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診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望診
一、概念
望診是醫師運用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質地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二、望診要點
注意望診應在充足的天然光線下進行,如無天然光線,也應在日光燈下進行,盡量避開有色光線,並注意室內溫度要適宜。診察時要充分暴露受檢部位,以便能清楚地進行觀察。通過整體分析,結合其他診法,四診合參,進行綜合判斷。
三、望診內容
包括全身望診(望神、色、形體、姿態)、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皮膚等)、望排出物(望痰涎、嘔吐物、二便等)、望小兒指紋、望舌(望舌體、舌苔)。
1.全身望診:全身望診即指醫師在診察病人時首先對病人的精神、面色、形體、姿態等整體表現進行扼要的觀察,以期對病性的寒熱虛實和病情的輕重緩急獲得一個總體印象。
(1)望神:精氣充足則體健身旺,抗病力強,即使有病也多數輕症,預後較好;精氣虧虛,則體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預後較差。因此,觀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1)望神的內容:著重觀察兩目、神情、氣色、體態等;同時結合語言、呼吸、舌象、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
2)對神氣的判斷:分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①得神:即「有神」,表現為神志清晰,兩目有神,呼吸平穩,語言清晰,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動作自如,反應靈敏,提示正氣充足,精氣充盛,機體功能正常,為健康表現,或雖病而正氣未傷,精氣未衰,屬病輕;
②少神:即「神氣不足」,表現為精神不振,兩目乏神,面色少華,肌肉酸軟,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提示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機體功,能較弱,多見於輕症或恢復期病人,亦可見於體質虛弱者;
③失神:又稱「無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重病表現,可見於久病虛證和邪實病人。其中因精虧神衰而失神者,多提示正氣大傷,精氣虧虛,機體功能嚴重衰減,多見於慢性久病病人,屬病重;而因邪盛神亂而致失神者,多為機體功能嚴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多見於急性病人,亦屬病重;
④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其特點是局部癥狀的「好轉」與整體病情的惡化不相符合,提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屬病危,常是重病病人臨終前的表現;
⑤神亂:即精神錯亂或神志失常。其特點是反覆發作,而緩解期不出現神志失常。
3)望神的注意事項:
①重視診察病人的第一印象;
②做到神形合參;
③抓住重要癥狀和體征;
④注意假神與重病好轉的區別。
(2)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的色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可由此了解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熱、病情的輕重和預後。面色可以分為常色和病色。
1)常色:正常無病的面色。中國人正常面色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可因體質稟賦、季節氣候不同而有差異。常色分為主色和客色。主色是人生采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素質,一生基本不變,故稱為主色。客色是因季節氣候不同而發生正常變化的面色。據五行理論,春季面色可稍青,夏季面色可稍赤,長夏面色可稍黃,秋季面色可稍白,冬季面色可稍黑。
2)病色:因疾病而發生異常改變的面色。其特點.是晦暗、暴露。病色可分為善色和惡色。善色指面色光明潤澤,提示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於面,屬新病、輕病、陽證,易於治療,預後較好;惡色指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於面。屬久病、重病、陰證,不易治療,預後較差。
3)五色主病:
白色───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黃色───脾虛、濕證;
