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認定一節好語文課

內容提要:

一、虛假的美麗只能取悅一時,真實的精彩才能恆久的打動人心。要稱得上好課必須是「上真課」。

二、好課是上到孩子們心裡的課。

三、好課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四、好語文課,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回歸語文本色。

五、一節好課教師能為學生創設樂學氛圍。

六、好課是折射出教師極高素養和極強基本功的課。

七、好課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八、好語文課「以讀代講」「讀、說、寫、演」巧妙結合。

九、好課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以人為本。

引言: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的課有好多教法,那如何認定一節好語文課呢?現談談我的淺見:

正文:

一、虛假的美麗只能取悅一時,真實的精彩才能恆久的打動人心。要稱得上好課必須是「上真課」

所謂「上真課」就是課前不打埋伏,不綵排,不摻水分,不對口型。 「上真課」需要「真上課」。所謂「真上課」就是以自己的學養和人格為背景,以自己的智慧與情懷為魅力,與學生對話,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這樣,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只有個性化的教學才有個性化的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處處閃爍著不可複製的原創美和生命美的金輝。

「上真課」教師真教,學生真學。教師用真氣教孩子求真知、做真人,拿出「真槍」解放一切禁錮、愚弄、戕害孩子心靈的「白區」,釋放真情,喚醒與升華孩子內心中潛存的諸如親情、友愛、感恩、敬畏、羞恥、憐憫等永恆的感情,並努力把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做精、做亮,把教學的每一個場景都締造的刻骨銘心、經久不磨,把教學的每一個樂章都譜寫得氣勢恢宏、悅目賞心,陶冶在場的每一個人。教師不粉飾門面,不喪心懸掛招牌,不謀求話語霸權,不追逐世俗功利,而對人類核心價值有著虔誠的尊奉,對道義和良知有著不懈的籲求,對「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有著堅強的守護。

二、好課是上到孩子們心裡的課

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裡,在我看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情感撞擊;其二,心靈對話;其三,學會分享。

所謂情感撞擊,首先意味著課堂是一種情感的課堂;其次意味著師生情感同時運動,相互碰撞,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再次意味著它是促使學習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學習中的有效保證。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撞擊,將帶給師生同品共享合作學習的愉悅,將帶給師生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

所謂心靈對話,它既是優秀課堂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又是藝術課堂教學的一種具體操作。只有師生彼此敞開心扉,話,談清了;理,擺透了;情,交融了;心,貼緊了,哪有心聲不能聆聽?哪有心靈不能理喻?哪有心靈不能點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謂分享,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和共同的擁有。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引領,而不是強制,更多的平等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所謂學會分享,首先意味著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課堂上的傾聽是師生心與心的碰撞,愛與愛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匯;是一種親切的對待,一種由衷的信賴,一種美妙的心境。一個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師?,由於缺少穎悟的耐心、適度的寬容、舒展的心靈、好奇的天真,他所能聽到的只能是銅臭的撞擊、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學生真情的呼喚、心靈的吶喊。其次意味著學會欣賞。教師學會欣賞學生的本意在於欣賞學生的真。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極致;真,是每位教師永遠值得欣賞的生命圖畫。在教學中欣賞,在欣賞中教學,教師就會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就會變得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就會變得心智靈慧、行為機敏,就會變得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就會變得習慣於「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把課上到孩子的心裡,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三、好語文課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教師在課上不僅關注學生個性、情感態度、思想境界的發展,充分體現三個維度的整合,著眼點指向於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一節好語文課要做到以下幾個關註:

1、關注學生,做到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

語文不只是知識能力,更是一門人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語文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一節好課上,要貫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引領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尤其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與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體現時代要求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育人的價值,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從儲存知識的容器狀態下解放出來,學會關心,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差異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教師必須關注差異、善待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主動意識,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個性,發現和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分層教學,區別指導,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讓絕大多數中等生髮展的同時還讓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2、關注語言,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紮實實求發展

