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史跡鉤沉
胡遠鵬
(一)
中國人一向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即指炎帝和黃帝.他們代表了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黃帝在古籍中頗具神秘色彩。古代帝王世系,不論虞夏商周,莫不以他為上古始祖。所以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其中第一篇《五帝本紀》的第一句,即以「黃帝」冠其首:「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關於黃帝的身世,還有一些記載,《五帝本紀》的集解有:「徐廣曰:號有熊。」索隱曰:「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山海經》中還有一些記述黃帝之處,茲列舉如下:
1、《西山經》:(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
2、《西山經》:……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於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3、《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4、《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
5、《北山經》: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
6、《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台。
7、《海內經》:黃帝妻雷祖(一曰「螺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8、《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
9、《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10、《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11、《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12、《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日「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13、《海內經》: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
,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
14、《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還有幾條,我們在下面的論述中將會引用到,茲不單列;上列幾條,在下面的論述中倘若涉及,為節省篇幅計,將不再全文抄錄,僅指出上引「第某條」。
歷史,無限悠遠。
(二)
軒轅之國,為黃帝入主中原之前的領地;「國於有羆」,也就是「國於有熊」。然而,軒轅之國在何處呢?
郭璞注曰:其國在山南邊也,《大荒經》曰岷山之南。
清吳任臣案——《博物志》:「西北有軒轅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張衡《思玄賦》云:「超軒轅於西海兮」。謂此。《圖贊》曰:「軒轅之人,承天之佑,冬不襲衣,夏不扇暑。」
清郝懿行則雲——「《大荒西經》說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此雲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
我們認為,軒轅之國,它並不在東方而在西方,即現在的匈牙利。中國歷史上載「軒轅之國是黃帝當諸侯時的領地。因名軒轅,故稱軒轅之國。」《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正是說明它在歐洲西部。據匈牙利人自己敘述他們第一代國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爾伯特」。從語言學角度看,「阿爾伯特」正是「有羆氏」(義大利語Alpi,法語Alpes,即「有」,因此,「有熊氏」應為「有羆氏」,「熊」是總稱)的古讀,因為那裡盛產人熊而得名;又說原來曾住在新疆、中亞一帶,這正符合《西山經》中有關黃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山海經·西次三經》記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渤水……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北望諸
,槐、鬼、離、侖居之,鷹鸛之所宅也;東望桓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瑤水,其清落落。」
槐江,就是槐鴻,即後來之回訖。丘時之水,就是額爾齊斯河,額爾,就是河;泑水,即鄂畢河;瑤水,就是葉尼塞河,塞,為水的古讀。這些地方,全在前蘇聯境內。這些進一步說明,西泰山就是阿爾泰山,可見黃帝當時的活動範圍有多麼之大,是不可以現時中國境域來局限的。
人類的智慧可窮宇宙六合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神英招司之」這句話。英招,即仰韶;仰韶文化發現地有仰韶廟,因而得名。「帝之平圃」,過去有專人管理,這個人死去後被尊為神。而平圃之民,向內地遷徙,來到河南,故今河南新鄭縣有一山名叫軒轅山。在中國,分布面較廣的仰韶文化,大體為公元前3000—前1000年,正是在黃帝至西周階段,可能是在黃帝成為天下之共主,建都於河南之後。這時的古文化遺迹,已從新石器末期進入了鐵石並用時期,並且是以製作彩陶為特徵的,因而又叫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傳播與黃帝家族的動向有關,今台灣南部的平埔人可能就是隨黃帝由阿爾泰山遷至中原,後又繼續南遷的。今日的平埔人可能就是當年平圃人的後裔,他們至今仍向南敬天,因為平圃在崑崙與天山之北;向北祭祖,因為台灣位於中原之南。由此可見,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是有力的佐證。
(三)
在中國神話系統中,有一個十分著名的人物,那也是黃帝。然而,關於黃帝的類屬,是人還是神,歷來有兩種意見。
從《史記·五帝本紀》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基本上是把黃帝軒轅氏當作人而非神來看待的,儘管是受到歷史的局限,他仍然擯棄了許多神話等非歷史材料。當他寫作《史記》時,根據他當時能夠見到的史料,採取了嚴謹的科學的態度,「擇其言尤雅者」,選擇那些比較可靠的史料,編撰了《五帝本紀》。他這樣寫道:
「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坤先生難言之。……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顧弟弗深考,其所表現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雅」者,正也;「馴」者,順也。「不雅馴」,並非有什麼褻瀆污衊處;「難言之」,是不易解釋得通,強調的應是符合「古文」,符合歷史實際。中國的史家傳統與風範,是以事實為依據。「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子講的黃帝,就排除了神話成分;歷史上也不乏殺身以紀實的史官,司馬遷從建立信史出發,在論黃帝時就剔除了一些「不雅馴」的材料。
實際上,在《山海經》中,黃帝家族的譜系脈絡是十分清晰的,而且符合史籍記載(詳見附表)。
附表:《山海經》黃帝家族譜系表
如果有人用「神話說」的否定態度,輕易地一筆勾銷歷史,恐怕是一種不慎重的作法。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在《山海經校注》中,「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條下,有幾人作註:
郭璞云:「即禹父也。《世本》曰:『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郝懿行云:「郭引《世本》云:『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與《大戴禮帝系》世次相合,而與前文『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之言卻復相背,郭氏蓋失檢也。大抵此經非出一人之手,其載古帝王世系,尤不足據,不必強為之說。」
珂案:郝說是也。且尤有進者,神話之世系不可以歷史之世系律之。即如此經「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之白馬,亦當是生物之白馬,而非人姓名也。此與《大荒北經》記「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疑亦當是同一神話三分化,彼經之「白犬」即當於此經之「白馬」也。犬馬既俱生物,則經所記者,自是神話,何可以歷史律之乎?以歷史釋神話,宜恆扦格而難通也。
這裡,袁珂先生是把《山海經》中的這兩條記載當作了神話,殊不知,「黃帝生……弄明」,這「弄明」即「羅馬」(詳後文),這是一段歷史,而並非神話。
另外,《山海經》中所說的白犬,白馬,也並不是白色的狗,白色的馬,而是族稱或地域的名稱,「白馬是為鯀」,說明後來成為鯀的領地,它在多瑙河中下游之陽,大約在巴爾幹半島一帶。這怎麼能說成是黃帝生了白狗,又生了白馬呢?用這些來證明黃帝非人,證明黃帝是獸,未免太不「雅馴」了吧!
