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推二維碼「打賞」 服務員月賺近四千小費
滬上一些餐廳興起「打賞」制度,掃碼給小費。 視覺中國資料圖
記者日前採訪發現,上海部分知名連鎖餐廳興起了「打賞」制度。與給小費類似,如果客人覺得某位服務員服務周到,可以掃一掃服務員身上佩戴的二維碼,對其進行「打賞」,金額多為3至5元。業內人士分析,打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催化員工工作積極性同時增加其收入,但並非所有餐廳企業都適用。
記者體驗:面對面掃碼給小費,一次3-5元
「如果您對我們的服務認可,請用手機掃一掃打賞我們的服務員……」晚市,在黃浦區陝西南路上的很久以前連鎖燒烤店裡,廣播正在用餐間隙時間向食客們介紹店裡的「打賞」制度。環顧餐廳記者看到,包括等位接待、點餐、上炭上菜等在內的所有前廳服務員的右手臂上,都佩戴一塊附有二維碼的「打賞」牌。
此時,一位正在買單的顧客拿起手機對著面前一位服務員的名牌進行掃碼,記者看到,一會兒後,通過微信的「面對面付款」功能,4.56元小費直接進入了該服務員的微信賬戶,不需要按比例向公司繳納。
從今年開始,服務員「打賞制」開始在上海的一些連鎖餐飲品牌中興起。有人觀望,有人跟風。在實行「打賞制」的餐廳中,不僅有連鎖燒烤店,還有各種新式中餐廳,或是像海底撈這樣的老牌火鍋連鎖店。
記者隨後來到淮海中路香港廣場內的南京大排檔,門前一塊惹眼的宣傳立牌上寫著大大的「求打賞」三字,其下寫著「您的小小心意便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的宣傳語。與之前不同的是,該店規定的打賞金額為3元,且凡是打賞的顧客還會獲得一張10元電子代金券供下次消費使用。
8月初剛剛開始實行「打賞制」的西貝筱面村也是跟風者之一。一位中山公園店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為了保證制度的推行效果,店裡還特別規定了打賞比例,「譬如今天上工的有十名服務員,那麼至少要有80%也就是8個人被顧客打賞到,調動我們的服務積極性。」他說。
顧客:金額不大,多數食客無心理壓力
「如果是現金打賞,直接給服務員人民幣會感覺不好意思,而掏4塊多錢也會覺得拿不出手,通過掃碼支付感覺就是給一個好友發紅包點贊。」顧客陳女士這樣描述她對打賞制的感受。
市民李小姐表示,「感覺挺新鮮的、挺好玩的,反正錢也不多,如果真心覺得服務員做得不錯,可以嘗試。」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上海食客對「打賞」所持的態度都會看具體的服務質量而定,如果感覺對方服務質量特別好,的確會願意「打賞」,但不會跟風。
而對於打賞是否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一問,多數被採訪市民表示由於店內氣氛比較輕鬆,目前為止也未遇到過強行推銷打賞的服務員,因此不會有心理壓力。市民章先生則說,「這和國外給小費差不多,但國外不少餐廳的小費通常是明文規定的,但這個打賞是出於我個人自願,所以我不是太排斥。」
當然,也有市民對打賞制度本身持反對意見。市民徐先生就說自己不會打賞,在他看來,員工的服務態度好是應該的,而且與國外不同,內地沒有小費習慣,因此在餐飲費中已經包含了服務費,不應該再額外支付。
餐企:引入外部考核,重構員工管理模式
所謂打賞,更像是西方「小費」的衍生品。西方小費制度是施受雙方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表達謝意的方式。國外服務員的工資就是從客人所給的小費中來,一般是付完賬以後,按照賬單的10%-15%給服務員小費。
那麼在本沒有小費習俗的國內推行「打賞制」,餐企又是如何考慮的呢?為此,記者採訪了最早推行該制度的北京很久以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其上海區總監吳春雨說,建立打賞制的初衷和核心理念,就是解決餐飲企業的管理問題。
「對於餐飲企業而言,除了品牌定位和產品品質,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如何激勵員工做好顧客服務。員工服務好客戶,客戶才給老闆利潤,老闆拿出部分利潤給員工付工資。這是餐企運營管理最本質的關係鏈條。」
吳春雨說,小公司老闆的做法一般是在店裡盯著,直接監管員工達到服務質量,但這樣永遠做不大。「餐飲企業的發展有個普遍規律,當開到50家店時,優秀的管理體制是可以保證餐廳運營的服務質量,但當開到100家店時,即使再好的管理和制度,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他看來,開店越多,人員越多,運營的支撐點也就更多,可能出現的管理邊界問題也就越多,這就是傳統餐飲運營模式根本性的制度缺陷。
「而打賞制的優勢在於保證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的支撐點只有一個,就是服務員是否是以優質的服務來獲取顧客自願打賞的,只需保證這一方面不出現管理邊界問題,企業就可以良好發展。」
他說,這就相當於引入外部考核,讓顧客通過數字化積分或者打賞金額這些可量化的數據,直接衡量員工服務的好壞。建立老闆、員工、客戶三方都能互利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