「語文素養」的關鍵要素是語言,包括語言積累、語言理解和語言運用。小學階段我們要從寫字抓起,從閱讀、寫作做起,讓學生能夠正確識字,應用每一個詞句,熟讀背誦美文佳作;要引導學生善於表達自己的主觀意志;要喚醒少年兒童的靈性和創造意識。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應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豐富的精神養分,滋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寬他們生命的寬度,鍛造他們生命的厚度,發掘他們生命的深度,從而使他們建構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應多關注語言積累,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積累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好詞好句的積累。二是讀背過程中有關語言感受的積累。積累語言中所蘊含的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三是語言表達特點的積累。四是規範語言的積累。積累了語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積累的詞句用於口語和習作中。

3、關注素養

素養是一種綜合的涵養水平,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自然滲透和有機結合,需要教師的文化底蘊和修養水平。一節好課教師應不囿於語言文字本身,把學習的觸角深入到其背後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注重學生讀書、傾聽、思考、合作、探究習慣的培養,以增進現代人文素養。

4、關注過程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產物。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質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過程。學生的有效學習都要經歷一個從少到多,從片面到全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等。一節好課上,教師要賦予人文關懷,保護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熱情鼓勵和真誠讚賞引導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教學過程首先要關注教師是否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有效組織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起到組織者、引導者更多是參與者的作用。其次,教師是否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再次,關注教師能否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合理的安排課堂結構,時間安排科學恰當、信息反饋較為及時。

5、關注提升

語文課堂教學最忌諱「教與不教一個樣」的平移式的教學模式,追求的是一種「變化」的狀態。變化意味著對現狀的改變,變化預示著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正是由於不斷的變化帶來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了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應:其一,尋求文本創意補白。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往往在該詳處大段鋪陳,該略處惜墨如金,有意無意地留給讀者可以馳騁想像的空間。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那些精鍊的文字展開,細緻地描繪具體的情形。文章的創意補白是對文章的二次加工,這樣有力於讀寫結合,學生在領悟現有信息後推導出未知內容,拓展了思維空間。其二,與課外資源有機聯繫,包括文本資源、音像資源、樂曲資源、生活資源。教育學生搜集相關文本資料,從而提升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但拓展一定要適度,不要變成孩子的負擔。其三,學生自我體驗在先,課後教學在後。語文教學要「為提升而為,為提升而教,為提升而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6、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有些教師只注重朗讀感悟和積累,而忽視學生自己的質疑問難,即從「一講到底」、「一問到底」變成』「一讀到底」。質疑是一種典型的主動學習,一節好課教師應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在解疑時以「疑」為線索組織教學,讓學生邊解疑邊感悟。更多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與發現。因為學生並不是只有回答問題的權利,更有問的權利,問方能體現出學生的思考,方能體現出學生的智慧。我們應時時告訴學生,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勝過一個精彩的回答。「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也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本錢。」要留給孩子沉思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放開自己的雙手和大腦,讓他們的思想與情感和文本內涵、生活場景去碰撞,去交融,去滲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引導他們主動的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一節好課必須突破「教師問,學生答」的注入式教學模式,變教師「自我設疑」為學生「主動質疑」從而形成「學生問,師生答」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聰明才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7、關注學法指導

課堂上學生不應滿足於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的關鍵。教法指導學法?,讓學生從具體的教學中接受學法的指導。這些讀書方法的領悟與揭示均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安排與引導下,讓學生用較短的時間,通過相關的經驗,發出相關的聯想,從而悟出學法,並利用這種方法解決別的更多問題。

四、好語文課,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回歸語文本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育的特點。但在課改的過程中,好多教師過分彰顯人文性,大大削弱了工具性。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棗樹和小柳樹》時,學完課文問「你從文中學會了該怎樣做人?」學生只能說出不能驕傲,可教師完全不知道人文教育貴在滲透熏陶,切不可強求,硬讓再想再說,白白浪費了十幾分鐘時間,也沒再說出什麼。像這樣的課還很多。何必給語文課加個「政治尾巴」呢?這樣的無用功恰恰強化了人文性削弱了工具性。語文是承載著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但不是直白的而是在於滲透、熏陶。學完課文的剩餘時間應讓學生多讀多背,從而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語文的解讀是多元的,但不能遠離文本。如:一位教師教學《長征》時,為體現「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多元解讀文本,讓學生搜集資料,竟忽視編者意圖,遠離文本,把課上成資料展示課,這是不可取的。