後來,在《山海經全譯·序》中,袁珂先生又是這樣分析的:
「《山海經》書中,記有好些神譜,有帝俊的神譜,有炎帝的神譜,有黃帝的神譜,等等。其他歷史性的書中,也記有若干古代帝王的譜系。我們若是將二者作一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
「神譜和人譜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以知原始初民是半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他們的歷史的。……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和歷史實在同出一源。」
琴棋書畫,君子四寶。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神譜和人譜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神話和歷史實在同出一源」,那為什麼只能得出「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他們的歷史的」這一結論而不是「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歷史視為他們的神話的」這一結論呢?換句話說,是原始初民混神話於歷史呢,還是袁珂先生混歷史於神話呢?
事實上,關於黃帝的「神話」並不多見,如黃帝教虎豹熊羆作戰,並非神話,也不是教幾個獸方的部落去作戰,而是真的驅趕野獸去打仗(這在後來的中國古代史中亦不乏例證)以打敗炎帝榆罔。戰蚩尤過程中的大風、大霧、大雨、乾旱等傳說,也不是神話。因為蚩尤當過風後,應龍是黃帝的雨師,女魃是西方之女子,曾居住在中東及中亞地區,那裡發生過嚴重的乾旱,屬世所罕見。據西方學者說:這次長達約70年的乾旱,毀滅了兩河流域的輝煌文化。《山海經》中也提到叔均為此向帝告了女魃的狀,女魃於是隱居起來了。
否定黃帝的存在,不承認黃帝是歷史上的真人,最具代表性的論據有如下兩個。《大戴禮記·五帝德篇》:
宰我問於孔子日:「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日:「……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日三百年。」
實際上,孔子是說黃帝生前和身後的影響會長期存在,而且連宰我自己也曾明白地說過:「上世三傳,隱微之說,卒業之辨,暗忽之章,非君子之道,則予之問固矣。」
另一個例子見《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屍子》:子貢日:「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日:「黃帝取捨己者為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持「神話說」的論者認為:「黃帝的相貌也生得極奇怪,傳說他長有四張臉。」(袁珂:《中國古代神話》,106頁)
實際上,「黃帝四面」並不是黃帝真的長有「四張臉」,《管子》說:「昔者黃帝得四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奢龍辨於東方,大封辨於西方,祝融辨於南方,后土辨於北方。」
過去,人們言必稱希臘,言必談羅馬,因為希臘羅馬曾代表了古文化的高峰。然而,古羅馬人又源於哪裡?他們當然不是現代義大利人,更不是三千年前的伊特魯里亞人,而是從東方來的一個民族。前面我們所引第9條中的「弄明」,亦即羅馬。《十六經·立命》說:「昔者黃帝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付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立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
「作自為象」,可以作成自己的像;「方四面」,即四座像各向東、南、西、北,坐在四個方向,表明自己通達天下之情理,而且重視信義和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那麼肯定會有一把「方四面」的椅子。最近,據電視中報道,西方學者用電子計算機把古羅馬神殿復原出立體圖形,我們看到在寬敞的大殿中間有一把「方四面」的連體坐椅,正符合《十六經》所談精神,從而證「作自為象,方四面」絕非虛構。因為它是按黃帝的規格修的廟,說明古羅馬與黃帝家族的密切關係。
通過以上分析,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帝是一個歷史人物,有關黃帝的神話傳說都是以史實為基礎生髮出來的,史書上有關黃帝的若干記載基本上是歷史事實。
一枝楓葉入畫來。
(四)
黃帝既然是一個歷史人物,那麼,他就應該有史、有跡、有後裔。
關於上古時期黃帝的一些活動,除了前面我們所引《山海經》第14條(郭璞注曰:「冀州中土地,黃帝亦教虎豹熊羆,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而滅之。」)外,先秦百家之言中也多有記載。
《太平御覽》卷79皇王部引《歸藏》云:「昔黃帝與炎帝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大戴禮·五帝德篇》載:「宰我問於孔子,……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日軒轅。……撫萬民,度四方,教熊貔豹虎以與赤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逸周書·嘗麥解》云:「蚩尤乃逐帝(赤帝),爭於涿鹿之河(按:當為阿字),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晉侯將出兵勤王,「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戰國策·秦策》記蘇秦說秦惠王日:「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關於黃帝傳說的記載,當然要以《史記·五帝本紀》最為完整而可信,它終歸是我國古籍中對於黃帝史事的權威性記載。