赤色───熱證、戴陽證;
青色───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
黑色───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3)望形體:包括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形態和異常表現。觀察形體組織的強弱有助於了解臟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觀察形體胖瘦應注意其內在的精氣強弱。體質是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形體結構與功能方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陰陽氣血盛衰的稟賦特點和對疾病的易感受性,故體質可分為陰臟人、陽臟人、陰陽平和之人三種。
1)陰臟人:體型偏於矮胖,頭圓頸粗、肩寬胸厚,身體姿勢多後仰,平時喜熱惡涼,大便多溏。特點是陽弱陰盛,患病後易從陰化寒、寒濕內停。
2)陽臟人:體型偏於瘦長,頭長頸細,肩窄胸平,身體姿勢多前屈,平時喜涼惡熱,大便多燥。其特點是陽較旺而陰偏弱。患病易於從陽化熱,導致傷陰傷津。
3)陰陽平和之人:即平臟之人。體型介於前兩者之間。其特點是陰陽平衡,氣血調勻,在平時惡寒熱喜惡之偏,大便不燥不溏。大多數人屬此類體質。
(4)望姿態:指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和肢體的異常動作來診察病情。病人的動靜姿態與機體的陰陽盛衰和病性的寒熱虛實關係密切,肢體的活動受心神的支配,並與經脈及筋骨肌肉的狀況密切相關,因此,病人肢體的異常動作表現也與一定的疾病有關。
1)動靜姿態:正常人能隨意運動而動作協調,體態自然。心神或筋骨經脈的病變,可促使肢體動靜失調,或處於強迫被動體位。其觀察要點是:動者、強者、仰者、伸者,多屬陽證、熱證、實證;靜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屬陰證、寒證、虛證。
2)衰憊姿態:臟腑精氣充足和功能正常是人體強壯的根本保證;臟腑精氣虛衰、功能低下必然影響機體出現相應的衰憊姿態。因此出現衰憊姿態皆是臟腑精氣虛衰的表現,多屬病情較重。
3)異常動作:病人唇、瞼、指、趾顫動者,見於外感熱病,多為中風先兆;見於內傷虛證多為氣血不足,筋脈失養。頸項強直,兩目上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者,屬肝風內動,常見於熱極生風或小兒驚風。猝然跌倒,不省人事,口角喁斜,半身不遂者,屬中風。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後如常者,屬癇病。惡寒戰慄,見於瘧疾發作,或為外寒襲表,或為傷寒病。肢體軟弱,行動不靈,多屬痿病。關節拘攣,屈伸不利,多屬痹病。兒童伸屈扭轉,擠眉眨眼,狀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氣血不足、風濕內侵所致。
2.局部望診:包括頭面、五官、皮膚等。
(1)望頭面:
1)頭形:頭形的大小異常和畸形多見於正值顱骨發育期的嬰幼兒。小兒頭顱均勻增大,顱縫開裂,面部較小,智力低下者,多屬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水液停聚於腦所致。小兒頭顱狹小,頭頂尖圓,顱縫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腎精不足,顱骨發育不良所致。小兒前額左右突出,頭頂平坦,顱呈方形者,亦為腎精不足或脾胃虛弱、顱骨發育不良的表現,可見於佝僂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兒。
2)囟門:囟門是嬰幼兒顱骨接合不緊形成的骨間隙,有前、後囟之分,是臨床觀察的主要部位。
①囟門突起:稱為囟填,多屬實證,為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病,或顱內水停所致;
②囟門凹陷:稱為囟陷,多屬虛證。可見於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和先天精氣虧虛、腦髓失充的患兒;
③囟門遲閉:稱為解顱,是腎氣不足、發育不良的表現,多見於佝僂病患兒,常兼有「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等癥狀表現。
3)動態:病人頭搖不能自主,不論成人或小兒,多為肝風內動之兆,或為老年氣血虛衰、腦神失養所致。
4)頭髮:頭髮的生長與腎氣和精血的盛衰關係密切,因此觀察頭髮可以診察腎氣的強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發黑稠密潤澤,是腎氣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現。發黃乾枯,稀疏易落,多屬精血不足,可見於大病後和慢性虛損病人。突然片狀脫髮,顯露圓形或橢圓形光亮頭皮,稱為斑禿,多為血虛受風所致。青壯年頭髮稀疏易落者有眩暈、健忘等癥狀。
5)面腫:包括水腫和紅腫兩類。
