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黃帝陵記》文,賞《黃帝陵》郵票

T84《黃帝陵》郵票設計者是我國著名郵票設計家張克讓。張克讓1937年生於河北石家莊,祖籍遼寧。版畫家、郵票設計家、水彩畫家。1955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64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同年分配到北京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設計室,從事郵票美術設計工作。1986年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任《版畫世界》副主編,《水彩藝術》副主編。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水彩卷》、《中國水彩畫圖史》、《中國水印版畫》等大型畫冊。版畫、水彩畫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和全國性大展,多次代表國家出國展覽並獲獎。他的黑白版畫刀法嫻熟、造型準確、對比強烈。鋼筆速寫獨樹一幟,構圖巧妙,線條流暢生動。尤其他的水彩畫色調高貴、典雅、抒情,頗受收藏家的喜歡。張克讓在接到《黃帝陵》郵票設計任務後,到黃帝陵進行實地考察,並撰寫遊記散文《黃帝陵記》,表達了對軒轅皇帝的崇敬,對郵票設計的思路。全篇《黃帝陵記》展現如下,與大家讀文賞票。 當我接到涉及《黃帝陵》特種郵票的任務時,心情是很激動的。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對黃帝充滿了敬仰之情。為了真實地反映黃帝陵的面貌,我專程到黃帝陵了解有關黃帝的傳說,對黃陵進行實地考察和寫生。十月的西北,天高氣爽。清晨乘長途汽車從古城西安出發,過渭河一直往北行駛。穿過平坦的關中大平原,眼前出現一個個起伏的山丘。汽車穿行過這些山丘,好像登上一級級台階,一下子升高了幾百米,來到典型的黃土高原上。從西安到黃陵需行使七、八個小時。越過沮(jǔ)水,展現在面前的是一片長滿翠柏的山崗,與四周裸露的黃土高原形成鮮明的對照。就在這蒼松翠柏之中,埋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

皇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領袖,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今山東境內),葬在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內),距今已有五千年了。據說傳說和碑石記載,黃帝所領導的部落生活在黃河流域。這裡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很適於農作物生長。黃帝部落逐漸由游牧和半游牧生活過渡到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大大加速了生產的發展,逐步強盛起來。經過幾次大的戰爭,黃帝部落統一了周圍的各部落,組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文字、音律、曆法、醫學、養蠶、舟車等,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歷史上的堯、舜以及瞎、商、周、秦等朝的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陵坐落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佔地約四平方公里。因山勢高峻如橋,故得名。山陵有古柏數萬株,大都在千年以上。沮水環山而過,形成山環水抱之勢。山上山下風景幽美,素以「黃陵八景」著稱。這八景是:橋山月夜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岩凈石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代仙台黃陵古柏

黃帝墓高三米六,墓前立有明代嘉靖年間的石碑,刻著「橋山龍馭」四個大字。傳說黃帝乘龍升天后,人們將他的衣冠葬在這裡。碑前建有祭亭,亭內豎有大石碑,刻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三個大金字。距亭前二十米處有「漢武仙台」遺迹,是漢武帝巡視北方祭祀黃帝陵時所築,距今已有二千多年。自漢代以來,每逢清明,歷代政府都派官員前來祭掃黃帝墓,現存四十七塊碑石均對此事有記載。

距黃帝陵墓一公里處的橋山東麓,建有軒轅廟。軒轅廟建於漢代。距明、清兩代碑石記述:唐太宗時(公元八世紀)軒轅廟建在橋山西麓,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移植今址。後經元、明、清各代屢加修葺,達到現在的規模。廟門旁邊有一株相傳為黃帝手植的古柏,人

稱「軒轅柏」,為群柏之冠,七人合抱有餘。古柏下周圍長達10.3米。廟院正中建有「人文初祖殿」,供奉著軒轅黃帝像。院內建有碑亭數間,存放歷代碑石雕刻數十塊。1962年4月,國務院公布黃帝陵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列為古墓葬第一號,撥專款進行了多次整修。雖說我去的時候已是深秋季節,陵院內蒼松、翠柏、碧竹依然相映生輝,地上花木繁茂,一片萬紫千紅。我們中華民族就如這蒼松翠柏一樣,雖然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雲變幻,仍然堅韌、挺拔,煥發著青春的活力。我們要繼承祖先勤勞、勇敢、刻苦的創業精神,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把我們這塊古老而偉大的土地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才不愧是黃帝的子孫後代。

在《黃帝陵》這套郵票設計上,我選擇了橋山黃帝陵作為郵票的第一圖;軒轅廟中的人文初祖殿作為第二圖;傳說中黃帝手植的軒轅柏作為第三圖。採用鋼筆線條加水彩的畫法來表現,使畫面清新醒目,主題突出。這種畫法在中國郵票設計上還是第一次嘗試。印刷方法採用單色雕刻與多彩影寫版套印。我為這套郵票能與大家見面而感到榮幸。時值傳統的清明節,發行《黃帝陵》郵票,更有意義。願這套郵票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能起一點微薄的作用。
推薦閱讀:

編年號小型張郵票暗藏真金
生肖郵票
生肖郵票欣賞
一張郵票40萬「紅色收藏」別樣紅
外國發行的中國生肖郵票小全張

TAG:黃帝 | 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