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老者蹭跑猝死 馬拉松熱潮中請勿迷失自我
一位老者,在張家口康保馬拉松比賽中永遠地倒下了,但,這是一個本來可以完全避免的悲劇。在全國各地湧現的馬拉松熱潮中,這樣的悲劇能不再上演嗎?!
7月19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舉行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一名50多歲的參賽選手猝死,根據賽事組委會發布的公告,該參賽選手是借用他人的身份參賽。
賽事組委會副秘書長陳峰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參賽選手借用了他人的身份,保險公司對他的意外身故不予理賠。但賽事組委會本著人道主義精神,還是為其家屬提供了救助金。」
據陳峰介紹,國內馬拉松比賽的組織方,已經有了很高的保險意識,本次比賽就為所有正式報名的參賽選手投了保,其中心臟猝死險的保額是30萬元。但這名心源性猝死的參賽選手的家屬卻拿不到這30萬元,理由只有一個:「保險公司只對正式報名的選手負責。」
借用他人身份甚至在沒有任何參賽身份的情況下參加馬拉松比賽,國內將這類參賽者稱為「蹭跑」一族。陳峰表示:「這類人群的出現是國內很多 跑友 安全意識淡漠的一種體現。保險是賽事組委會為每名參賽選手提供的最重要的一項保障,參賽選手一旦受傷乃至身故,其本人和家屬能夠得到的資金援助,通常只有保險理賠一條途徑。參賽選手不通過正式報名參賽,事實上是放棄了最重要的一項個人保障措施。」
或許因為沒能成功報名,或為了逃避報名費,或頂替因各種原因不能正常參賽的已報名跑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蹭跑」,都是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損失。「部分 跑友 的個人安全意識淡薄,從本質上來說,是在國內馬拉松運動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馬拉松文化的認知和推廣還相對滯後。」陳峰所在的企業,已在國內很多城市做過馬拉松比賽的組織工作,他深刻感受到,很多跑友參加馬拉松運動的理念存在偏差。「馬拉松是一項有一定風險的運動,但從大眾參與的角度看,馬拉松應該是一項健康、樂觀、愉快的運動,參與者不應該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由於馬拉松比賽的規模通常都很龐大,賽事組織者基本上只可能在發放參賽證件時,對參賽選手的身份進行一次核查;到比賽開始時,對少則數千人多則上萬人的參賽選手,再進行一對一身份核驗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杜絕 蹭跑 的現象,只能靠 跑友們 的自律、誠信和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陳峰表示,「只有跑友們清楚認識到, 蹭跑 會讓自己和家庭失去最重要的保障、這種冒險行為是與享受馬拉松運動的追求背道而馳的,他們才有可能對蹭跑說 不 。」
如果不借用他人身份參賽,如果在比賽中早一點發現身體異狀,不勉強參賽,在張家口馬拉松比賽中猝死的那位參賽選手,就可能挽回生命。
根據賽事組委會發布的公告,猝死選手的最後比賽階段是在慢走。這意味著他已經發覺身體不適,但仍在堅持比賽。
可是,沒有如果。這樣的如果,我們已經假設得太多。
近幾年,在我國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中,幾乎每年都發生「跑友」意外猝死的事件,僅今年就發生了3起。
在某熱門跑步論壇上,記者看到,既有很多「跑友」在告誡「跑馬拉松需量力而行」,也有不少「跑友」在展示自己不斷提高的比賽成績和給自己不斷加壓的參賽任務,還有「跑友」在交流中如何掙得更多的比賽獎金,更有極端者,認為「馬拉松就是極限運動,第一個跑馬拉松的人就死了,所以,為馬拉松獻出生命很正常。」
從1981年北京馬拉松比賽誕生,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每年舉行近十項馬拉松比賽,再到2011年的20多項比賽和今年的近50項比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馬拉松運動發展最快的國家,根據中國田協協會的預測,今年全國參與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可能達到90萬。
如今,不論對於都市白領還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跑步都成了最熱門的運動之一。但在迅速壯大的跑步人口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我為什麼跑?」
「對於普通跑友來說,盲目給自己制定過高的比賽目標,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原中國馬拉松國家隊運動員吳敏,現在是一名大眾馬拉松運動的培訓教練,她向記者指出,「很多普通跑友缺少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卻過分追求比賽的成績。」
跑步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在同伴中炫耀,不是為了跟自己較勁,不是為了一張馬拉松比賽的完賽證明,更不是為了冒險。
參加馬拉松賽,就是為獲得健康,為了積極向上的人生。吳敏開辦「健康跑」培訓班的核心理念正是「健康」,「跑步是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強大的心臟可以讓一個人更年輕,這是跑步對身體的改變。此外,跑步需要一個人的耐心和堅持,讓很多生活懶散、精神頹廢的人變得精神飽滿、樂觀積極,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是跑步讓人生升華的體現。」吳敏表示,如果一個「跑友」認清了這兩點,他參加跑步時就會主動避免危險,也能夠得到最有價值的跑步收穫。
推薦閱讀:
※馬拉松跑專項體能訓練之一—伸拉運動
※跑鞋戰力榜 Vol.15 | adidas Sub 2創造半馬紀錄 特步安踏領銜榜單
※保護好膝蓋和腿部,玩轉垂直馬拉松!
※我是如何跑步上癮的
※馬拉松賽後如何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