①水腫:水腫病起迅速,眼瞼頭面先腫者為陽水,多由風邪襲於肌表,肺氣失於宣肅而起;水腫起勢較慢,先從下肢、腹部腫起,最後波及頭面者稱為陰水,多由脾腎氣虛或感受濕邪,津失輸布,水濕內停所致;
②紅腫:頭麵皮膚杴紅、腫脹,色如塗丹,壓之褪色,伴有疼痛,提示風熱火毒上攻所致(抱頭火丹)。頭腫大,面目腫盛,目不能開,又稱「大頭瘟」,提示天行時疫,,火毒上攻所致。
6)口眼喁斜:肌膚不仁,面部肌肉患側偏緩,健側緊急,患側目不能合,口不能閉,不能皺眉,飲食言語皆不利。提示風邪中絡,或絡脈空虛,風痰痹阻,多病在陽明之經。
(2) 望目:
1)五輪學說: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瞳仁屬腎,稱為「水輪」;眼胞屬脾,稱為「肉輪」。觀察目部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可以推測相應臟腑的病變。
2)目形主病:
①目窠腫:目窠微腫,如新卧起之狀,面有水氣色澤,為水腫病初起。上下眼瞼腫,腫勢急而紅者為脾熱;腫勢緩而寬軟無力者為脾虛,老年人腎氣衰,亦多見下眼瞼腫;
②目窠內陷:目窠微陷是臟腑精氣虛衰;目睛下陷窠內已深,視不見人,真臟脈見,是精氣、陰陽竭絕的死證;
③眼睛突出:咳喘至眼睛突出的是肺張;頸腫眼突是癭瘤;單眼突出多屬惡候;
④目生翳膜:翳膜生於黑睛、白睛稱為外障病,多屬實;外觀正常,或瞳仁變色變形,出現視力障礙者為內障病,多屬虛。
3)目態主病:
①瞳孔縮小:多屬肝膽火熾所致;也可見於中毒,如川烏、草烏、有機磷農藥中毒等;
②瞳孔散大:可見於腎精耗竭的病人,屬病危,兩側瞳孔完全散大則是臨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一側瞳孔逐漸散大,見於中風或顱腦外傷病人歹亦屬危候。除此之外還可見於五風內障(青光眼)病人;
③瞪目直視:病人兩眼固定前視,神志昏迷,為臟腑精氣將絕,屬病危;
④戴眼反折:病人兩目上視,不能轉動,項;強抽搐,角弓反張。為太陽經絕證,屬病危;
⑤橫目斜視:肝風內動。多因足厥陰肝經繫於目系,肝風內動牽引目系而見橫目斜視;
⑥昏睡露睛:多屬脾胃虛衰,可見於吐瀉傷津和慢脾風的患兒。為脾虛清陽不升,氣血不足,胞瞼失養,啟閉失司所致;
⑦眼瞼下垂:即瞼廢,雙瞼下垂者多為先天不足,脾腎虧虛;單瞼下垂者,多因脾氣虛衰和外傷所致。
(3)望齒、齦: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手足陽明經脈絡於齦,故望齒齦可測知腎與腸胃的病變,特別對溫病的辨證更有重要意義。
1)望齒:牙齒黃而乾燥是熱甚傷津;若光燥如石是陽明熱盛;牙齒如枯骨是腎陰枯涸;牙齒鬆動稀疏、齒根外露,多腎虛或虛火上炎。
2)望齦:齦肉萎縮而色淡,多屬胃陰不足或腎氣虛乏;齒齦紅腫者多是胃火上炎;齒縫出血,痛而紅腫,多由胃熱傷絡;若不痛不紅微腫者,多為氣虛,或腎火傷絡;齦間長出胬肉曰「齒壅」,多由好食動風之物所致。
(4)望咽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是呼吸進食之要衝,為諸經脈所絡,因此許多臟腑病變可以從咽喉的異常變化反映出來,尤其是對肺、胃、腎的病變診斷價值更大。
1)辨紅腫潰爛:咽紅腫脹而痛,甚則潰爛或有黃白色膿點,為乳蛾,多因肺胃熱毒壅盛所致;若色嬌嫩,腫痛不甚,多為腎虧水少,陰虛火旺所致。咽喉漫腫,色淡紅者,多為痰濕凝集。若色淡紅不腫,微痛反覆發作,或咽癢乾咳,多氣陰兩虧,虛火上浮。咽喉腐爛,周圍紅腫多為實證;若腐爛分散淺表者,為肺胃之熱尚輕,為虛火上炎;成片或凹陷者,為火毒壅盛,為氣血不足,腎陰虧損,邪毒內陷。
2)辨偽膜(假膜):潰爛處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稱偽膜。偽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後不復生,屬熱證較輕。偽膜堅韌,不易剝離,重剝則出血,或剝去即復生,此屬重證,多是白喉,又稱「喉疫」,因肺胃熱毒傷陰而成。
(5)望頸項:
1)癭瘤:頸前喉結下腫物,可大可小,隨吞咽移動,因肝鬱氣結,痰濁凝聚。
2)瘰癧:頸側腫物,壘壘如塊或累累如串珠,因肺腎陰虛痰凝,或風火時毒。
(6)望皮膚:皮膚為一身之表,衛氣循行其間,內合臟腑。感受外邪,皮表首當其衝。臟腑氣血的病變也可通過經絡反映於肌表,因此,望皮膚色澤、形態的異常,可以了解邪氣的性質和氣血津液的盛衰,測知內髒的病變,判斷疾病的預後。
1)望斑疹:
①斑--色紅,點大成片;平攤於皮下,摸之不應手。多由溫病邪入營血或熱郁肺胃,充斥內外,營血熱熾,透於肌表,或體內諸虛,氣不攝血而致。由於病機不同有陰斑和陽斑之分;②疹--形如粟粒,色紅而高起,摸之礙手,多有風熱,時疫侵襲肺衛,發於肌表而致,由於病機不同而分為麻疹、風疹、隱疹。
2)白痦:白色粟粒狀疹,內含漿液,晶瑩光亮,是濕溫、暑濕濕郁肌膚所致。白焙有晶痦、枯瘩之分。
3)瘡瘍:
①癰:紅腫高大。根盤緊束,杴熱疼痛,屬陽證,濕熱火毒而致;
②疽:漫腫無頭,膚色不變,不熱少痛,屬陰證,寒痰凝滯,致五臟風毒積熱;
③疔:初起頭小根深,頂端色白而痛,麻木發癢,多因暴氣毒邪而致。
