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恩師唐公法身父母---潮音

恩師唐公法身父母

  潮音

  遇師緣起

  《四十二章經》云:「人有二十難」。對其中的「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我是深有感觸。末法時代,魔強正法弱,眾生障重福薄,若想會到真正的大善知識,真難於入大海撈針。

  做居士時,我每年都要自費遍游名山大川,尋訪大善知識,然而卻上了好幾次當。其中一次,遇到一學密宗的比丘,他自稱是釋迦牟尼佛轉世,我竟信以為真,驚喜得湧出眼淚,誠惶誠恐地撿起他吃剩不要的麵包,一口吞到肚裡。我五體投地向他請法,不料他口吐穢語,露出廬山真面目,方使我大呼上當。

  六祖曾告誡學人:「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屢屢受騙上當,使我深感自己愚痴無慧,因此更堅定了要出家修道,尋訪大善知識的願力。

  決定出家的頭一晚,我跪在觀音菩薩像前,懇求觀音菩薩賜一個夢給我,以預兆是否能遇到真正的大善知識。說來也怪,當晚真的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寬大的游泳池旁,池旁站著一個拄著拐杖、身穿中山裝、面目慈善的老人,他正在教池裡的許多人學游泳。忽然我聽見空中有個聲音對我說:「這個教練很了不起,他教的學生成績都很好。」空中的話音剛落,我發現自己已沉到游泳池的水中,水已沒到頭頂,我慌忙用雙手抓住池沿,想叫人拉我上岸,一抬頭,只見那位拄著拐杖、身穿中山裝的老人,正站在我頭頂的池沿上,只要他伸出雙手,就可以把我拉上岸去。恰恰在這個時候,我一下子從夢中醒來。難道此夢真是個預兆碼?難道夢中所見拄著拐杖、身穿中山裝的老人,就是我將來要遇到的大善知識?他為什麼不是我所期望的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呢?

  我出家的第二天就把左手摔斷了,真是出師未捷身先傷,真倒霉。然而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沒想到摔斷了左手,卻給我帶來了好運,使我真的遇到了夢中那位拄著拐杖、身穿中山裝的大善知識,從此真正踏上了通往涅檗、菩提彼岸的光明大道。

  手摔斷後,我到四川都江堰附近的一個小廟養傷,心情很不好,真不知出家後該如何修行?是找個古洞茅蓬閉關修禪呢?還是到西藏去找活佛傳授密法?茫茫然之中,隨手拿起同寮房一位比丘尼的書,書名是《佛教的認識論》,由中國佛教協會出版。看著看著,漸漸被書中的幾篇文章所吸引。這幾篇文章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心理學》、《試述頓悟成佛義》、《怎樣突破凡聖關》、《關於大乘教義幾個關鍵問題的解說》等等。我覺得這些文章把佛法中的很多重要問題解釋得很清楚、很透徹。一看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唐仲容的人,此人名字從未聽說過,不知是何許人也。好奇之下,問此書的主人。那位比丘尼,她得意洋洋地:「嘿,唐仲容都不知道,他是有名的佛學家,我在他那裡聽了20多天課,簡直勝讀20年經書。」「此人在哪裡?」我迫不及待地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成都附近的寶光寺佛學院教書,是個雙目失明的人。」「雙目失明!」我大吃一驚,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麼能寫出如此高深水平的佛學論文?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顧不得手傷了,第二天一早就獨自坐車到新都縣寶光寺,想知道這位雙目失明的佛學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否是個大善知識。

  當他身著中山裝,拄著拐杖.和藹可親地站在我面前時,我真懷疑自己是在夢中。曾在夢中見過的那位教練,不也正是拄著拐杖,身著中山裝嗎?難道他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大善知識?

  唐老師對任何人都很禮貌隨和,一點也沒有師長的架子。他簡單詢問了我學佛的簡歷,叫他的兒子,年方27歲就登上了佛學講壇的唐思鵬老師寫了幾段聖言量給我,叫我背熟反覆思惟其義。業障深重的我,當時不但一點也不懂得這些聖言量的甚深妙理,而且連續幾天也記不住這幾段聖言量。其一為七佛偈:「覺身不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其二為《金剛經》語:「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三為六祖語:「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直至幾個月後,在唐老師所傳授的不取不舍頓悟法門的反覆熏習下,我不但深深理解了這幾段聖言量的妙義,並以此為修行的座右銘,而且如久夢初醒,在文字般若上恍然大悟,比較深刻地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及成佛的原理和方法,對於今後的修行充滿了信心。

