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字課四十八──從「心」認識漢字

從「心」認識漢字描寫人體有形臟腑、組織、器官的漢字都帶有「月」字邊,比如腸胃、肌膚、肝腎、胸肺、肝脾、胞胎、腦髓等等,月是「肉」的簡寫,在古代這兩個字的發音都一樣,比如西域的古國「大月氏」就讀作「大肉之」。唯獨「心」是個例外,不帶肉字邊。

道家講「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謂之道。」中醫學用心胞(心包絡)來代表做為物質的器官的心,一般人解釋為包裹心臟和血脈週邊的脂膜,也叫膏肓。其實心胞就是物質的心臟本身。物質是基礎,決定意識,心胞也叫「心主」。《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臟病早期的症狀,比如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胸悶、心痛、面赤、五心煩熱等症狀,都是屬於中醫學心包病的範疇。

古人不僅關注有形有質的心胞,更加註重、強調其高於物質層面之上的功能,也就是心氣和心神,包括情緒、情感、思想、意念、慧悟等等。這種超然物外、活潑靈動的狀態,古人命之曰「心」。不用代表有形物質的「肉」字邊。《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這段話就明確指出邪氣傷心,初期在心胞,晚期會影響人的情緒、精神,最終會形神分離,導致死亡。

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是「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其實很簡單,腦,有肉字邊,是陰寒內斂封藏在內的物質。腦的活動才是心,心動的初級層次是意念、思想,中級層次是情緒、情感,最高層次才是神明。《靈樞本神》篇中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具體闡述了心動的不同狀態。

基於這個理論,纔此衍生出了由「心」做偏旁的系列漢字,也就是豎心旁和心字底。這些漢字凝聚了古人對人類複雜的心理活動的觀察和體會,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繼承。通過學習和研究這些帶心的漢字,有助於我們精確把握人的正常心理和病態心理。做為醫生可以通過中醫身心醫學理論,調整、調節、治療心病。做為普通人,可以掌握養心安神方法,達到心平氣和的目的。


推薦閱讀:

看了這個漢字表,我很慚愧
吳老師漢字大會(17)
為什麼要簡化漢字?
漢字的形體演變和字義變化:宋
五行筆畫漢字表

TAG:漢字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