3.望排泄物與分泌物:排泄物指人體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分泌物指官竅所分泌的液體,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分泌量增多,也成為排出體外的排泄物。二者合稱為排出物,包括嘔吐物、痰、涎、涕、唾、二便及帶、淚、汗、膿瞪。通過觀察排出物的形、色、質、量地變化,可以了解各有關臟腑的病變以及邪氣的性質。
(1)涕、痰:涕是鼻腔分泌的粘液;痰是由肺和氣道排出的粘液,其濁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都屬有形之痰。痰黃粘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提示熱邪煎熬津液所致。痰白清稀,或有灰黑點者,屬寒痰,提示寒傷陽氣,氣不化津,濕聚為痰。痰清稀而多泡沫,多屬風痰,提示肝風挾痰,上擾清空,往往伴有面青眩暈,胸悶或喘急等。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屬濕痰,提示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少而粘,難於咳出,或有少量泡沫,屬燥痰,提示秋燥傷肺,或肺陰不足。痰中帶血,色鮮紅者為熱傷肺絡,提示陰虛火旺;咳吐膿血腥臭痍,或吐痰如柒粥砉,屬肺癰。熱邪犯肺、熱毒久蓄,肉腐而成膿。咳吐涎沫,口張氣短,屬肺痿。鼻流濁涕是外感風熱,鼻流清涕是外感風寒,久流濁涕不止者為鼻淵。
(2)嘔吐物:嘔吐是胃氣上逆所致。觀察嘔吐物的形、色、質、量可以了解胃氣上逆的原因。嘔吐物清稀無臭,多為寒嘔,為脾胃陽衰,或寒邪犯胃所致。嘔吐物穢濁酸臭,多為熱嘔,因邪熱犯胃,或肝臟鬱火,致胃熱上逆。嘔吐物酸腐夾雜不化食物,多屬食積。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宿食不化,久則腐敗,致胃氣不降,故吐酸腐食物。若嘔吐不化食物而無酸腐味,多屬氣滯,常頻發頻止,由肝鬱犯胃所致。嘔吐清水痰涎,伴口乾不飲,苔膩胸悶,多屬痰飲,脾失健運則胃內停飲,痰飲隨胃氣上逆而吐出。嘔吐黃綠苦水,多為肝膽濕熱或鬱熱,肝氣橫逆犯胃,熱迫膽汁上溢,胃失和降而嘔吐黃綠苦水。嘔吐鮮血或紫黯血塊,夾雜食物殘渣,多屬胃有積熱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血不歸經。若膿血混雜,為胃癰。
(3)望二便:
1)大便的形成與脾、胃、腸的功能密切相關,此外還與肝的疏泄和命火的溫煦有關,因此觀察大便的異常改變可以診察脾胃腸的病變和肝腎的病變,以及病性的寒熱虛實。望診時應注意形、色、質、量的異常改變。
大便清稀水樣:多屬寒濕泄瀉,為外感寒濕,或飲食生冷,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所致。
大便黃褐如糜而臭:多屬濕熱泄瀉,為濕熱或暑濕傷及胃腸,大腸傳導失常所致。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鴨溏,多屬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或火不溫土,清濁不分所致。
大便如粘凍,挾有膿血:多屬痢疾,為濕熱蘊結大腸,大腸傳導失司所致。其中血多膿少者偏於熱,病在血分;膿多血少者偏於濕,病在氣分。
大便色灰,溏結不調:多見於黃疸,因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不能下注於腸以助消化所致。
大便燥結,干如羊屎,排出困難:屬腸道津虧,多因熱盛傷津,或胃火偏亢,大腸液虧,傳化不行所致。亦可見於噎嗝病人。
大便帶血,或便血相混,或排出全為血液:稱為「便血」,其中血色鮮紅,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後滴出者,為近血(降結腸以及其以下部位出血),可見於風熱灼傷腸絡所致的腸風下血,或痔瘡、肛裂出血等。血色暗紅或紫黑,與大便均勻混合者,為遠血(升結腸及其以上部位出血),可因內傷勞倦、肝胃瘀滯等所致。
2)小便的形成與腎和膀胱的功能有關,此外還與肺的肅降、脾的運化、三焦的通調和津液的盈虧有關,故觀察小便的異常改變,主要可以診察腎、膀胱、肺、脾、三焦的病變,並可了解津液的盈虧和病性的寒熱虛實。望診時注意觀察其色、質、量的變化。
小便清長:病人多屬虛寒證。因寒則汗液不泄,無熱則津液不傷,水津下趨膀胱,故小便清長量多。
小便短黃:病人多屬實熱證,因熱盛傷津所致,亦可見於汗、吐、下、利傷津的病人。
尿中帶血:見於尿血、血淋等病人,多因熱傷血絡,或脾腎不固,或濕熱蘊結膀胱所致。
尿中有砂石:見於石淋患者,多因濕熱內蘊,煎熬尿中雜質結為砂石所致。
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見於尿濁、膏淋等病人,多因脾腎虧虛,清濁不分,或濕熱下注,氣化不利,不能制約脂液下流所致。
4.望小兒指紋:適用於3歲以下小兒。
(1)望小兒指紋的方法:
1)三關部位:示指(食指)第一指節為風關,即掌指關節橫紋向遠端至第二橫紋之間。
第二節為氣關,即第二節橫紋至第三節橫紋之間。第三節為命關,即第三橫紋至末端。
2)診指紋的手法:醫師用左手握小兒示指,以右手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數次,絡脈愈退愈明顯,便於觀察。
