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鈞談養生》三個穴位的講座——經絡養生
《鄭翔鈞談養生》三個穴位的講座——經絡養生
一、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人體的一種奇特的生命結構,是人體存在的在顯微鏡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行之有效的一種神秘結構。它如網狀遍布全身,在人體還有若干個穴位,經氣通過穴位、經絡便可作用於全身從而濡養人體的五臟六腑。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可以把它比作地面的高速公路、空中的飛機航線,是重要的通道。但經和絡又是截然不同的,經在人體深處,而且一般是縱向的,就像一棵大樹的樹榦。絡呢?絡在體表,相當於樹的枝子,密密麻麻,無處不在,同樣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傳達你的信息和能量。但經絡系統既不是神經系統也非血管系統,而是一種獨特的超微觀結構。但用現代醫學的觀點可以把它囊括為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整個都可以包括在內。人體可以通過它獲得疾病信息,這就是我們講的經絡感傳現象。內臟有病,可以在與之相通的經絡沿線反映出來,具體可出現酸、麻、脹、痛或熱、冷感,或者出現紅白線、汗帶或其他感覺異常現象,如過敏線、濕疹、痣等。曾經遇到一位糖尿病患者,通過溫玉理療床對經絡的疏導,半個月後,在背部沿著足太陽膀胱經出現了黃汗帶,這就證實了我前面所講的經絡感傳現象。
經絡感傳還存在著這樣的現象:興奮性疾病,如高血壓、甲亢、過敏性疾病及躁狂症,會增強經絡的敏感性,因而這些患者用理療儀或穴位按摩的時候應該降低強度;反之,抑制性疾病,如低血壓、甲減、抑鬱症等,會降低經絡的敏感性,因而這些患者用理療儀或穴位按摩的時候可適當增大強度。可見經絡感傳現象與個體情況差異很大,應該因人而異。
我們知道了經絡是運行氣血能量的,而且是有規則的,就像交通法規,紅燈停、綠燈行、黃燈閃爍您就得注意了,對於大眾養生來說已經足夠了。它講究規則,如果說這條道堵了,比如說天氣霧比較大,出現車輛追尾,一個撞一個,可以幾十輛車撞在一起,結果怎麼樣?經濟損失、車毀人亡。那麼對於我們人體也是一樣,要時刻保持經絡的暢通,不通問題可就大了。打個比方,我們的腸道不通,十天二十天不上廁所,怎麼樣?腸梗阻,要死人的;尿道不通,就尿毒症;血管不通,血栓堵塞,就心肌梗死;皮膚的汗腺也需要擴張出汗,燒傷的病人怕感染,因為汗腺被破壞了。就連我們的眼睛也要有良好的循環,把好東西帶進來、雜質帶出去,如果它不暢通就會出現眼壓增高,形成青光眼,嚴重的還會失明。所以,經絡是傳遞信息、運行氣血的重要通道,這個通道一定要打通,不打通問題就大了!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其絡屬如下:
經絡系統包括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
經脈包括正經十二(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
正經十二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
手三陰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包括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包括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包括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
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陰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陽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匯,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匯,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三、什麼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稱腧穴,是經氣出入人體的門戶,是人體臟腑、經絡的活動機能聚集於體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說的聯繫內臟於體表的橋樑。如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位。通過對這些穴位進行針灸、按摩等,可以調整人體機能,起到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我們常說的三個穴位指按摩合谷、內關和足三里這三個極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頭面和上肢,內關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臟六腑,對它們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氣血通暢,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礎。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在第二掌骨的中點,橈側邊緣處。「面口合谷收」。所以經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對大腸經循行之處的組織器官的不適與疾病有一定作用外,還對頭痛發熱、口腔疾病、面癱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腕橫紋上三橫指兩條明顯的肌腱之間。「心包取內關」。經常按摩內關穴可以治療和預防心臟疾病。此外由於這條經脈直接與胸腔肺腑和心臟相通,所以對肺臟疾病的治療也有特效。
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膝蓋的髕骨外側凹陷的犢鼻穴下三寸,於脛骨粗隆旁開一橫指處。「肚腹三里留」。此穴通過胃經與胃相連,而胃與脾相表裡,因此凡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按摩足三里都有顯著效果、另外,足陽明胃經從頭一直循行到腳,所以按摩足三里對全身及各臟腑的疾病如:頭痛發熱、口舌生瘡、腹脹、胃痛、黃疸、心悸、精神及泌尿疾患等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當然對於不同的病症也可配合採用不同的但針對性強的三個穴位,如:
抗衰老:湧泉、勞宮、足三里;
增強食慾:足三里、合谷、中脘;
增強正氣(免疫力):氣海、關元、命門或足三里、湧泉、腎俞;
增強睡眠質量:三陰交、湧泉、神門;
消除疲勞:命門、足三里、合谷;
養心安神:神門、內關、勞宮;、百會、腦戶;
增強腦力:神庭
增強性機能:曲泉、關元、腎俞;
消除視疲勞:肝俞、睛明、四白;
預防感冒:大椎、合谷、風池;
注意:一般人每天早晚兩次,左右不拘,每次五分鐘,按摩時如能感到酸、脹、麻,並且這種感覺有上下竄動的得氣感,就證明得到有效按摩了。
四、子午流注學說
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子午流注」學說,懂得「值班」經絡養生。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有利於膽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才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中醫理論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於百脈,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於消化;如果胃火過盛,會出現嘴唇乾裂或生瘡。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脾主運化,脾統血」。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小腸分清別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送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整理,利於吸收營養。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清理心臟周圍的病邪,以利於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應該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從亥時(21點)開始到寅時(5點)結束,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隨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時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這和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而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良是一樣的道理。
推薦閱讀:
※不是茶不好,是你不會存(建議收藏)
※易筋經 之四 完結篇(下)
※五穀養生(26)
※中秋節養生 小心月餅成為肥胖因素
※海參養生(首全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