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動蕩不止,西方負有原罪

中東動蕩不止,西方負有原罪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丁隆 時間:2015-10-12 3 0 中東 字型大小:A-A+ 分享到: 0 收藏 列印

距離阿拉伯世界的那場整體動蕩已有4年多時間。當初,西方視這一地區的變局為吹響「第四波」民主化號角,鼓動「顏色革命」,然而中東亂局幾年來經歷清秋,步入寒冬。政治劇變沒有推翻民主化問題上的「阿拉伯例外論」,西式民主成了水中花。有關國家政治轉型一波三折,多個國家還陷入內戰深淵,走向民族解構。敘利亞一半人口流離失所,難民潮對周邊及歐洲國家形成嚴重衝擊。各動亂地區成為域內外大國相互角力、打「代理人戰爭」的戰場。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趁亂崛起,威脅國際安全。

當前,阿拉伯世界的種種亂象是政治劇變的衍生品,其亂象背後隱藏著近百年來中東政治發展的邏輯。

「阿拉伯病」的根子是「不發展」

如果把當前阿拉伯世界的種種問題統稱為「阿拉伯病」,那麼病因是發展遲滯、民生艱難,而非「不民主」、「不自由」,西方開出的「民主化」藥方顯然不對症。曾幾何時,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燈塔。近代以來,阿拉伯世界卻大都陷入積貧積弱的境地。拿破崙率軍入侵埃及以來,阿拉伯世界便被兩個難題困擾:一是如何對待西方現代性,實現現代化?二是如何對待本土文化和傳統?

與之相應,阿拉伯世界也出現了不同的救亡之策。其中一種主張學習西方的世俗民族主義,終因不能解決發展問題逐步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從經濟上看,以埃及為代表的共和制阿拉伯國家,獨立後開始投入國家主導的經濟現代化運動,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發展國有經濟和民族工業。然而,中東戰爭消耗了這些國家的大量資源,人口膨脹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食品進口費用急劇攀升,使多數阿拉伯國家財政捉襟見肘,無力繼續補貼生活必需品,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埃及等多個阿拉伯國家被迫向國際金融機構求援,並按照其要求,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改革雖使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顯著提速,但增長多來自非實體經濟,難以創造就業機會。無序的私有化還催生「裙帶資本主義」,一批政商通吃的寡頭壟斷經濟命脈,百姓卻無緣分享發展成果。這種非包容性增長不僅沒有改善民生,還摧垮了城市中產階級,最終導致絕望的城市青年「揭竿而起」。

從政治制度看,「革命軍官」上台後,繼承了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制度和手法。在內憂外患之下,選擇威權主義穩固政權,強化軍警、情報等強力部門,百姓的尊嚴和權利被隨意踐踏。美國學者羅傑·歐文將共和制阿拉伯國家稱為「總統制安全國家」,總統終身制不說,還企圖搞家族世襲。世俗民族主義政權的失敗,為穆斯林兄弟會等伊斯蘭主義政治力量提供了運作空間。然而,其向後看的歷史主義取向,違背社會發展規律,註定不能提供現代化的可行方案,穆兄會等伊斯蘭組織成為「合格的反對派,不及格的執政者」。更嚴重的是,世俗政權對政治伊斯蘭的打壓,使後者走向激進,「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極端和恐怖組織大量湧現。

殖民者製造的「人造國家」失敗

除埃及等個別「天然國家」,阿拉伯國家多為西方殖民主義者人為製造的「人造國家」,民族構建水平低,社會同質性差,被民族、教派、部落矛盾撕裂。從表面上看,阿拉伯國家具備了現代國家的所有要素,但獨缺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就連高舉民族主義旗幟的領導人,實際上也依靠家族、部落和教派等原生態社會組織維繫統治。威權政治下,民族構建失敗被暫時掩蓋。

社會大動蕩後,民族、教派和部落等前現代因素浮出水面,民族國家走向解構。伊拉克、敘利亞等國教派色彩顯著的政權,引發以宗教極端主義為表現形式的遜尼派武裝叛亂,「聖戰薩拉菲」主義被地區亂局和教派衝突激活。「伊斯蘭國」武裝借伊拉克、敘利亞亂局崛起,由恐怖組織升級為政治實體。利比亞、葉門等國的部落和教派武裝趁亂崛起,破壞政治過渡,引發內戰。

大國不負責任干涉,發展無從談起

從域內看,中東出現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陣營,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陣營之間的「新冷戰」。雙方用教派衝突包裝霸權之爭,無關國家被迫以教派畫線,選邊站隊。雙方在伊拉克、敘利亞和葉門等國各自扶持代理人,將其當作相互角力的戰場,甚至不惜直接出兵干涉。

中東因其戰略位置和豐富資源,歷來是大國博弈的戰場。中東被稱為「超級大國的墳場」,從英國、法國,到美國、俄羅斯,大國仍前仆後繼,搞不定時便一走了之,留下一個爛攤子。美國在中東一貫「拉一個,打一個」,在中東搞戰略平衡,扶植激進勢力,飲鴆止渴,最終反受其害。從扶植薩達姆政權,遏制伊朗,到幫助阿富汗「阿拉伯聖戰者」抗蘇,再到支持敘利亞反對派,莫不如是。

「伊斯蘭國」的崛起是美國不負責任的中東政策的直接後果。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主導下,前政權軍隊被解散,復興黨分子被打壓,為教派衝突埋下了種子。美國在伊拉克安全局勢尚未顯著改觀,伊拉克軍隊無法維護安全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匆忙撤軍,造成了伊拉克遜尼派省份的權力真空,為「伊斯蘭國」武裝崛起提供了機遇。2007年後,美國曾藉助伊拉克遜尼派地方武裝——「覺醒運動」,成功地遏制「伊斯蘭國」武裝,說明當時美國已找到遏制激進武裝的良策。但美軍撤離後,該組織死灰復燃。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美國投鼠忌器,雷聲大雨點小。如今,美國留下的真空,又被俄羅斯填補。俄羅斯以空襲開端介入敘利亞內戰,將引發各派力量重新洗牌。俄羅斯能否達到戰略目標、敘利亞及地區局勢能否好轉——需要划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只有實現經濟騰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阿拉伯國家才能逐步走出困境。然而,在當前內戰不止,極端主義猖獗,大國干涉升級的情況下,發展問題無從談起。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東局勢還將繼續探底,何時企穩回升尚未可知。

丁隆(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中國中東學會理事)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6492.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推薦閱讀:

葉門戰爭爆發後,各國外交官都去哪兒了?
美在中東有「六難」
迪拜塔 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迪拜
美國這回在中東賠了個精光 普京一出手又贏了還很漂亮
被叫停的「大馬士革之鋼」:巴沙爾政府的主動權還能否延續?

TAG:中東 | 西方 | 原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