3)三關辨輕重:凡肌表感受外邪,往往由淺入深,首先入絡,進一步則客於經,再深入客於肺腑。指紋的形色和出現的部位隨邪氣侵入的深淺而變化。指紋顯於風關時,是邪氣入絡,邪淺而輕;指紋從風關透至氣關,其色較深,是邪氣入經,致邪深入而病重;若指紋顯於命關,是邪氣深入臟腑,可能危及生命,若指紋直達指端叫做「透關射甲」,病更兇險,預後不佳。
(2)小兒指紋變化的臨床意義:
1)正常小兒指紋:色澤淺紅,紅黃相兼,隱隱於風關之內:;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但粗細也與氣候寒熱有關,熱則變粗增長,寒則變細縮短;長短也與年齡有關,一歲以前多長,隨年齡增長而縮短。
2)浮沉:指紋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見於外感表證;指紋沉滯者,主病在里,多見於外感和內傷之里證。
3)深淺:色深濃的病重,色淺的病輕;色淡為虛(陽氣虛),色滯為實(邪陷心包)。
4)色澤:色紫紅的主里熱,色鮮紅的主外感表證;色青主風,也主各種痛症;色淡紅的為虛;紫黑主血絡閉郁,病情危重。
5)形態:指紋日漸增長的為病進,病情日漸加重;日漸縮短的為病退,病情日漸減輕。但也有津液枯竭、氣陰兩衰者,由於氣血不充,而指紋縮短在風關以下;陰虛陽浮者,多見絡脈延長;指紋增粗者,多屬熱證、實證;變細者多屬寒證、虛證;單枝、斜形多屬病輕;彎曲、環形、多枝為病重,多屬實證。
5.望舌
(1)舌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
1)舌與臟腑氣血的關係:心和脾胃與舌的關係最為密切,舌為心之苗竅,又為脾之外候,舌苔乃胃氣所熏蒸所化。舌體(質)的血絡最豐富,與心主血脈的功能有關。舌的靈活運動,可調節聲音,形成語言,又與心主神明有關,因此,舌象首先反映心的功能活動,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臟腑氣血的功能活動,所以望舌亦可以了解臟腑氣血的疾病。
2)舌與經絡的關係:舌和臟腑是通過經絡和經筋循行,直接或間接地聯繫起來的。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厥陰肝經絡舌本;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絡於舌本;足少陽之筋,入系舌本等。臟腑的精氣上榮於舌,臟腑的病變也必然影響精氣而反映於舌象。
3)臟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舌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中心屬脾胃,舌左邊屬肝,右邊屬膽,舌根屬腎。
(2)舌診的意義:
1)判斷正氣的盛衰:舌為氣血所榮,苔為胃氣所生:舌色可以反映氣血盛衰,舌苔可以反映胃氣的存亡。
舌質紅潤───氣血旺盛;
舌質淡白───氣血虛衰。
舌苔薄白而潤───胃氣旺盛;
舌光而無苔───胃氣衰敗,胃陰枯竭。
2)分辨病位深淺: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和舌色的深淺。
薄苔───疾病初期,邪淺,病位在表。
厚苔───病邪入里,病位較深。
3)區別病邪性質:
①黃苔───主熱邪;白滑苔───主寒邪;腐膩苔───食積、痰濁;黃厚膩苔───濕熱;
②舌體歪───風邪;瘀斑瘀點───瘀血。
4)推斷病情進退:苔色和苔質往往隨邪正消長和病情變化呈相應的動態變化。舌苔由白至黃灰的變化說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寒化熱;舌苔由潤至燥的變化說明熱漸盛而津漸傷;舌苔由厚至薄、由燥至潤的變化說明病邪漸退,津液復生。
(3)診舌的方法: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側,最後看舌根部。先看舌體的色質,再看舌苔。如果一次望舌判斷不清,可令患者休息3 ~5分鐘後,重複望舌一次。必要時可採用刮舌驗苔法輔助診斷。
(4)診舌的注意事項:
1)光線影響: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線為佳,光線要直接照射舌面,光照的強弱與色調,常常會影響正確的判斷。更應避免有色光線照射影響舌苔的顏色。
2)飲食和藥物的影響:飲食和某些藥物可以使舌象發生變化,如進食後由於口腔咀嚼的摩擦、自潔作用而舌苔由厚變薄;多喝水可使舌苔由燥變潤;剛進辛熱食物,舌色偏紅;多吃糖果、甜膩食物,舌苔變厚,口味酸膩;服用大量鎮靜劑後,舌苔厚膩;長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以產生黑膩苔或霉腐苔。服用某些食物或藥物而使舌苔著色,稱為「染苔」。染苔可以在短時間內自然退去,或經揩舌除去,一般染苔多不均勻地附著於舌面,與病情亦不相符,如發現疑問可詢問病人的飲食、服藥情況,或用揩舌方法予以鑒別。
3)口腔對舌象的影響:牙齒殘缺,可造成同側舌苔偏厚;鑲牙可以使舌邊留下齒印;張口呼吸可以使舌苔變乾等等,這些因素引起的舌象異常,都不能作為機體的病理徵象,應加以鑒別,避免誤診。
