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解讀

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解讀2010-5-26

  4月22日,《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發布。這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首次以年度報告的形式發布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報告全面反映了2009年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收集和利用情況。

  新的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同比增長11.4%,抗感染葯報告數量占化學藥品的55.2%,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品種59%為注射劑……一系列信息不僅為藥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也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記者梳理了藥品不良反應年度報告中值得關注的六大看點,並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人士進行了解讀。

  數量,與2008年基本持平

  提示: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進入平穩發展期

  《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638,996份。其中化學藥品的病例報告數佔總報告數的86.7%,中藥的病例報告佔總報告數的13.3%。2009年的報告數量與2008年基本持平。2009年,我國每百萬人口平均病例報告數達492份,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對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開展較好國家要求的每百萬人口病例報告數應達到每年200份~300份的標準。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藥品安全監管司司長孫咸澤介紹,自1999年開始,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每年翻番增長,2008年後,增長速度趨緩,這一變化提示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正由快速發展階段進入平穩發展期。

  孫咸澤介紹,我國自1988年開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試點,於1998年成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同年正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品監測合作中心。近年來,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日臻成熟,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以《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為主幹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法規體系;初步建成了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為基礎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評價體系;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體系。

  隨著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的逐步完善,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的收集、評價、預警能力不斷提高。去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通過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分析評價,發布了6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對10個/類藥品品種做出了修改說明書的要求,還對部分藥品採取了暫停銷售和使用、撤銷藥品批准證明文件或藥品標準的安全性控制措施,有效避免了藥品安全風險。「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已成為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完善藥品安全性信息的重要途徑,為藥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孫咸澤說。

  重點,新的嚴重的報告增幅較大

  提示: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質量進一步提高

  200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共收到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94,633份,占報告總數的14.8%,報告數量比2008年增長11.4%。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藥品安全監管司藥品警戒和評價處處長顏敏說,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是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重點,該類報告的比例是衡量報告總體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009年,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增長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新的嚴重的報告仍有較大幅度增長,表明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質量進一步提高,這也表明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點已經逐步由病例報告數據的收集轉向病例報告數據的分析利用。

  顏敏強調,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增長,並不代表藥品不良反應增多,也不是藥品安全問題更嚴重,而是報告質量在逐步提高,報告收集已從單純地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注重發現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挖掘出未知的有價值的藥品安全性信息,並且有針對性地採取通報、修改說明書、暫停使用等風險控制措施,以提高公眾安全用藥水平。

  據了解,近年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加強了對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分析評價,制定了《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質量評估指導意見》,要求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病例報告情況,每半年對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開展質量考核評估,提高了病例報告質量。此外,加強病例報告的信息反饋,不定期向社會公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提高藥品監管透明度,對促進醫生和患者合理用藥,提示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重視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副主任杜曉曦說,去年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以及對某些品種採取的修改說明書、暫停銷售使用、撤市等藥品安全性舉措,幾乎都是對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評價後做出的。

  來源,醫療機構佔84.6%

  提示: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報告意識有待加強

  2009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照來源統計,來自醫療機構540,717份,佔84.6%;來自藥品生產經營企業78,665份,佔12.3%;來自個人19,614份,佔3.1%。

  杜曉曦說,從統計數據來看,醫療機構仍是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的主體,從歷年報告來源的變化趨勢上看,雖然企業報告的比例在不斷提高,但是企業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的意識仍有待加強。

  在國外,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大多來自企業,美國90%以上來自企業,日本和加拿大分別有60%和70%來自企業。我國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規定,藥品生產企業應主動報告藥品不良反應信息,而目前企業大多不願報告藥品不良反應。

  杜曉曦說,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對上報藥品不良反應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企業大多重視藥品生產環節,忽視藥品上市後的風險管理。也有一些企業不願意投入人力、物力進行藥品上市後的安全監測,認為是自找麻煩,認為發現藥品不良反應會影響企業形象。

  孫咸澤認為,藥品生產企業應該對產品實施全程風險管理,主動開展藥品上市後的安全監測,對藥品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提高產品質量。這樣的企業才是可信的、有責任感的企業,才會得到長遠發展。

