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言的讀音異化現象
06-21
吳方言的讀音異化現象 何大明 吳方言是漢語方言中的一朵奇葩。不少古漢語的讀音(如中古音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但在吳方言中得以完好保存。在博大精深的吳方言體系中,還有一類有趣的「同字異讀」現象(與「文讀和白讀」類似):即在保留吳方言原有讀音的基礎上,由於後來與普通話交流,受其浸淫和影響,其讀音發生異化,產生了類似普通話的讀音。現在列舉一些異化現象,還望方家斧正。 生——吳方言原來讀「商」(指該字的吳語音,下同)。解釋為「產生」,如生病、生小人;解釋為「(食物)沒有煮熟或煮得不夠」,如生吃、夾生飯。解釋為某一行業的人,如學生、醫生、老生(京劇角色)。其異化音與普通話相似,讀為「升」,如生物、生產、生存。有趣的是:「吃生活」(挨揍)的「生」,讀為「商」。「生活在新社會」的「生」,則與普通話相似,讀「升」。 挨——吳方言原來讀「啊」,解釋為「順著次序或接近某一時刻」。如,依次排隊稱為「挨一挨二排隊」。「輪到我」稱為「挨到我」。「輪不到你」稱為「挨弗著倷」。「接近某一時刻」稱為「挨模樣」。其異化音讀為「a」(英文字母讀音),如成語「挨家挨戶」。 別——吳方言原來讀「渤」,解釋為「其他的」。比如,「別人」、「別格事體」(另一件事情)。其異化音讀法與普通話相似。解釋為「轉動」,如「別轉身體就逃」。解釋為「改變(思想)」,如「伊格腦子有點別弗過來」。解釋為「扭傷」,如「別斷腰」。解釋為「比高低」,如「吾倒要搭俚別別苗頭」(《海上花列傳》第12回)。 大——吳方言原來讀「杜」,解釋為「比較事物的大小」,如「大蘋果」。解釋為「排行第一」,如「老大」。用在時令或節日前表示「強調」的,如「大熱天」、「大年初一」。其異化音的讀法與普通話相似,如「大家」(泛指眾人)。 家——吳方言原來讀「街」。它的解釋不少。其一,泛指「一群人」,如「大家」。其二,充當量詞,如「一家人」、「三家工廠」。其三,指「東道主」,如「東家」。其異化音的讀法與普通話相似,讀成ji-a。解釋為「一個集體」,如「國家」、「家庭」。意思與「野」相對的,如「家禽」。解釋為「精通某種技能的人」,如「專家」、「作家」。 染——吳方言原來讀「念」,解釋為「用染料染色」。比如「染布」、「印染」。解釋為「感染」,如「傳染病」。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就把「染」讀為「念」。後來,「傳染病」的「染」字受普通話影響,原來讀音式微,就與普通話相似了。 日——吳方言原來讀「熱」。解釋為「日子」,如「日腳」、「過日腳」。解釋為「天」,如「多日不見」、「改日再說」。解釋為「白天」,如「上日班「。奇怪的是,其異化音與普通話並不相似,而是發展為另一種讀法,讀為「十」,如「日本、日曆、日光燈」。蘇州市內的931路等公交車,行駛中每到一個站點,不但用普通話報站名,還用蘇州方言報站名。令人遺憾的是:在報「蘇州日報社」這一站名時,把「日」字用蘇州方言讀為「十」。其實,「日報」通常是指每天早上出版的報紙(現在不少晚報為滿足廣大讀者需求,也提前至早上出版)。根據「白天」的釋義,「日報」的「日」,毫無疑問應該讀為「熱」。 吳方言的讀音異化現象還有不少,限於版面和篇幅,在此不一一舉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出爐 蘇州話列第三
※現代漢語語言學裡,有對各個方言語法的研究嗎?有的話,現狀如何?
※「[擇]菜」的正字是「擇」嗎?
※「拉呱」的由來?
※晉語表示聊天的常用詞「搗歇」或為「道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