(5)正常舌: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柔軟,運動靈活,顏色淡紅而紅活鮮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白色,顆粒均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乾濕適中,不粘不膩等,提示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精神情志正常。正常舌的特點是:有胃、有神、有根。舌之有神:主要表現在舌質的榮枯和靈活運動方面。「榮」是榮潤,紅活,有生氣,有光彩;「枯」是乾枯死板,毫無生氣,失去光澤,謂之無神。舌之有胃:舌的胃氣主要表現在舌上。苔為胃氣熏蒸谷氣而布生於舌面,如胃氣暴衰,則滿舌厚苔驟然消退,不再生新苔,以致出現鏡面舌,這是胃氣陰衰的表現。舌之有根:舌苔堅斂著實,緊貼於舌面,刮之難去,像從舌體上長出采,謂之「有根苔」屬真苔。若苔不著實,似浮塗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從舌上生出來,謂之「無根苔」,即假苔。辨舌苔真假可判斷疾病的輕重預後。凡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無根的為深為重,後期有根苔較無根苔為佳。
(6)望舌質:望舌質要注意神、色、形、態幾個方面。
1)望舌色
2)望舌形:
榮、枯:特徵:舌質滋潤,紅活鮮明為榮舌;舌質乾枯,色澤晦暗,缺少血色為枯舌。
臨床意義:舌質的榮枯,是衡量機體正氣盛衰的標誌之一,也是評估疾病的輕重和預後的依據。榮者謂有神,凡舌質有光有體,不論黃、白、灰、黑,刮之裡面紅潤,神氣榮華者,諸病皆吉。若舌質無光無體,不拘有苔無苔,視之裡面枯晦,神氣全無者謂諸病皆凶。
老、嫩:
特徵: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者為蒼老;舌質紋理細膩,形色浮胖者為嬌嫩。
臨床意義:老舌為實證,嫩舌為虛證。
胖大:
特徵:舌體較正常舌大,伸舌滿口者為胖大舌。
臨床意義:水濕痰飲阻滯所致。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以致積水停飲所致;舌淡紅或紅而胖大,伴黃膩苔,多是脾胃濕熱與痰濁相搏,濕熱痰飲上溢所致。
腫脹:
特徵:舌體腫大,盈口滿嘴,甚則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為腫脹舌。
臨床意義:氣血壅滯所致。舌鮮紅而腫脹,甚則伴有疼痛,為心脾有熱,血絡熱盛而氣血上壅所致;舌紫而腫脹,為邪熱挾酒上壅;舌腫脹而青紫晦暗,多為中毒而致血液凝滯。
瘦薄:
特徵:舌體瘦小而薄者稱為瘦薄舌。
臨床意義: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而致。瘦薄而色淡者,多為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乾燥者,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點刺:點是指鼓起於舌面的紅色、白色或黑色星點,多見於舌邊尖部。
臨床意義:熱毒熾盛,深入血分而致。紅點多主溫毒入血,或熱毒乘心,或濕熱蘊於血分。白點多是脾胃氣虛而熱攻沖,是將糜爛之兆。黑點多為血中熱而氣血壅滯。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軟刺及顆粒,不僅增大,並逐漸成尖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多見於舌的邊尖部。
臨床意義:芒刺是熱邪內結所致,無論生在何部總屬邪熱亢盛。芒刺而兼苔焦黃者,多為氣分熱極;絳舌無苔而生芒刺者,則是熱入營血,陰分已傷。據芒刺出現的部位,還可以分辨熱在何臟,如舌尖芒刺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為胃腸熱盛等。瘀點是指舌面上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點,並不突出於舌面。
臨床意義:是為瘀血內阻所致。多為外感熱病,為熱入營血,氣血壅滯,或將要發斑;內傷雜病,多為血瘀之證。
裂紋:
特徵:舌面上出現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各種明顯的裂溝,稱裂紋舌。
臨床意義:陰血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紅絳舌而有裂紋,多是熱盛傷津,或陰虛液涸;淡白舌而有裂紋,多是血虛不潤;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而又有裂紋者,則屬脾虛濕浸。
齒痕:
特徵: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迹,稱為齒痕舌,或稱齒印舌。
臨床意義:多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常與腫大舌同見。齒痕舌主脾虛和濕盛。淡白而濕潤,則屬寒濕壅盛;淡紅而有齒痕,多是脾虛或氣虛。
光滑:
特徵:舌面光潔如鏡,光滑無苔,稱為「光滑舌」,也叫「鏡面舌」、「光瑩舌」。