據《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的如下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都在涿鹿地區。先是「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繼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兩次勝利後,黃帝又巡視各地,「東至於海」,「西至於空桐」,「南至於江」,最後,乃能「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不久前,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王北辰先生,通過對歷史史籍的詳細考證和實地考察後著文確認,上述黃帝古迹均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境內。涿鹿古城和阪泉水在其礬山鄉,釜山則是其保岱鄉窯子頭村北面的一山。
茅盾先生在《神話研究》中曾揣測:「我們有理由可以斷言禹以前的歷史簡直就是歷史化了的古代神話。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也許就是中國神話上的神(黃帝)與巨人族(蚩尤)的戰爭。」但如果是神話中的戰爭,又何史跡之有?儘管千百年來,黃帝是人是神,始終是一個謎,然而,《黃帝四經》的出土,卻使5000年來的懸案迎刃而解了。
據1993年10月19日《武漢晚報》轉載《北京青年報》消息:《黃帝四經》這本書在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入土、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在地下整整沉睡了兩千多年。93歲的台灣史學家王塞先生和大陸餘明光先生,都將《黃帝四經》進行注釋編譯。兩位老先生的結論是一致的:《黃帝四經》不是偽書,它成書於戰國時期。是幾千年來出土的軒轅黃帝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治國之本」的書。那麼,軒轅黃帝理所當然再不會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傳說時代的「傳說人物」了,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始祖。是他,歷經52戰,打敗了榆罔,誅殺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結束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聯合體,人類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
另據1994年4月6日《長江日報》報道:神州最早的第一夫人,軒轅黃帝正妃嫘祖,為湖北宜昌人氏,這一推斷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同。如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具備了父母並存的完整內涵。
雄視天下
另外,新聞傳媒最近又陸續披露了軒轅後裔的消息。
據1994年5月17日《羊城晚報》報道:就目前的資料看,姓軒轅的只有江蘇省淮陰市泗洪縣軒轅耀這一家了。……台灣軒轅教會長王寒生老人棄官從事軒轅黃帝淵源考證研究,生前曾對女兒講,國內應有一家是姓軒轅的,並應於1994年被找到。該教會總幹事長王麗霞女士1994年4月專程來陝祭陵,見到軒轅耀。她將其父從日文翻譯的黃帝經及黃帝姓氏源流譜贈送給軒轅耀各一冊。
未及一月,1994年6月10日,《長江日報》下午版上又出現一篇報道:《姓軒轅者非獨淮陰有——武漢也有軒轅氏》。文章披露:「今年53歲的軒轅素珍祖籍河南省睢縣。她說,自己和妹妹、第弟於1954年隨父親軒轅惠民(已去世)移居武漢。其妹軒轅素知在葛化集團工作,其弟軒轅凱今年32歲,有一個5歲多的女兒叫軒轅韻佳。」
由此應該可以推知,黃帝軒轅氏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子孫後代的真人,而並非神話人物。
《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有人認為,在陝西宏偉的黃帝陵墓中,並沒有發現黃帝的遺骸物。但是,他也許沒有理會或者說並不了解下面的有關記述:「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其衣、冠、幾、杖而廟祀之。」(《綱鑒易知錄》)
「葬橋山」之說,久有爭議;而衣冠冢之事,卻沒有被重視。我國自古就有修紀念塔和衣冠冢的習俗,特別是對於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堯死後,許多地方都有「堯葬」、「帝堯台」。黃帝最後鑄九鼎而飛升,肉身炁化,只留下衣冠而沒有肉體就不足為奇。
或者還會有一天,會在眾多的非洲金字塔之中、中美的「九丘」之中,印度南部的墓葬中,確認出堯的陵墓和紀念塔,而黃帝軒轅氏的真正陵墓,也未必不會在「荊山之陽」!
從唯物史觀出發,「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話」是神化了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是創下了豐功偉績的人,但又不是一般的人,它是繼炎帝之後,使中國以及全世界進入文明時代的歷史巨人和開拓者,同時也是修鍊至道肉身炁化飛升的得道真人——這也是他被神化的基本原因。今天,我們應該讓黃帝從神話回歸歷史,顯示出「人文初祖」博大精深的歷史內涵!
推薦閱讀:
※你了解真正的「軒轅黃帝」嗎?
※轉載——《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7)開發陽氣的心法 - 合家歡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拜竭黃帝陵
※黃帝
※五帝本紀第一(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