要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需要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實現但千萬別把語文課上成活動課——「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園」。課改幾年來曾有許多熱熱鬧鬧,融音樂、舞蹈、美術於一體的語文課。課上學生玩得開心、唱得盡興,但靜下來想一想,目標的落實是既虛又浮的。這樣的課不是真正的語文課。真正的語文課是提高了學生語文素養的課。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課件等現代化手段的運用,目標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它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如果刻意地追求課堂所謂的「豐富」而不管目標的落實,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節注重形式的課。真正的好課,教師應引導學生潛心研讀文本,因為文本中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對世俗觀念的愛憎,也包含著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都浸潤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反覆揣摩,大膽發現自己對文本的見解,積累好詞佳句,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一節好語文課教師能為學生創設樂學氛圍

語文教學不僅是認識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創設輕鬆愉快的氛圍,真誠和藹的對待每位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將歡樂帶給學生。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力求與學生達成情感的交融、心靈的默契,創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條件,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處在無拘無束、自由寬鬆、民主和諧的空間,他們才會「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於表現自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係相處,積極主動配合,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求知慾望才能旺盛,思維才會活躍、流暢。這樣,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氛圍。

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倡導六個「允許」。即:答錯了允許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指出,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課堂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佔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我們要為創造富有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六、好語文課是折射出教師極高素養和極強基本功的課

好課應設計理念新穎;「三維目標」整合;組織形式得當;重點難點突出;內容豐富充實,科學嚴謹;知識深度和廣度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教學方法得當;教學步驟清晰、有效;教學方式多變、教程流暢。

好課教師教態自然、親切、大方,感情飽滿,舉止端莊,語言簡潔、準確、生動、有效,有較好的應變能力,能機智處理突發事件,較好的組織教學、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板書工整、書寫規範、言簡意賅。教師還要很好的挖掘教材的隱性資源,多元解讀文本,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僅知道如何「教」,還要知道如何整合教學內容,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自如運用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做到收放有度,進退適時。教師還能根據需要妙用教具、學具、現代化教學手段,堅持教學創新,凸顯教學風格,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大膽實踐、勇於探索,表現出個人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及良好的教學基本功。

七、好語文課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要由主要的講授者轉變為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環境的設計者,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對話教學的引導者和學生表現獨立見解的傾聽者,解決問題當中的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給學生以鼓舞和力量,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但不放任。教師在學生思路受阻時給予疏通;認識模糊浮淺時給予點撥;方法不當時給予指導;表達不暢時給予幫助;學有成就時給予鼓勵。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攫起,才能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無窮的學習內驅力。讓教師教的最優化與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達到教學最優化。

八、好語文課「以讀代講」「讀、說、寫、演」巧妙結合

話不說不清,意不讀不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燦爛的文化。讀中有悟,悟中有說,說中有情,情景交融,情感得到升華,心智得到啟迪,心靈得以凈化,思想得以熏陶,節操躍上新台階,是我們育人的根本。一節好的語文課把「讀」貫穿全程,確保「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有效果,而不是泛泛地讀。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用心感悟並將感悟說出來、寫下來或創造性表演。做到讀與說、寫、演巧妙結合,因為讀是吸收,是內化,而說、寫、演是表達是升華。但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讀、說、寫、演」的尺度。低年級應以「讀」為主。

九、好語文課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以人為本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實際經驗和體驗出發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有機結合,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注重課堂的動態生成,不僅能實現教學目標,還能多元解讀文本、超越文本,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很難全部體現上述內容,讓每個聽課者滿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教師建立了大語文教學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積累語言、練就能力、發展思維、發揮潛能、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並受到沒熏陶,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堅持教書育人,就可稱得上好課。


推薦閱讀:

人教版七至九年級語文課內古詩詞賞析題大全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教孩子認字上,32年前的一部動畫片輕鬆秒殺現在的語文課……
語文課堂,要翻轉的究竟是什麼
語文課堂 「有效性」缺失例談--鴻飛

TAG:語文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