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廢丞相限宦官,為何又死灰復燃?其中巧妙玄機你想不到
古代國朝天下,執掌權柄,無非就是決策層內部的決策權、議政權和執行權。在明朝之前,因為這三個權力大部分掌控在丞相手中,丞相一般都是國朝權力的執行者,而皇帝只是坐擁天下,丞相相當於皇帝家天下的總管。
所以相權和皇權常常起衝突,皇帝賢明時皇權壓相權一頭,皇帝昏庸時相權起到維護天下的職責。再加上經常有宦官勢力橫插一腳,所以幾股勢力在兩千年里一直紛爭不休。
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丞相制度
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理順國朝事物,更為了使得自己大明能夠摒棄前朝弊政,先立下祖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並將其鑄成鐵牌用於警示後世子孫。斷絕了內臣干預政事的路子後,朱元璋又藉助胡惟庸一案廢除了宰相制度,收回了原本宰相手中擁有的決策權和議政權,並且將執行權交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朱元璋畫像
就這樣朱元璋將天下權勢集中到自己一個人手裡,皇權在朱元璋手裡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不過權力在手雖好,但並不是人人都像朱元璋一樣是工作狂人。時間一久,並不是所有皇帝都受得了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於是慢慢的明朝的內外廷就形成了。
我們先說說內外廷的形成過程1.雛形初現:
不過雖然朱元璋廢除宰相和勒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朱元璋在位整整三十年,事情多也不是一個人能處理過來。於是朱元璋就設立了大學士一職,品階只有正五品,在當時也只是用來問策的顧問,但是這埋下了外廷也就是後來內閣製成立的根基。另外又經常派宦官採購茶馬等重要物資,還派宦官去宣旨甚至監視朝廷重臣,不過雖然沒有退出舞台,但是宦官勢力暫時沒戲。
明朝內閣大堂舊址
2.逐漸掌權:
後來朱棣因為削藩起兵拿了天下成了太祖。但是因為經常親征蒙古,所以朱棣當時派解縉等幾個大臣入值文淵閣,正式成立了內閣。將手中的議政權逐步下放給了外廷,因此文官集團此時坐擁議政權和執行權,但是最重要的決策權還是被朱棣拿捏在手裡,形成了權力的制衡,皇帝也初步得以放鬆。
朱棣畫像
而宦官勢力方面。由於對文官集團並不是十分信任,朱棣開始重用宦官。先是先後派出李興出使暹羅,鄭和下西洋,侯顯出使西域,馬靖巡視甘肅等等,之後又是再永樂十八年設立東廠,讓宦官代替錦衣衛來刺探天下。宦官勢力得以邁出後來控制國朝事物的第一步。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
3.正式確權:
太祖和成祖兩人帶過兵打過仗,對政務處理得也頗為得心應手。所以在他們手裡,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都只能仰其鼻息,聽之任之。但是兩位先祖一走,大明的皇子皇孫就開始搞事了。
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朱棣之子朱高熾以太子之位登基為仁宗。當時部分東宮舊臣以六部尚書的職身兼領大學士,從此內閣基本穩穩壓制住了六部,成為了外廷龍首。內部整合了內閣和六部的文官集團,成功的把議政權和執行權柔和在一起,往後基本上的內閣閣臣都是走翰林院出身一條路,內閣首輔也成為了無名有實的殘缺宰相。(丟了決策權)
而在仁宗之子朱瞻基繼位為宣宗後,因為國策是休養生息,所以宣宗在位之時都較為懶散,於是成立「內書堂」讓太監學習書籍,以便為日後輔佐自己執政鋪路。
內書堂讓宦官掌權正式確立
內外廷形成後彼此之間和內部又是如何牽制呢宦官勢力有了內書堂這條引子之後,正式登上明朝的歷史舞台。之後皇帝更是把手裡的決策權一分為二下分給太監,先是秉筆太監,負責「硃批批紅」也就是內閣呈上來的摺子他們負責決定是否實行,然後再是掌印太監,批紅過後得由掌印太監蓋章通過,又加上東廠提督有時候為秉筆太監或者掌印太監兼任,有時候又不是。從而既讓太監掌權,又讓太監內部制衡,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萬曆首輔張居正畫像
因此再「仁宣之治」的背景下,明朝的內外廷正式確權。相權正式被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瓜分。不過雖然表面看起來如此,但是明朝皇帝也不傻,文官集團內部大部分時間內閣和部首都在內鬥,宦官勢力內部也常常出現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內鬥。
不過只要時日一長,總還是會出現異數。有的首輔能總攬朝政,內外都可以壓制,比如楊廷和、嚴嵩和張居正等強勢文官。也有強勢的太監以內製外,禍亂天下,比如王振、劉瑾和魏忠賢等人。
著名權閹魏忠賢
兩個勢力在仁宣兩朝正式確權後便已經明爭暗鬥不斷。在英宗一朝宦官王振力壓朝廷內外,甚至還慫恿英宗親征,落了個土木堡之變,之後雖然復辟,但是也發生了曹吉祥這個有明一朝唯一想謀反的太監。得以平復之後,就是文官集團抬頭,內閣牽頭,楊廷和為始和劉瑾開始亂斗。到了嘉靖吸取教訓,太監集團安分蟄伏,嚴嵩和張居正等人先後把持朝政,在長達三四十年的時間裡,宦官一直都是安分守己,一直到萬曆後期,出現了魏忠賢。
又是什麼保障著皇權能從中得利而沒有威脅雖然兩個勢力此消彼長,但是無論誰都威脅不到皇權。因為兵權,自古有槍便是草頭王。兵權被皇帝一分為三,巧妙牽制。其中一部分分給了宦官勢力中的御馬監,又大部分交給了大明朝的第三個勢力集團「勛貴集團」。由於勛貴集團都是隨著開國皇帝立功得來的,還有大部分是皇帝的外戚,因此他們實際是跟皇權綁在一起的。而在這之外,文官集團手中的兵部又掌管著軍隊里的任命權和糧餉這兩個命根子,又有都指揮使司來負責軍政事物。
古時御馬監太監令牌
所以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明朝皇帝的機智。太祖集權,成祖初步分權,仁宣兩帝正式確立決策層多方牽制的關係。雖然手段都不同,但是目的地都是為了保障皇權。前兩個皇帝以自己全權掌控來保障,後兩個皇帝創立牽制制度,之後的皇帝就可以在制度之下高枕無憂。
兵部尚書賜匾
任由文官和宦官都得天翻地覆,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猶如嚴嵩、魏忠賢等人,只要皇帝下狠手將棋子拋出,還能贏得天下喝彩。而如果皇帝里出了昏君也可以受到多方牽制,不至於國朝滅亡。
雲南沐王府一直是勛貴掌權的代表
因此其中多方牽制手段之高明,構思之巧妙,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推薦閱讀:
※唐僖宗(李儇)——宦官擁立數度外逃
※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敢殺皇帝?士兵不都聽從皇帝的命令么?
※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但這「太監」並不是宦官之職!
※歷史上最忠貞的太監―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大唐最後一個忠臣竟然是個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