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養生思想

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養生思想

更新時間 2009-9-3 10:56:40 列印此文 點擊數 89

摘要: 通過總結《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養生思想,認為篇中的天人相應觀、陰陽平衡觀、重視陽氣觀、陰陽氣位觀、形神合一觀、正氣為本觀、動靜協調觀、固護脾胃觀不僅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黃帝內經; 養生; 思想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不僅提出了調情志、慎起居、適寒溫、和五味等多種養生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順應自然、調和陰陽、形神兼養、固護脾胃等養生思想和原則。從而為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 天人相應觀   天人相應觀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養生理論的哲學依據,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賴以生成的理論基礎。《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出「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於「氣」。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因此,人與自然規律相適應,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養生目的。  2 陰陽平衡觀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理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作為哲學理論的陰陽學說也逐漸形成。《內經》運用陰陽學說來闡釋醫學中的諸多問題。《素問·生氣通天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其發生髮展變化的規律性和協調性,都是陰陽雙方的對立統一運動達到相對平衡的結果;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如生長壯老已的規律性變化、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等,都是陰陽雙方對立統一關係達到協調穩定時的表現。  3 重視陽氣觀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認為陰陽平衡協調的關鍵在於陽氣外護。病理上,陽氣失常是引起陰陽失衡的先導,「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內經》尚陽思想,是臨床實踐的經驗體會和總結,但也受到先秦西漢哲學思想及古代人文社會的影響,並與當時中原地區寒冷氣候有關[2]。 4 陰陽氣位觀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內氣的功能與氣在人體的分布部位之間存在規律性的、動態的聯繫,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所以氣得其位為正常生理功能;氣位失守為病理狀態;氣位不相守是陰陽虛實的病機,恢復氣位關係是養生及治療的目的[2]。  5 形神合一觀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說明人的生命活動受到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情感等)的協調,是在「神」主導作用下完成的。在這裡特彆強調了人的精神活動還受到自然現象的變化而變化,進而影響人體生理活動。  6 正氣為本觀   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於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人體能保持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這是機體健壯的根本所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說,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機體免於生病,患病後亦能較快地康復。所以說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務。  7 動靜協調觀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個方面或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動靜協調觀不僅體現在適度運動和靜止的協調平衡,還體現在陰陽動靜的協調平衡。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8 固護脾胃觀   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強盛。脾胃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因此,《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養生思想對當今社會仍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它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我調養,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推薦閱讀:

儒家思想導讀(作者:小雅)
蕅益大師的懺悔思想
國學經典品讀:孔孟思想
人比思想更有趣
吾鄉

TAG:養生 | 思想 | 生氣 | 素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