  沒有恩師唐公,就沒有我的法身慧命。此救度之恩,粉身難酬。我深深地感到恩師的確是當代罕見和難得的大善知識。恩師所任教的四川省佛學院的一位佛學教師敬佩地稱恩師為國寶。恩師的不少學生,都尊稱他是當代偉大的佛學家。恩師確實當之無愧。近年來,他發表的許多佛學論文,贏得了海內外佛教界大德的高度評價。日本大阪佛教會負責人稱:「中國唐仲容先生的佛學論文,解決了佛教界千餘年來的一些疑難問題。」美國佛教學者張澄基先生生前曾給唐老來信,讚揚他「學識淵博,尤其對佛學有極深的造詣,對佛法教理有創造性發揮。」

  恩師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呢?其佛學造詣如大海水深不可測。做為恩師的學生,筆者深感慚愧,無法將恩師的佛學思想完整地敘述出來。故今之所述不過是大海的幾滴水而已。

  獨具慧眼精通般若和唯識教理精髓

  恩師的肉眼雖已失明,但卻獨具慧眼。他從博大精深、妙義難思的佛法大海中,獨具創造性地提煉、吸收、繼承和發揚了如來的真實義。

  《華嚴經》云:「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在幾十年的修行實踐中,恩師深深感到:人生苦短,必須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緊緊抓住佛法之精華,即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之「一道」來修持,方能獲事半功倍之效。「守約以成道,博學以廣知」是恩師的修學宗旨。

  《壇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的「一」,體現在哪裡呢?恩師認為:如果說六祖頓悟見性法門是中國佛教的精華,那麼般若、唯識學則是原始佛教的精華。講「緣起性空」的般若,和講「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的唯識學,二者融匯貫通,兩相結合,則成為至極正確圓滿的有為緣起論。

  般若學揭示了宇宙萬有從因緣所生,緣起性空,只有幻相,並無實體,非有非空之中道實相。唯識學則在「緣起性空」這一佛法核心理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揭示了宇宙萬有是從心識內因緣力所產生。恩師指出:「緣生是唯識的緣生,唯識是緣生的唯識。」如果只講「緣起性空」,不講唯識的心識內因緣生法,則不知因緣從何處產生,從何處下手改變因緣,從而把握自己的命運。故學人必須先通達般若學的「緣起性空」,進而通達唯識學識內因緣產生一切法的妙理,從改造心識內因緣下手,方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唯識講識內因緣生一切法,這就意味著不是客觀決定主觀,而是主觀決定客觀。有情的阿賴耶識隨業力由內四大種變現根身為正報;由外四大種變現器世間為依報。心識內有染凈二種,染種必生染法,凈種必生凈法,要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將心識內的有漏染種改造成為無漏凈種。將虛妄分別為性的心識改造成為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則證菩提、涅槃之無漏碩果,方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般若和唯識從教、理、行、果四個方面所闡述的改造心識內因緣的原理最極殊勝。如《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唯識論》云:「今造此論,謂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此二聖言量說明:有情若依身心執為實人,是為我執。有了我執,引生煩惱障,造業感果,流轉無窮,即障涅槃,有情將世間所有一切幻相,皆一一依名取相,執為實物,是為法執。有了法執,便引起於諸事物不如實知的所知障。由有此障覆蔽實智,即障菩提。諸學佛者,如果真能理解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便會從破我法二執著手,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得大自在、大解脫、大轉依、轉八識成四智,轉生死為涅槃,成就佛果。

  玄奘法師為什麼要長途跋涉四年之久,歷盡千難萬險去印度取經?就是為了把佛法的精華傳到中國。其在印度留學十二年,主要修學的,正是佛法精華的兩大部份:般若和唯識。

  恩師萬分感慨:唯識教理,妙義甚深微妙,今人能有深入研究而掌握其優異特點,以宣講弘揚自修教人者實屬罕見。甚至有不識其內容之豐富,價值之偉大,而加以毀謗者,令人遺憾至極。

  為了使後人能夠象玄奘法師那樣不惜身命去探求和宏揚佛法之瑰寶——般若、唯識學,恩師不顧年邁體弱,除在佛學院講壇上作獅子吼,振臂宏宣外,課餘又不厭其煩地為遠近前來求學的佛弟子開示般若、唯識妙理。百忙之中,還不忘構思命題,囑人執筆,寫就了大量宏揚佛法精華的文章。如《把佛法的精華貫徹到生活實踐中去》、《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金剛經要義總結》、《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等。這些文章在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基礎上,將般若、唯識的妙理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以佛教精華為依據,立足現實,適合現代人修學,能迅速破迷開悟的佛學思想體系。

