。太監劉瑾為首的八虎與大臣斗,王陽明仗義執言為言官上書,被「廷仗」(打屁股)後關進監獄,走了一趟鬼門關。(生死瞬間1)

  • 35歲:出獄,貶為龍場驛丞(招待所所長),路上躲避錦衣衛的追殺。(生死瞬間2)在龍場悟道,提出「知行合一」。

  • 37歲:受邀到貴陽書院講學。

  • 38歲:三年貶謫期滿,升為廬陵縣知縣(江西吉安縣),面臨一系列行政能力考驗(疾病流行、火災頻發、盜賊多有),也是知行合一在行政上的檢驗。

  • 39-44歲:官復原職後,職務頻繁變動,是講學的集中期。

  • 44歲:臨危受命,去剿滅江西、湖廣(明時轄湖北湖南)廣東、福建四省的盜賊。開始軍旅生涯。(個人認為,如果沒有他的軍旅生涯對知行合一的實踐是達不到如此高的名氣的。書中差不多一半篇幅講解軍事,非常細膩和精彩,摘錄內容比較多這裡就不分享了,非常好看!)

  • 47歲:四省盜賊肅清後,路上得知寧王叛亂,「以萬餘烏合之眾,而破強寇十萬之眾」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迅速平亂,活捉寧王。。

  • 49歲:「玩主」正德皇帝去世,此後六年多時間在講學。

  • 56歲:兩廣新命,前往廣西處理「思田軍事叛亂」。(由於對形勢的實事分析,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叛亂,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看有關資料。讀到這裡時,我想到的是孫子兵法中的「夫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 57歲:聖人畏因,凡人畏果。讓王陽明覺察到的危險不是思田叛亂,而是廣西境內的斷藤峽、八寨的武裝,然後在茫茫大山中指揮作戰,戰無不勝。

  • 結束之後,王陽明上書還鄉不成,無奈之下即使朝廷未批複,拖著病軀回家途中在江西南安結束一生。弟子問有什麼交代的嗎?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看來王陽明這本傳記,我更堅定的想法是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磨難和困苦的錘鍊才能取得偉大的成就。陽明先生父親給他起名守仁,意思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陽明先生經過重重困苦不僅守住了智慧,守住了仁心,更向天下傳播了仁心。

    以下是個人的一派胡言:

    自問1:王陽明為何最終成為聖人?

    我的答案是,首先王陽明出身書香世家,爺爺是愛讀書的鄉紳,父親是狀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為他的成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雖說兒時環境並不會必然造就一個偉人,但父親的良好教育和家庭氛圍對他的格局和涵養是分不開的。

    其次,陽明先生早立志,立大志,並且從未忘卻這個志向,為其一直努力。注重實踐,知行合一。

    其次各種困難、危境不斷錘鍊他,王陽明直面危境並且不斷成長。

    自問2:王陽明聖人體現在哪裡?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對此這三不朽是很好的解釋。

    立德:有一顆仁愛之心,對天下的關愛之心,所以才有朝廷上下對劉瑾緘默時的仗義執言;才有了每每在四聲破賊後,投入很大精力在善後工作,增設新的郡縣,「聖人畏因,凡人畏果」,他考慮的是如何杜絕盜賊的在此發生;才有了冒死阻止正德皇帝來江西,為的是不讓經過戰爭洗禮的百姓再次受到剝削…

    立功:主要指軍旅生涯的戰功,這是他知行合一的實踐,也是他名留於史的資本。三大戰役肅清四省匪患;平叛寧王;平息「思田叛亂」;解決斷藤峽、八寨武裝。

    其中,對於肅清四省匪患後世有人說「這是鎮壓農民起義!王陽明是罪人」,首先我們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生在封建時代的人如何讓他推翻封建?其次,四省內的不是農民起義只是盜賊,因為農民起義的含義是:

    1. 有共同的目的:推翻王朝的統治,而四省的盜賊主要在於打家劫舍;

    2. 有共同的行動,當時他們行動並不統一,各自為戰;

    3. 農民起義的原因是沒有土地,官府貪污無以復加。而當時明王朝並沒有到此地步。

    立言:打破了宋代理學的禁錮,給人們帶來新的思想,並影響後世。使人流芳百世的不是軍功,不是財富,不是權力而是思想,孔孟、老子等聖人之所以被後人學習謹記,在於他們的思想的光輝。

    自問3: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

    書中將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分為兩步創立:

    1.龍場悟道:心學的起點,核心是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2.平叛寧王,與奸臣鬥智斗勇後提出的「致良知」學說,標誌哲學體系的完成。

    我理解的心學強調精神的建立,心靈態度的樹立,良知一方面是指儒家核心觀念的仁愛的價值觀,一方面指人存有的貪、欲、痴的對立面。而致良知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

    現在越發的能體會王陽明的過人之處,在朝廷緘默時、在過路偶知寧王反叛時、在平叛「田思叛亂」時,他可以不出聲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他沒有,他知道應該要怎麼做,所以就去那樣做。反觀自己,在生活中,很多事自己清楚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不做。早睡早起好,做不到;每周應該運動,有時間看娛樂卻做不到運動…別說,知行合一真不那麼容易。

    唯心主義也好,唯物主義也罷,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能夠在我們面臨困難時鼓勵我們前行的就是好的主義。

    最後我想說的是,可能有的人對王陽明龍場悟道感覺玄之又玄,其實有合理之處。量變產生質變。他從小立志做聖人,求聖學,一直在思考正確的道路,在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積累,經過各種困苦後在龍場的石槨(石棺材)中觸發了他,頓悟了自己一直追求的聖學。這種感覺我也有過*_*,中學時候苦思一道數學物理題良久,突然一瞬,不知怎麼就有了思路,有了量的積累加上一個偶然的觸發產生質的跳躍不足為奇。王陽明的聖人之志和實踐的量在龍場這裡產生了質變。

    將王陽明的四句教貼在最後,贈與大家同時勉勵自己: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推薦閱讀:

    讓我來告訴你王陽明的心學在生活中能幹什麼
    在心間立穩,王陽明的一樹繁花
    明儒王陽明
    淺論王陽明及其「心學」
    王陽明最要緊30句話:潛心做事,用心做人

    TAG:王陽明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