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傳養生箋1
五息直指
古來攝生者,必推本於易。孔子稱生生之謂易。易之發端,日月循環,自強不息。子思曰:「不息則久。」孟子曰:「日夜之所息,然則息也者,天人交接之路,調之得其生,戕之因而死。此人之存亡一大開頭也。」王叔和《難經》曰:「人之於息,一呼一吸為一息。盡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日在於天,一息之間行五十三萬餘里。天之至大、至高,未可竅盡。天之下,地之上,兩空處謂之太虛。內具先天一氣運轉無已。」老子曰:「天地之形橐龠,靜而闔,動而辟,人亦似之,天人一耳。」人苟竅未生前,七情未有,五蘊本空,只一圓明覺照,便省夫息之所起所歸處。既知息之所在,則神氣混一,為先天一氣。苟不知靜愈入,動而愈出之機,則身中祖氣,必為天之所盜。盜盡,形即死矣。知之則動而采靜而養。天之氣,亦為人所盜,久而充滿,則形神俱妙,歷劫長存矣。是故,能盜天氣者,自得長且久也。人知自心為息,於精、氣、神三者,可會為先天一氣耳。歷代氣功家都以神氣相注,息念俱停為法,無知息之一字。人總不知,所知者鼻息耳,即鼻息能知其注,亦能養育形骸,久之真息亦能內現。真息非鼻之呼吸。莊子《南華》云:真人之息以踵,踵者息息歸臍,下通氣海,上透靈都,即生身之處,得葯成胎之所也。
先司馬以淺近教餘數息,庶可清雜念,為默識助耳。余遵行殊驗,緣未了至理,不遑請益。後讀天台止觀法,又以調息為津梁。每一調息,塵勞頓卻,心更喜之。奈易因循,不免暴棄。幸得冶城白雲齋鍊師勸餘力學,漸有所進,並以自著《五息直指》授之。余感鍊師慈惠。又得原息、踵息、胎息、混元息。退而次第力行之,竟恍合平分無極動靜之妙於目前。何曾須叟離天人交接處也。懇師特此公諸同志,使學者得有專一,不為傍門所惑。
打坐
入室打坐,先用厚褥。褥下安木饅首抵穀道。雙單搭膝均可。右手安左掌上,放臍下。正身端坐,直起腰脊。耳與肩對,鼻與臍對。唇包舌藏,垂簾正視。心之元神率意之真念,隨二目先注入鼻端。至臍下,至氣穴。任自然,如昏怠,行數息。
凡息
鼻息有四,風、喘、氣、息。息有聲,曰風。息頻促,曰喘。息往來不細,曰氣。息綿綿不斷,曰息。風則散,喘則戾,氣則勞,息則定。四者惟定漸近於調、養,育身形,是為凡息。
觀息
息之用觀者何?為人心易生念,想入非非。此想未了,彼念又來?心神勞瘁,日漸氣耗形衰,身死神離,復入輪迴,可不哀哉。修真者志在脫此,先當止念。念何以止?非觀不能。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是即生死關頭也,法以觀隨念至,念在於息,觀在於思。含隨息之出入,觀隨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觀。觀定不移,念頭即住,久則風、喘、氣三者俱無。自得神氣台一歸根矣。此為初學煉而後五息可行。五息之法,基於此矣。12下一頁
本篇文章來源於 中國功夫網(www.cnkungfu.org) 原文鏈接:http://www.cnkungfu.org/kungfu/2008-01/19.htm
推薦閱讀:
※養生佳方
※斷食第三天:這個坎兒,為啥這麼難?
※腳底養生11招,讓您百病消!
※道重精,儒重氣,佛重神——精氣神並重才是真養生
※整天盯著電腦眼睛發乾?你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