  獨具創見以金剛經和六祖禪為修持綱領

  《金剛經》和六祖頓悟法門詳細闡明了見性成佛的實踐方法,故恩師指導學人修行時,反覆強調:應以般若、唯識兩大佛法精華做為理論依據,而在具體行持上,則以《金剛經》和六祖頓悟見性法為下手實踐的修持綱領。

  由於有對般若、唯識的極深造詣為基礎,恩師在幾十年的修行實踐中,對《金剛經》和六祖頓悟見性法的妙義,可說是融化於心,入了化境。

  每一個到恩師處求開悟的學人,恩師總是首先以《金剛經》的義理對其進行開示,並多次向四眾弟子宣講金剛經,僅92年一年,就先後不辭勞累地為幾百名佛弟子宣講了五、六次。

  恩師在《金剛經要義總結》一文中指出:《金剛經》是學佛唯一必修的經典,其經義是成佛唯一無二的無上妙道,故經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然者,學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規律。從果上說,成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自在、大解脫者;從因上說,是要修大菩薩行,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總起來說就是要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久久行持。才能證得覺行圓滿的偉大佛果。而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以簡馭繁、守約施博、賅括四攝六度的總持法門。正是《華嚴經》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殊勝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不二法門。故學佛者,必須堅守此經要義,始終不移地儘力修持,才能符合成佛的因果規律,而有超凡入聖、證大涅槃、成大菩提的可能,若不依此經義修持,則南轅北轍,行與果,兩不相應,雖修萬劫,終難成佛。

  恩師在文中強調:《金剛經》的理論根據通過無數實踐證明,是最極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其一,「緣起性空」是佛法理論的核心.此經所依的理論主要是有為緣起,故於卷末做如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理論根據與佛所立之法印,大乘一實相印的佛法真理標準完全契合,更可說它直接是一系列法印義理精神的全部體現。

  其二,《金剛經》堅持悲智等運的最高準則,於卷首、卷中、卷末都強調這一準則。其中「滅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是為大悲;「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為大智,兩相結合,即是悲智等運。

  其三,《金剛經》闡明了在度眾生的日常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觀行。《金剛經》卷首述如來乞食去來的生活細節,往昔恩師聽誦此段經文時大惑不解,不知為什麼要述如來這些生活細節。後轍常靜而思之,最後依佛語「依義不依語」去探索,而恍然大悟,乃知此段經文所述正是如來不舍妙道、行凡夫事、不取不舍之義。

  其四,《金剛經》闡明了要在現生中生清凈心迅速入道。這就是經中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恩師認為「無所住」是根本智之用,生其心是後得智之用,兩智結合,其心湛然常寂而妙用無邊,是為學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口意三業清凈的清凈心。

  其五,《金剛經》闡明了入道後必須長劫度眾生方能圓滿佛果。見性入道之後,菩薩如何修行?金剛經闡明需長劫度眾生,廣積無漏福、慧,以圓滿佛果為事。如前後兩卷皆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檠而滅度之」的言句。恩師依此宗旨,提出要在廣度眾生的現實生活中,修悲智等運的大士行,特別是見性入道後,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清凈心,勤修無漏福德、智慧的凈行。由此無漏凈法、輾轉修學,不斷增長。無漏凈法增一分,則有漏染法減一分,凈法增之又增,以至圓滿,則染法減之又減,以至於消滅。由是阿賴耶識中凈法種完全代替染法種,而阿賴耶識不復存在,由斯轉得無垢識與大圓鏡智,接著大圓鏡智轉得之後,有漏五識即轉為成所作智,此兩智是在佛果位上轉。六識轉妙觀察智和七識轉平等性智,則在學佛的因位上轉。此外,佛的三身及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諸佛既得大菩提的轉依,同時,自會有生活境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而有轉舍有漏生死之苦,轉得常、樂、我、凈的無住大涅檠。得此兩大轉依後,就成就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