臨床意義:多由於胃陰枯竭,胃氣大傷,以致毫無生髮之機,故舌面光潔無苔。無論何種舌色,皆屬胃氣將絕的危候。若淡白而光滑,是脾胃損傷,氣血兩虧已極;若紅絳而光滑,是水涸火旺,胃腎陰液枯竭。舌下絡脈(舌脈):將舌尖翹起,舌系帶兩側在金津、玉液穴處,隱約可見兩條較粗的青紫色脈絡。正常情況下脈絡不粗,無瘀點。
臨床意義:舌下許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皰為肝鬱失疏,瘀血阻絡;舌下絡脈青紫粗張,為氣滯血瘀。
3)望舌的動態:
腫脹:
特徵:舌體腫大,盈口滿嘴,甚則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為腫脹舌。
臨床意義:氣血壅滯所致。舌鮮紅而腫脹,甚則伴有疼痛,為心脾有熱,血絡熱盛而氣血上壅所致;舌紫而腫脹,為邪熱挾酒上壅;舌腫脹而青紫晦暗,多為中毒而致血液凝滯。
瘦薄:特徵:舌體瘦小而薄者稱為瘦薄舌。
臨床意義: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而致。瘦薄而色淡者,多為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乾燥者,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
點刺:點是指鼓起於舌面的紅色、白色或黑色星點,多見於舌邊尖部。
臨床意義:熱毒熾盛,深入血分而致。紅點多主溫毒入血,或熱毒乘心,或濕熱蘊於血分。白點多是脾胃氣虛而熱攻沖,是將糜爛之兆。黑點多為血中熱而氣血壅滯。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軟刺及顆粒,不僅增大,並逐漸成尖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多見於舌的邊尖部。
臨床意義:芒刺是熱邪內結所致,無論生在何部總屬邪熱亢盛。芒刺而兼苔焦黃者,多為氣分熱極;絳舌無苔而生芒刺者,則是熱入營血,陰分已傷。據芒刺出現的部位,還可以分辨熱在何臟,如舌尖芒刺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為胃腸熱盛等。瘀點是指舌面上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點,並不突出於舌面。
臨床意義:是為瘀血內阻所致。多為外感熱病,為熱入營血,氣血壅滯,或將要發斑;內傷雜病,多為血瘀之證。
裂紋:特徵:舌面上出現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各種明顯的裂溝,稱裂紋舌。臨床意義:陰血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紅絳舌而有裂紋,多是熱盛傷津,或陰虛液涸;淡白舌而有裂紋,多是血虛不潤;淡白胖嫩、邊有齒痕而又有裂紋者,則屬脾虛濕浸。
齒痕:特徵: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迹,稱為齒痕舌,或稱齒印舌。臨床意義:多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常與腫大舌同見。痕舌主脾虛和濕盛。淡白而濕潤,則屬寒濕壅盛;淡紅而有齒痕,多是脾虛或氣虛。
光滑:特徵:舌面光潔如鏡,光滑無苔,稱為「光滑舌」,也叫「鏡面舌」、「光瑩舌」。
臨床意義:多由於胃陰枯竭,胃氣大傷,以致毫無生髮之機,故舌面光潔無苔。無論何種舌色,皆屬胃氣將絕的危候。若淡白而光滑,是脾胃損傷,氣血兩虧已極;若紅絳而光滑,是水涸火旺,胃腎陰液枯竭。
舌下絡脈(舌脈):將舌尖翹起,舌系帶兩側在金津、玉液穴處,隱約可見兩條較粗的青紫色脈絡。正常情況下脈絡不粗,無瘀點。
臨床意義:舌下許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皰為肝鬱失疏,瘀血阻絡;舌下絡脈青紫粗張,為氣滯血瘀。
3)望舌的動態:
(7)望舌苔:異常舌苔由胃氣挾邪氣熏蒸而生於舌面。
1)望苔質:
厚薄
描述
成因
臨床意義
薄苔
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
正氣未傷,邪氣不盛
主外感表證或內傷輕病
厚苔
透過舌苔不能見到舌體
胃氣挾濕濁邪氣熏蒸所致
邪盛入里,內有痰飲濕食積滯
潤燥
描述
成因
臨床意義
潤苔
舌面潤澤
津液上承
正常或病中津液未傷
滑苔
舌面水分過多,捫之濕而滑利,甚至舌涎流欲滴
三焦陽氣衰少,不能運化水濕,濕聚而為痰飲,上溢於舌
主寒、濕。常見於陽虛痰飲水濕內停者
燥苔
望之乾燥,捫之無津,甚者顆粒粗糙如砂石,捫之糙手為糙苔,質地板硬,乾燥裂紋,為 「 燥裂苔 」
津不上承
熱盛傷津;陰液虧耗;陽虛氣不化津,燥氣傷肺
腐膩:
腐苔:苔質顆粒疏鬆,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易去稱腐苔;舌生一層白膜或出現飯粒糜點稱「霉腐苔」。多因陽熱有餘,蒸騰胃牛腐濁邪氣上升而成,提示食積痰濁、內癰和濕熱口糜。
膩苔:舌苔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有一層油膩狀粘液稱膩苔,多因濕濁內蘊,陽氣被遏而稱,提示濕濁、痰飲、食積、濕熱、頑痰等證。
白膩苔:脾虛濕重。
