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羅馬共和:通往專制的道路在民主
06-21
羅馬共和:通往專制的道路在民主 2009-04-26 13:58 星期日 古希臘與義大利,有眾多的城邦,相應的也產生各式各樣的政治體制。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對立,是共和與民主的對立。共和是一種精英政治,財大氣粗,有家族或軍事勢力的大老們,掌管「山寨」里的大小事物。與之相對立的民主制度,凡事則由所有村民,不分貴賤,不分財力大小,大家共同商量解決。這些城邦範圍都很小,一個打穀場(或者講究一些,希臘式的露天劇場),就可以容納下「村」里所有有公民權、有意願來開會的男子。那時的民主比我們現在的理解走得更徹底,投票表決都不夠民主,因為有錢有勢的人總是有辦法影響投票。所以,在民主的城邦里,許多官員的選舉乾脆是由抽籤的辦法來產生。一個小規模城邦的管理本來就沒有很複雜,中籤的人為大家主事,差不多就是個值日生的角色,並不需要我們歷史上那種搖著雞毛扇,神機妙算的大賢大才。大老們當政之下的共和,自然要保護富人的利益,私有財產、債主的權益都在這一範圍。平民們的民主政治,強調的是公平、公正,以公共的名義來限制、甚至奪取富人們的私有財產的事情是常有的,這些民粹的訴求讓當時的民主常常背上「暴民政治」的罪名。所以共和與民主的對立,在經濟上是貴族保護私有財產與平民追求公平均富之間的對立。即使到了十九世紀,美國獨立與法國革命之後,擁護共和的有產階級害怕民主會導致無產階級來瓜分他們的財產,也還是當時西方政治之中的一條主軸。而共和與民主之間的對立,要到二十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算徹底解決。 國王專制,在當時也是一種常見的城邦體制。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那時的國王只是一個可以讓眾人服氣的「寨主」,完全不是我們通常概念里那種千萬人之上、世代相傳的尊貴君主。國王要制服的,首先是「山寨」里的大老們,相應的,對國王專制最為反感的往往是支持貴族共和的人。通往國王專制最常走的道路卻是民主。那種敢於挺身站出來,有口才、有本事鼓舞並率領平民們反抗貴族權威的人,衝突起始之時身份是平民們的領袖,反抗得勝之時自然而然地可以當上「寨主」。這樣的人現代也有,最著名的例子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只是在古代的條件之下,沒有廣播電影這些現代傳媒工具,也沒有擴音器,所以當領袖的人要直接與平民們打交道,不但要懂得籠絡人心,能言善辯,還要有一副宏亮的大嗓門。而國王專制有多牢固,還要看他的命有多大,一劑毒藥,一輪政變,或是一場血腥的戰役,就可以把國王制度打回原點,引起新一輪變更。所以古希臘與義大利的城邦,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政治體制,貴族趕走國王,平民斗垮共和,民主之下又產生新的國王,周而復始鬧得雞犬不寧。這也是為什麼古希臘會產生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周邊有許多的革命與衝突來刺激他們對政治的探索與思考。 從這個角度來說,羅馬共和可以算作是一個政治上相當成功的例子。羅馬內部也有過貴族與平民的階級矛盾,但是這些矛盾都在妥協之中得以解決。在平民這一方,他們的反抗並沒有特別出格。所謂脫離羅馬鬧獨立,在如今大概只算是一種「罷工」、「抵制」式的抗爭活動,離流血革命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雖然後來寫史的人,可以把它上升到「階級鬥爭」的高度,但是在古代的羅馬,人們沒有那麼高的「階級覺悟」。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半還是鄉里鄉親的。平民們遇到了難處,要勞駕村裡或是部落里的貴族們出來幫個忙說個話,而貴族們參加選舉,也有勞鄉親們幫忙造造聲勢,投上一票。只有在近代激烈的社會變革與痛苦的流血革命之後,才會產生我們文化大革命時期那種以「苦大仇深」為榮的勞動階級的自豪感。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包括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富貴人家是一般平民百姓羨慕與尊敬的對象。再加上平民階層包含著貴族之外所有的民眾,地域、部落、經濟上的差異,也導致他們的訴求各有不同,所以也不容易聯合起來,共同爭取他們的權益。只有象債務這樣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才比較容易使大家團結一致。 所以貴族這一方還是握有不小的優勢。當然,他們也適時做出了讓步,來解決平民階層的不滿。其實,提供一些債務寬限,增設部落大會與保民官,雖說是引進了民主的元素,卻沒有改變貴族統治的實質。貴族們在部落大會之中的優勢,沒有百人隊大會上那麼明顯。但畢竟大會在羅馬城內舉行,城外的窮人們來開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羅馬城內的民眾來參加會議,倒是不難,但他們只有四個部落。羅馬城外有三十一個部落,但是那裡的平民卻多半沒那個功夫跑來羅馬開會。有閑功夫來開會的人少,而且多半家境比較好,這樣貴族們要想控制他們的投票不算太難。至於保民官的數目,到最後共總有十個之多。需要的時候還是可以買通一兩個,來為貴族們說話或是行使否決權。 官員選舉對平民開放倒是選上了不少平民出身的官員。可是能選得上的,本來也是平民之中的富人,他們才有錢財上下打點。況且像羅馬那樣簡單的政府,官員們不但沒有薪水,如果為大家搞個慶典,修條道路什麼的,主事官員還要自己先墊上一筆。這當然是為政治利益的長遠投資,而這樣的遊戲也只有富人玩得起。所以選得上執政官的平民,常常在保護富人的利益上來得更為堅決。這樣一來,政治權力依然掌控在幾個大家族手中。從血統上說,他們有貴族,也有平民。但一定是有錢有勢,大部分都出自豪門,家中的父老,可能已經有好幾位當過執政官國務官了。有的貴族家裡,好幾代出不了一個執政官,那就是家道衰落了。有的平民,家裡從來沒人選上過,自己第一次選上,那會被稱為「新人」,其中多少有些被人看不起的「暴發戶」的味道。 讓貴族與平民都願意妥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羅馬周邊相當動蕩的「國際大環境」。大敵當前,如果自家人打得你死我活,最後得到便宜的是虎視眈眈的外敵。還有不少時候,城邦內部的矛盾衝突無法調和,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也是緩和內部矛盾的一個挺有效的方法。總的說來,羅馬的共和算是相當的成功,儘管曾經有過階級衝突,其貴族統治還是維持了近五個世紀。只是到後來,羅馬成為地中海周邊的霸主,沒有了外部的敵人,內部的矛盾就一發不可收拾,才最後搞垮了共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公路急轉彎處不修成向內的斜坡,以抵消部分離心力?
※百千條道路,行徑紅塵
※彩色路面的色彩設計與評價
※《陝西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
※現代工程中測距離是用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