  恩師非常敬佩六祖惠能大師,稱其為具有高度真參實悟和真知灼見、千載難逢的大善知識。六祖以《金剛經》為宗旨而創立的頓悟見性禪法,是如來一代聖教實踐方法的精髓。

  恩師認為六祖頓悟見性法門的特點之一是力倡頓悟自性,見性成佛。六祖第一次升壇說法時就明確地向大眾宣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此頓悟法門「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恩師繼承和發揚了六祖頓悟見性的佛學思想,他在《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中指出:學佛第一重要的大事,就是見性開悟。什麼是見性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麼是迷呢?人們經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為最極真實。把我們的身體認為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對於自身及周圍的環境如天、地,認為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有了我執與法執,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法執,自然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無著的見性。

  恩師認為:開悟有三個過程:第一,就是要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就是如夢幻泡影,沒有真正的我,沒有真正的法。在現實生活中對一切事物都沒有我執和法執,排除了顛倒夢想,就是一個初步開悟者,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必須懂得如何才能成佛。成佛最正確而直接了當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如夢幻泡影這個微妙而究竟的道理,真正懂得並能夠自覺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步開悟要做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能真正見性。見什麼性呢?見一切事物本性空,只有幻相而無實體這個絕對真理,在生活中安住在「有相無體」的真理之中,內心就入了涅槃。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了這種境界,就叫見性。

  第三步開悟要像釋迦佛那樣坐在菩提樹下圓滿大覺,轉八識成四智,轉生死為涅槃,得了大涅槃、大佛果,是為圓滿開悟。

  凡是到恩師處求法的學人,恩師總是要求其首先在文字般若上開悟,即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及其成佛的原理和方法。他諄淳告誡學人,我們白天所見到的一切,所經歷的一切,與晚上做夢是一樣的,迷而不覺,把一切都當成真實的。其實時間一過,條件一變化,什麼都沒有了,哪有真正的我、真正的法呢?

  恩師認為:參禪的目的是為了破迷開悟,實證諸法的真空本性。參禪參什麼?就是要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道理。本來一切法無一而非內識隨因緣力之所變現,如夢而有,如幻而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說,不可分別。學人內心必須參透此理,對種種法深知其不是實物,不可認為它是個什麼,也不可認為它不是個什麼。如果認為它是個什麼,便與它如幻非真的實性相反,是為取法相;如果認為它不是個什麼,又把它當作一件不是什麼的實物,也與它相有體無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別,是謂之二;若離兩邊分別即是不二。

  六祖曾云:「佛法是不二之法……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恩師認為:入不二法門,是頓悟見性唯一最好的方法。入不二法門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恩師非常重視宏揚六祖提倡入不二法門以求見性的思想,他認為:入不二法門時,即見一切法的真性,入不二法們有由理入和行入兩種。由理入主要是默識心通,離兩邊的分別執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無滯,遠離二邊,而行契中道。理入不二法門,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智境;行入不二法門,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別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決條件,無內證何由能指導其行動;行入是理入的表現形式,無外功安能驗證其悟境。依「瑜伽」教理談,理入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不二法門是「後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六祖頓悟見性法門的特點之二,是強調學人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真參實悟。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若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

  大乘佛法的偉大精神,主要表現在立足現實,狠抓當前,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佛教之上。故《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基於此理,恩師經常教育學人要在現實生活中現觀現證。他指出:一切諸法,皆相依相待而有,有為法與無為法之間的關係,當然毫不例外。這就是說無為法依有為法而有,無為法即在有為法之中,有為法亦依無為法而有,有為法即在無為法之內。緣生之法即是有為法,其本來的空性即是無為法。二者一相一性,一事一理不可分割。所以有為法或無為法都是同時而有,無先無後,無始無終的。若執任何一邊在先而生起另外一邊,或任何一邊已滅而另一邊猶存,都是違反佛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一基本規律的。

  恩師強調:「抓住有為以攝無為,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諸大乘人。若能首先從有為法上去把握無為法,再用無為法的妙義去融通和攝受一切有為法,則於學佛之道十得八九了。」

  據此,恩師在指導學人觀空時,始終強調不能離開現實生活,不能離開煩惱,要在煩惱中觀其本性空,尤其是在處困厄、遇災疾、臨死亡之際,更當觀我法本空之理。不取困厄災疾之相,即能於困厄上離困厄,於災疾上離災疾,於死亡上離死亡,而獲自在解脫。正如恩師所說「一念觀一念自在,念念觀念念自在。」

  恩師所傳授的這種在現實生活中頓悟觀空的方法,非常適合現代人修行。因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難以抽出空閑時間閉關觀空,參禪打坐。而此法門無需閉關,不一定非要盤腿打坐,只需在行走坐卧、工作、學習之中,或料理家務之時,時時、處處觀一切法皆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不可分別,不可執著,做到當體即空,內心清凈,則擔柴運水無非妙道,翠竹黃花皆是般若了。