黃膩苔:多為痰熱、濕熱、暑濕、濕溫、食滯以及濕痰內結,腑氣不利。
白滑膩苔:為濕濁、寒濕。白厚膩如積粉苔:多為時邪挾濕,自里而發。白厚粘膩,
口中發甜:為脾胃濕熱之氣聚而上泛所致。
剝落: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剝脫處光滑無苔,多因胃氣、胃陰兩虛,胃乏生髮之氣而致。舌苔剝落程度往往與病情輕重有關。
光剝舌(鏡面舌):舌面光潔如鏡,舌滑無苔,稱光剝舌(鏡面舌),提示胃氣將絕的危候。淡白而光瑩,是脾胃損傷、氣血兩虧已極;紅絳而光瑩,是水涸火炎、胃腎陰液枯竭。
花剝舌:舌苔剝落不全,剝落處光滑無苔,余處斑斑駁駁的殘存舌苔,為胃之氣陰兩傷所致。若花剝兼膩苔者,多為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複雜。
類剝苔:苔剝落處並不光滑,似有新生顆粒,提示久病氣血不續。地圖舌:舌苔不規則的大片脫落,邊緣增厚,界限清楚,形似地圖,多為氣陰不足,或為過敏體質。
消長:消是舌苔由厚變薄,由多變少的消退;長是舌苔由無到有,由薄變厚的增長。苔的消長,反映著邪正相爭的過程,可判斷疾病的進退預後。舌苔由少變多,由薄變厚,一般說明邪氣漸盛,主病進;反之,苔由厚變薄,由多變少,則說明正氣漸復,主病退。無論消長都應逐漸轉變為佳。驟增驟退為病情暴變的徵象,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氣急劇入里;若滿舌厚苔,驟然消退,往往是胃氣暴絕的反映。
2)望苔色:
3)舌質與舌苔應綜合觀察:望舌質重在辨正氣的虛實,察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深淺與性質,舌質與舌苔需要分開看,但是二者又有聯繫,必須合參才能全面認識病變乙應注意:
①舌苔和舌質的變化一致,其主病是兩者的共同特性。舌紅苔黃而干,內有實熱;舌淡苔白而潤,是虛寒;②舌質與舌苔變化不一致時,需四診合參,分析不同現象的共同本質。紅絳舌兼淡白苔而潤,是虛寒;
③舌苔與舌質的主病有矛盾時,需四診合參,不同現象亦可同時反映二種不同特性:紅絳舌而兼滑膩苔者,屬外感病營分有熱,氣分有濕;或內傷病陰虛火旺而又有痰濁食積。
淡白舌兼各色舌苔
描述
成因
臨床意義
兼透明苔
苔薄白而透明,淡白濕亮,似苔非苔
中陽不運,水濕之氣上滋所致
脾胃虛寒
兼白乾苔
苔干而板硬
苔糙如砂石
陽虛津虧,邪熱滯於中焦所致
津液枯涸,邪熱內結
脾胃熱滯
熱結津傷
兼黃裂苔
滿布淺黃苔,薄有裂紋
滿布淺黃苔,厚有裂紋
素體衰弱氣津雙虧,浮熱上擾
氣虛挾濕,濕濁上溢
氣虛津少
氣虛津少挾濕
淡紅舌兼各色舌苔
描述
成因
臨床意義
淡紅光瑩舌
舌淡紅而嫩,光瑩無苔,乾濕適中
胃之氣陰不足
胃腎陰虛或氣血兩虧
淡紅紅點舌白膩乾苔
舌淡紅而邊尖有紅點,苔白膩而干
血熱內蘊,外受風寒侵襲
風寒外束,熱蘊營血;熱盛傷津,脾胃濕滯
淡紅舌根白尖黃
舌淡紅,滿布薄白苔,尖部淡黃色
上焦有熱,風熱襲表
外感風熱在表;風寒化熱,欲傳里
淡紅舌黃黑苔
舌質淡紅,外周為黃糙苔,中心為厚膩黑褐苔。
痰濕鬱熱
鬱熱傷陰,脾胃濕熱鬱結
紅絳舌兼各色舌苔:
紅舌白滑苔:舌鮮紅而苔白滑潤,津液甚多。若舌質蒼老者為熱在里,而有,水濕之邪,主里熱挾濕。若舌質嬌嫩浮腫,是虛陽上浮水濕內停之故,主陽虛濕盛。
紅舌黑(灰)滑苔:舌紅而質浮胖,苔灰黑帶白,潤滑易剝落,此因寒極之時,虛陽上越,故舌紅嬌艷,主虛寒證。
邊紅中黑潤苔:舌邊尖鮮紅,中心有黑潤苔。舌邊尖紅是熱象,而中部黑潤又是寒象,故見於寒熱兼夾的病變;一是里寒外熱,二是外感暑熱、內停生冷,三是肝膽熱而胃腸寒。
紅瘦舌黑苔:舌紅不潤,舌體瘦癟,上布薄白黑苔。此由熱甚傷津,或陰虛火旺,以致血燥津枯所致,故主津枯血燥。
絳舌薄白苔:舌深紅苔薄白均勻,不滑不燥。此屬素體陰虛火旺,復感風寒之邪,其絳舌必出現在表證之前;或為表邪未解,熱入營血,其絳舌必逐漸變化而成。
絳舌粘膩苔:舌質絳,望之似干,摸之覺有津液,此為津虧而濕熱上蒸,或有痰濁;若舌絳而上有粘膩透明之一層粘液,似苔非苔,是熱甚而中焦挾有穢濁之徵,或為營熱,或為陰虛火旺。絳舌黃白苔:主氣營兩燔。
絳舌黃潤苔:舌深紅,苔色黃,滑而光亮。此因熱中挾濕,熱逼水濕上溯的緣故。
其主病有四:一是陰虛挾濕,陰虛火旺而胃腸積有濕熱;二是血熱挾濕,嗜酒成性,積久生濕,濕郁化熱,蘊於血分;三是營熱濕重,外感邪熱入營,而胃腸濕重於熱;四是熱初入營,或外感熱病由氣分初入營血。
絳舌黃膩苔:舌鮮紅,上鋪一層黃粘液,頗似雞子黃,此為陰虛營熱,又有痰飲停積,故主陰虛營熱兼痰飲。
絳舌黃瓣苔:舌鮮紅,黃苔滿布,乾澀而厚,分裂成若干小塊,裂縫可見紅底,稱為黃瓣苔。此由胃腸燥熱內結所致,故主胃腸熱結,且熱已入營。
紅絳舌類乾苔:舌鮮紅或深紅,滿布厚或薄白苔,望之似干,捫之濕潤,稱類乾苔。舌絳而苔厚膩者,似濕熱傷津;舌淡紅而苔薄類干者,是氣虛挾濕。
青紫舌兼各色舌苔:青紫舌白膩苔:舌紫而苔白厚膩,
主病有二:
一是酒毒內積,風寒入里;
二是濕熱內盛。青紫舌黃滑苔:
主病一是寒凝血脈;二是食滯脾胃。淡紫舌灰苔:主虛弱病體,熱入血分。
淡白帶青舌淡黃苔:主寒濕內盛。
推薦閱讀:
※圖文:中醫圖譜
※讀《內經》, 話養生
※皇甫謐針灸堂推薦:中醫歌訣——十四經穴記憶口訣
※我把101個願望都給了中醫——百歲國醫大師鄧鐵濤
※中醫教你吃小米(小米食譜)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