職工:被打賞次數最多者一月創收近4000元
而對於餐企員工來說,打賞制帶給他們最實質的變化莫過於每個月的工資漲了。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找到了目前上海地區一天內被打賞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者常楠,1994年出生的常楠進入餐飲服務業的時間並不長,目前在很久以前雲南南路店工作。自今年3月店裡推出打賞制後,有好幾次她僅在一天工作時間裡就拿到了高達60多次打賞。「60幾次是最多的時候,一般在周五和周末客流大的時間段里。平時的話基本可以有30到40次左右打賞,最少的時候一天10次左右。」她說。
周末晚上9點左右,正值店裡高峰時段。記者在一旁對常楠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她的服務特點可概括為勤快、機靈、有眼色:中列一桌的客人有筷子掉在地上,當客人還在彎腰撿筷子時,常楠已眼尖的看到並轉身小跑去了餐具櫃,沒等客人喊服務員,一雙新筷子就已經送了過去;點餐上菜前後忙碌時,她會特別留意經過的餐桌,一旦看到有已經烤制熟的菜品,便會跑過去小聲提醒一下以免客人烤糊……
常楠還告訴記者,作為前廳服務員,店裡規定可以向顧客介紹打賞活動,但只能提一次,而且是在顧客用餐的後半段。另外,為了不使客人反感,服務員也絕對不能向顧客主動為自己索取打賞。
記者了解到,餐飲行業服務人員的工資通常由底薪+績效組成,在上海,這兩部分的每月工資總和一般在3800-4000元左右。從目前已推行打賞制的餐廳情況來看,所有服務員的打賞次數平均下來一般在一人一天7-8次。每家餐廳打賞金額高低略有不同,這樣計算得出,服務員每月工資平均凈增600-1000元不等。
常楠也就她自己的工資情況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按每天30次打賞計算,每次4.56元,一個月30天除去4天休息,常楠在原先工資的基礎上每月可多出約3600元的「打賞錢」。近8000元的月工資在餐飲行業中可稱得上有足夠的競爭力。
「物質激勵只是一方面,還有就是能夠直觀感受到顧客對我的認可,這種認可會促使自己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服務,我也會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她認為,打賞帶來了服務的良性循環。
人力資源專家:巧妙轉嫁企業高人工成本 謹防員工價值觀發生偏差
人力資源專家屈輝認為,高人工成本目前是餐飲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有數據統計,該行業僅人力成本一項佔比就超過了20%,很多餐飲企業不堪負重。然而現有的工資水平又招聘不到更多的服務員,如果再漲工資企業又支付不起,這樣的尷尬下,打賞制度可說是巧妙地轉移了人工成本。
對於員工來講,屈輝認為獎金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在年輕員工與年輕顧客之間,輕鬆好玩的氣氛能增加雙方互動。
但她同時強調,打賞制度關鍵在於管理,核心是為了提高服務質量,激發全員的潛能量,但是管理者必須要把控好。「服務行業的本質是做好服務,不能讓員工感到是為了打賞才去服務,這樣的話他們的服務價值觀就產生了錯誤,短期也許效果不錯,但長時間下來只會適得其反。」
屈輝提到,譬如,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實行打賞制的前提,餐廳本身應該保有的服務標準是什麼樣的?打賞應該建立在原先的服務標準之上。
餐飲業人士:應以自願為原則,並非所有餐廳適合
對於打賞制,一位傳統餐飲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顧客是心甘情願地進行打賞,實際上是對餐廳菜品和服務質量的一種認可,這也未嘗不可。可國人多有「面子情」,且有些員工「活絡」,有些員工則相對老實,企業即使做出明文規定不能直接向顧客索要小費,但具體操作上如何界定呢?
他認為,如果真要以顧客作為第三方來評價員工服務的話,最好能夠在雙方不是面對面的時候進行,這才是最真實的。而最理想的狀態還是企業本身能夠出示一套獎罰分明的考核制度,「所謂規範服務,就是指一家餐廳的員工服務流程應該是一樣的,不能因為小費而有所區別。」
上述人士認為,現在市面上一些比較「潮」的餐廳推出這樣的制度,更多的還是一種營銷手段。
「新興餐廳目標消費群是80後至00後的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較容易,相對能接受打賞制度。」他說,客群決定了是否能實行打賞制度。而相對的,一些傳統餐飲企業、高檔餐廳則會出於客戶群、餐廳氛圍或檔次設定等原因而不適合這種打賞制度。
推薦閱讀:
※HCE雲閃付能否扛起「銀行反擊二維碼支付」大旗?
※條碼支付業務需規範 二維碼支付要求嚴
※標準統一 「銀行系」二維碼支付這家第一個「吃螃蟹」
※掛二維碼乞討的監管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