  六祖頓悟見性禪特點之三是力行不取不舍的般若觀行。六祖曾指出:「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此語與《金剛經》中,「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同義。此二語即是恩師指導學人修不取不舍般若觀行之總綱。恩師認為:宇宙人生客觀真相是「相有體無,」故修行人在主觀上則應與之相應,修「不取不舍」。在實際生活中修不取不舍之般若觀行,是最微妙、最有卓效的殊勝法門。

  什麼叫不取?取是取相,即執著義。不取就是深達緣起性空,一切諸法有相無體,對內而身心,知其如幻,而不執為我,對外而於一切事物知其如幻,而不執為實法,是為不取。

  什麼是不舍?舍為棄捨,對應作應說的事棄而不為。不舍,就是對境處事狠抓因果,當說而說,當做而做。以自利利他。

  舉例來說,在吃飯時,按時而食,如律而食,默念眾生,具足一切善法而食,即是不舍;與此同時,知無能食之人,而無我相,亦實無所食之物,而無法相,安住法性無所得而食,是為不取。他如在學習、工作、閑居、談話、入廁等等生活、活動方面.一一皆應於如是不取不舍的修行。這樣修學,在人道上隨處可以下手;在開悟上,隨處皆可見性;在生活環境方面,處處都是清凈莊嚴的凈土;從道場來講,因此法通俗易懂,簡要易行,而成效卓著,故隨處皆多緣人。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是六祖所說:「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為般若三昧。」這就是不取不舍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

  六祖頓悟見性禪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舍眾生,以眾生為我。六祖曾說:「若識眾生,則識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恩師在修學實踐中,深深領悟到大悲度生的重要性,他認為破除我執的最好方法。就是以眾生為大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眾生中去。古今有不少學佛者,專講閉關坐禪,解空求慧,而不講大悲度生,則其所修,始終不能超出個人主義的圈子,而我執難破。若起大悲心,以一切眾生為大我,以度一切眾生之事為修道,有此雄厚基礎,則觀空遣相,有用武之地,而真能如實破執斷障。因為只有廣度眾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為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眾生中教學相長,於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下手,而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本,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

  六祖頓悟見性禪的第五個特點.就是深解佛法無住涅槃的義趣,提出了「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的思想,恩師深深理解和贊同六祖這種祟高的修行境界,當《法音》雜誌的一位編輯問他「您老人家心中的凈土在哪裡?」時,恩師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的凈土就在這裡(指娑婆世界),我的願力是生生世世來娑婆世界,宏揚如來無上大法,廣度眾生。」

  恩師經常教育學人領悟「心凈則佛土凈」、「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大乘妙理。他認為學佛行菩薩道者,應修行六度、四攝法,以種種方便度一切眾生出苦海。他經常感慨道:「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我怎能忍心拋下他們,而往生西方凈土呢?娑婆世界雖苦,而此苦性空,如能時時安住在本來寂靜的空性之中,又有何苦?若能通達一切法性空之理,則娑婆世界當下即是凈土。」

  恩師還指出:諸菩薩不舍世間,住於一切有為法中,而又不取有為法相,生氣勃勃,活力充沛,隨時隨地能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以普度眾生,廣積福慧,而終古如斯無有厭倦。

  六祖頓悟見性禪的第六個特點,是以發菩提大願做為見性開悟強有力的敲門磚。六祖曾組織門下學人發四宏誓願:「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恩師在多年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發願的重要性深有體悟。l987年,恩師不幸患了胃癌,連續幾天嘔吐不止,身體虛弱至極。在生命垂危之際,恩師發下大願:「我不死!偏不死!就不死!我還要宏揚如來的無上大法,培養出法門龍象,續佛慧命,廣度眾生,使正法久住。」他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大喊一聲:「我沒有病,我要吃飯!」隨即吟詩一首:

  問君力量有多大?旋坤覆地如反掌。

  問君壽命有多長?天地毀滅我無恙。

  誰是世間大英雄?通達宇宙真實相。

  何謂宇宙真實相?一無真實便是真實相。

  不可思議的是,幾個月後,恩師的胃癌竟然不治而愈。不久,他就被應聘到四川新都寶光寺僧伽學校執教唯識課。自此之後,四方佛弟子慕名前來求法者絡繹不絕。

  恩師體會到:下決心拚命求開悟,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願力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即可促使內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衝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故發大願,立大志,是開悟見性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解行相應當下受益的頓悟法門

