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漫議 第七十七章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其 猶 張 弓 歟?高 者 抑 之, 下 者 舉 之﹔ 有 余 者 損 之, 不 足 者 補 之。天 之 道, 損 有 余 而 補 不 足。人 之 道 , 則 不 然, 損 不 足 以 奉 有 余。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聖 人 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處, 其 不 欲 見 賢。
這一章將自然的規律與社會的規律做了一個對比說明,強調社會規律應該效法自然規律的均平調和。這是老子希望人道取法於天道的想法。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意即,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不就像拉開的弓弦一樣嗎? 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目標低了就把它抬高;弓箭拉的過滿就把弓弦放鬆一些,弓弦沒有拉到位就要補足到位。老子用這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平準」、「中正」的,而不是僵死不變的。《論語》說:「君子無所爭,畢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射箭的時候,君子什麼事情都不爭,如果說有所爭,那一定是箭靶。從射者正心、誠意、存神,氣定神閑,心無雜念,身體不偏不倚,力道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正中靶心來看,本句引申的含義是:在「愛民治國」上,也要象張弓射箭那樣,根據現實實情而做恰當調整,做到「平準」、「中正」。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意即,自然界的規律,是減損多餘的並補益不足的。「天之道」是指自然的法則,如晝夜往來,寒暑交替,陽光雨露等所有現象,都表現的是自然而均衡。這種均衡,不受任何外力的給予,久旱之後必然會下雨;月亮圓滿之時必將走向虧缺;花開花落,冬去春來。這就好比拉弓一樣,屬於自然的法則。由「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聯想到,人之生命時間的長短,也要根據自身狀況和「天道」的自然年份。任何「有為」的非分之想都不可能實現,如梁武帝、秦始皇,一個既想成佛又要當帝王,一個既想長身不死,還要永遠當皇帝。結果,梁武帝這位和尚皇帝因為篤信佛教而荒廢了政事,後來侄兒蕭正德造反,將梁武帝活活餓死在宮中;秦始皇這位暴君由於操勞過度,累死在了尋找長生不死之葯的路上。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即,人類社會的做法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減損不足的奉給有餘的。「人之道」是指老子所處時代的社會法則;貧窮的人更窮,富裕的人吃喝不盡。南懷瑾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人類卻不像自然那樣公平,人們錦上容易添花,更有損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會受慘痛的報應。我們讀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開國,最後就如何結束,對照起來是一模一樣。像過去那些土豪劣紳,想盡辦法強取豪奪,財富倒是積累的很多,最後不僅沒有保住自己的「五大財產」,而且有的人連性命也一起丟掉了,真的是怎麼來就怎麼去的,一點都不差。這也許是『人道』想要效法『天道』的緣故吧。因為貧富差距一旦出現問題,那麼,其殺傷力是驚人的。」南懷瑾的觀點符合老子的看法。但也有持不同觀點的聖人。《聖經》里有個故事:有一個人要外出旅行,他叫來僕人,分別給三個僕人五千、兩千、一千塊錢,然後動身走了。領五千和兩千塊錢的僕人,立刻用這些錢去做生意,結果賺了一倍的錢。那個領一千塊的,在地上挖了一個洞,把主人給的錢埋起來。當主人回來,知道僕人的情況後,就把那個領一千元錢的拿來給了第一個僕人。這個僕人不服,於是找耶穌評理。耶穌說:「因為他已經有很多了,所以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你沒有,所以連你僅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這就是「人之道」的做法。但每個人的天賦不盡相同,好的會愈來愈好,多的會愈來愈多;據此「損不足以奉有餘」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如果人人都像第三個僕人那樣,懶人就會等在哪裡「守株待兔」而不求發展,如此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矛盾就會越來越多。所以,人不要把勤勞的天賦藏起來不用,這樣等於白白浪費了「天之道」所給予的勤勞稟賦。浪費「天之道」的行為,也將會受到懲罰。那就是讓你一直窮下去。但老子所說的「損不足以奉有餘」則是人類社會整體不公平狀況。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意即,誰能夠減少有餘的而奉獻給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人。所謂「唯有道者」,指的是能夠效法「天道」、也即是能夠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的人。在老子看來,「天之道」的中正,正是政治上的公平。這種公平,本身就是最好的管理法則。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因此,有道的聖人有作為而不佔有,有功績之後而不居功,他不想顯示自己的賢能。句中的「恃」,是指依賴、憑藉。「處」,指居功。「見」是「顯示」的意思。「賢」,是指有才德,比別人優秀。為什麼有「道」的聖人不顯示自己的賢能呢?因為「自恃」、「自處」是「人之道」,而「不自恃」、「不自處」才是「天之道」。在此,聖人的作為顯然是遵循「道」之法則的。聖人要效法「天道」之「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的自然法則。
由上而看,老子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由於他認為,自然的法則是減少有餘而補不足。在老子看來,「人之道」是違背自然運行的法則與規律的。所以他渴望奉行「天之道」。而誰能做到這樣呢?只有有道的聖人。這樣的聖人有作為而不佔有,有功德而不居功,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推薦閱讀:
※花很多錢去精進一門樂器值得嗎?就算以後不會從事這項事業?
※國學精粹道德經(九)
※如何在盜版書與正版書之間抉擇?
※精心手抄典籍《九名家書道德經》書法圖書書法欣賞
※如果一個惡人醫生不治療就會死亡,醫生是出於什麼樣的理念可能會救他?如果不救他又是出於哪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