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閱讀

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閱讀

作者:趙迎輝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2231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最多的是猶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羅斯,每人55本。美國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而中國13多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不到1本。

面對這組數據,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澱的文明古國和一個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古老民族,我們在慚愧和憂慮的同時,深感疑惑和不解:一直以來,我們秉承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經典古訓,遵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聖人教誨,倡導尊師重教、終身學習的社會風尚,然而當今的國人卻如此不喜歡閱讀,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電視、手機、網路的衝擊過於猛烈?還是學習工作繁忙導致沒有時間閱讀?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存在,但並非問題的關鍵。電視、手機和網路對傳統閱讀的衝擊不可否認,但這種衝擊並非中國獨有。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節奏快、時間緊是不爭的事實,但還不至於到根本無暇閱讀的程度。問題的癥結恐怕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行體制阻礙了國人閱讀習慣的養成。

首先,封建社會的思想高壓和文化專制致使中國社會缺乏閱讀傳統。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始終採取互為表裡的兩面手法來強化君主專制。一方面重視人才、渴求人才,通過科舉取士培養選拔官吏,擴充官僚統治機構;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化專制政策,以實現禁錮思想、鉗制言論、加強皇權的統治目的。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清朝的「文字獄」,思想高壓和文化專製作為封建專制的重要手段,如同幽靈一般時不時地就會沉渣泛起、大行其道。缺少兼容並包的社會環境,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代代沿襲的閱讀傳統,閱讀自然難以蔚然成風。

其次,應試教育導致讀書工具主義泛濫,功利閱讀長盛不衰。應試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教育的突出特色。從封建科舉制度到當今高考制度,無不打著應試教育的深深烙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這一理想如果不能實現,一切閱讀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當然不可否認,在特定歷史時期,科舉制度對於知識的普及和讀書風氣的形成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推動是出於對功名的追逐而不是對知識的渴求,它在為歷朝歷代發掘和培養大量人才的同時,也嚴重地扭曲了閱讀的真正價值。時至今日,應試教育不僅沒有漸行漸遠,反而仍然困擾著我國的教育體制。在中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學生的所有閱讀都要為考試服務,凡是與考試無關的、對考試無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勵。學生被剝奪了自主閱讀的權利,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快樂閱讀,以致逐漸喪失了閱讀的興趣。

再次,壓力激增下的浮躁心態使得國人不能靜下心來閱讀。閱讀是一件安靜的事情,需要有淡泊從容的心態才能坐得住、讀得進。處於轉型期的當今中國,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生存競爭空前激烈,社會保障相對滯後,膨脹的物慾和嚴酷的現實使得國人背負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乏思考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病。正如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所說,「現在很多中國人都比較浮躁,他們希望快速成功、快速掙錢。」的確,生活節奏太快、娛樂活動太多,社會壓力太大,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能夠留給閱讀?

最後,教育水平相對低下也是導致國人不愛閱讀的重要原因。隨著9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青壯年文盲的基本掃除,我國國民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碩士生和博士生數量位列世界前茅。但是相對於13多億這個人口總量來說,中國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美國25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2.4年,日本為11.6年,我國僅為8.6年。我國大學生佔總人口的比例為8%,世界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24%,美國則為35%。中老年文盲率仍然較高,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佔到人口的相當比例。還有許多中老年人雖然已經脫盲,但只是停留在能夠識文斷字的初級水平,無法進行深層次的閱讀。青壯年文盲雖已基本掃除,但是應試教育的體制束縛以及閱讀氛圍的長期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人並未品嘗到讀書的真正樂趣,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想改變當前閱讀貧乏的社會現狀,培養國人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需要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引領文化風尚、創造讀書條件,這既是黨和政府應盡的責任,也是廣大群眾的文化權利。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這意味著培養國人閱讀習慣、樹立濃厚閱讀風氣已經擺上黨的重要工作日程。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必將激發全民自覺參與閱讀的熱情,國人的閱讀數量和閱讀水平必將得到大的提升。其次,要改革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徹底扭轉讀書趨利的傾向,把學生從考試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變定向閱讀為自主閱讀,才能還閱讀以快樂的本來面目。再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教育一覽 2012》顯示,中國的教育投入仍然偏低,體現在學生人均投入絕對值低、教育支出佔GDP比例低。教育是立國之本,國民素質是強國之基,受教育程度決定國民素質。只有不斷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國民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升,良好的閱讀習慣才有可能養成。另外,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緩國人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同時建立健全人才選拔機制,暢通人才上升的通道,重塑社會公平與正義。惟其如此,才能讓國人重新坐回書桌旁邊,讀書才有可能成為國人的一種日常習慣、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一種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

推薦閱讀:

國人抹不了的記憶,這是專屬於我們中國的記憶! | 千趣
韓媒評選中國古裝四美,趙麗穎落榜、楊冪第二、第一從畫中走出來
石齊平:安倍欲拉攏俄羅斯 中國有籌碼
中國電視去年做了什麼?
中國火器史上的奇恥大辱——清朝「重」炮

TAG:閱讀 | 中國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