  六祖云:「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恩師經常教育學人:若無正知正見,就無法使修行走上正路;若偏研教理,不重實修,則是數他人珍寶,毫無益處。故深研教理,精進實修,二者都不可偏廢,必須解行相應,宗說兼通,法印與心印交相輝映。

  當今佛教界,也許還從未有一人,獨具慧眼地以般若、唯識學為理論依據,以《金剛經》、六祖禪為修持綱領,並將這些佛法精髓圓滿、完整的溶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能為學人樂予接受,在文字般若上迅速開悟,在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的頓悟法門。

  此法門經過恩師多年的實踐和傳授,在廣大佛弟子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迅速在文字般若上開悟,當下受益者,大有人在。

  留美博士喬智慧,第一次在恩師處聆聽心經要義,聽至「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時,突然大笑不止。問其何故?其曰:「多年四處遍訪名師,始終不知宇宙人生真相,今在師處聞法,方知宇宙萬有因緣所生,夢幻泡影,有相無體,沒有真正的我和真正的法。既然無我無法,何來的痛苦和煩惱,何有生死可懼呢?故法喜充滿,痛快異哉。」

  自此,她堅信不疑佛法是宇宙間最偉大、最圓滿的真理。去美後,頻頻來信向恩師請教如來的真實義。92年暑假特從美赴恩師故鄉——四川巴中縣石城鄉,聽聞唯識妙義,以升華悟境。其還在美國創辦了一佛學研究社,組織了一百多名留美知識分子研討般若、唯識學。她的宏願是:寧捨生命,也要宏揚般若、唯識學,以扶持正法,廣度眾生。

  四川省樂至縣報國寺方丈釋昌臻法師,出家前曾到恩師處求開悟,聽恩師反覆強調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為修持綱領,在度眾生的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時,恍然大悟。自謂:學佛幾十年,一直不明從何處下手修行,如令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

  四川達縣地區某廠一女工程師張元琳,自學了不少大乘經典,卻始終不得要領。偶遇恩師.只見恩師以拐杖敲鞋,開示曰:「若認為此是鞋,是為著法相。若認為此不是鞋,是為著非法相。應知其從因緣所生,無自性,無定法。既無定法,則其本來清凈,不可說它是個什麼,也不可認為它不是什麼,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正是此義。只有對一切法不起法相和非法相兩邊的分別,方能人不二法門,親見一切法的真空法性。見性之後,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張聽後激動得徹夜難眠,寫一長信給思師,告謂從此已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也。

  成都鄭郁萍,且工作、家務繁忙,煩惱頗多。遇恩師後,深深理解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四句偈,並將此偈運用到工作、生活之中,來降伏煩惱。一晚卧床觀空.漸漸進入輕安空寂境界,忽然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只有一無相之相現前,自此身心時時充滿法喜,在大小煩惱面前,均能看透而降伏,內心湛然常寂,而又用即了了分明。

  南充市六十多歲的余居士,一次心臟病複發,送往醫院搶救。第二天醫生複查,大感意外,因其心跳已恢復正常。問何原因?余居士笑道:「我是假我,病是假病,既無真我真病,又有誰在生病,故心無掛礙,內心異常平靜,也許得益於此因。」醫生驚問:「您是何所大學畢業?出言哲理如此高深,從未聽聞。」余又哈哈大笑曰:「耍門大學畢業也。」(四川話耍與廈字同音。)

  筆者多次目睹,前來求法的四眾弟子,在恩師耐心、反覆開示後,深解佛法義趣,或涕淚悲泣,或歡喜雀躍。曾見一居士聞法後,激動得拜倒在地,喜極而泣,久久不能自持。

  恩師認為:佛法是研究宇宙人生因果規律和改造宇宙人生因果規律的偉大科學。而學佛者則是實踐這一偉大科學的大英雄,大豪傑。

  恩師今年雖七十有四,但壯志未減,他計劃組織有一定學修水平的青壯年僧伽和居士,成立「中華唯識學研究會」主要講習唯識與般若的理論,以《金剛經》、六祖禪為修持綱領,培養出一批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真參實悟的法門龍象,使如來一代聖教後繼有人,使正法永久住世!

  寫於廣州陶輪學社

  1993年6月1日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相信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父母老去
祖上父母批斷點竅!
父母面前多行孝
如何培養父母的獨立性?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