  杜曉曦強調,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被通報了不良反應的藥品並不表示就是不合格的藥品。向社會公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目的是為提醒藥品的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及廣大公眾注意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

  品種,抗感染葯占首位

  提示:抗感染葯的不合理使用應重點關注

  2009年,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最常見的藥物是抗感染葯,報告數量占首位,占化學藥品的55.2%。2009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化學藥品的排名統計中,列前20位的品種中抗感染葯有17個品種,前3位分別是左氧氟沙星、阿奇黴素、頭孢曲松。

  2009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化學藥品排名統計中,化學藥品列前20位的品種中抗感染葯有16個品種,前三位分別是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青黴素。杜曉曦說,抗感染葯的病例報告多,這與我國抗感染藥用量大和不合理使用有關。

  多年來,抗感染葯的不合理使用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去年,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立項,雲南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和遼寧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聯合開展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及個人基本用藥情況調查(以下簡稱「用藥情況調查」)顯示,不合理用藥現象嚴重,濫用抗感染葯現象普遍存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抗感染葯與中藥注射劑、抗感染葯與維生素和激素的聯用在某些基層醫療機構成為常規用法。

  為推動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衛生部發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並於2008年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明確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許可權,預防和糾正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現象。

  對遏制抗感染葯的不合理使用,一些大型醫療機構也進行了有益探索。據了解,解放軍總醫院推行的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可以全面評估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審查醫囑,並在醫囑審查時進行相應警示。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也投入使用了處方評價與藥物利用研究系統,通過開展電子處方評價與藥物利用研究,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預警,對不合理用藥行為及時進行干預。該系統設定了抗生素使用百分率等35項藥物利用的核心指標,利用信息化手段對電子處方進行全樣本、大規模的評價與藥物利用研究。

  業內專家表示,推動抗感染葯合理使用任重道遠,需要管理部門、醫療機構及社會公眾各方的共同努力。專家強調,公眾也應提高對抗感染葯合理使用的認知水平,不要盲目使用抗感染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劑型,59%為注射劑

  提示:注射劑仍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點

  2009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劑型分布以注射劑為主,佔59%。化學藥品、中成藥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劑佔有比例分別為61%和52%。2009年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劑型分布以注射劑為主,佔79.16%,尤其是中藥注射劑,佔中葯的84.11%,仍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點。

  「用藥情況調查」顯示,注射劑使用率為58.5%,而與之對照的11個亞非國家的注射劑使用率則在0.2%~48%之間。此外,聯合使用注射劑情況也很嚴重,處方中使用注射劑最多的竟然達12種。

  2009年發布的6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就有4期是關於注射劑的不良反應信息。2009年全年發布2條暫停通知,均為同一個中藥注射劑品種——雙黃連注射液。

  業內專家指出,減少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應嚴格控制注射劑用量,防止過多過量使用。對於中藥注射劑,應繼續加大再評價力度,進行全面的風險排查和評估,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藥注射劑安全風險。

  給葯途徑,57.9%為靜脈注射

  提示:靜脈注射的給葯途徑風險較高

  2009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給葯途徑分布以靜脈注射為主,佔57.9%,2009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給葯途徑分布以靜脈注射為主,佔73.4%,數據提示靜脈注射的給葯途徑風險較高,應重點關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日常就醫時,很多人更「偏愛」輸液,認為輸液比口服用藥起效快、效果好。據藥學專家介紹,人體會對藥物產生排斥反應,注射液出現排斥反應的幾率較口服用藥要高很多。同肌肉注射液相比,靜脈注射液的風險更高,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微粒過多則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並進一步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

  另外,專家建議,靜脈給葯要注意避免劑量過大、滴注速度過快、濃度過高,特別要謹慎聯合用藥。

  為減少靜脈注射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業內人士建議,應在醫院藥房內部開展一體化的靜脈藥物集中配置工作,建立多個潔凈安全的靜脈配液中心,保障藥液配製規範。

推薦閱讀:

12地支最深刻解讀之——巳
安德義德行卷25——隱士篇解讀
逐字逐句解讀周易
胎記解讀:從12種胎記的位置看出你有沒有好命
解讀人生的密碼

TAG:國家 | 解讀 | 報告 | 藥品 | 反應 | 監測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