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龍溪羌人谷
彭忠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11月23日 第07 版)
從汶川縣城出發,我們乘車過理縣到紅原大草原去。
十餘公里後,路邊逐漸出現一些石片砌成的房屋,牆壁上多有白色的羊頭圖案。走近細看,石片貼在牆壁上僅作為裝飾,房屋是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再往前行,這樣的民居越來越多,在一個山谷出口,出現了一座石砌的寨門,左邊是碉樓,右邊是石牆,二者之間有木樑連接,整個寨門呈不對稱的H型。寨門上掛著許多玉米棒子,右邊的木板上用篆書寫著「羌人谷」3個字。這就是汶川縣龍溪羌人谷了,此地的得名,源於穿寨而過的這條龍溪河。這條河發源於海拔4000多米的阿爾溝森林,直到匯入雜谷腦河。從龍溪羌人谷溯流而上10多公里,山裡還有一座阿爾村羌寨,據說羌族風味更加濃郁。
穿過寨門,左邊開闊處有一處羌族釋比(漢族稱端公)群雕,釋比們身著翻毛羊皮褂子,手持羊皮鼓,一邊敲鼓舞蹈一邊念念有詞,將羌人的祈禱傳遞給神靈。這組群雕再現了釋比們祈福納祥的場景,彰顯出羌人源遠流長的獨特文化基因。釋比是羌族傳統祭司,從蒙昧時期到現在,一直是羌人和鬼神之間的溝通者,在羌寨的地位舉足輕重。羌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羌族的傳統都在釋比們腦海中。要記下如此浩繁的經典,沒有超強的記憶力和十來年的努力是不行的。除了宗教經典,釋比也得熟悉羌族的歷史文化、科技、醫學、音樂舞蹈等,於是,有人說,一個釋比就是一個羌族文化館。
龍溪羌人谷東寨門的傳統木祭值得一看。羌人信仰萬物有靈,以木頭為載體來崇拜自然,木頭上面雕刻著日月星辰、釋比圖經和羌人崇拜的一切神秘萬物。這些木祭,其實就是一件件粗獷的藝術品。龍溪羌人谷,也就幾十戶人家。羌寨沿著龍溪河谷綿延了兩三公里,民居都順著山勢而建,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民居的門窗、牆裙多使用木材進行裝飾,上面描繪了各種動植物圖案,頗有漢代畫像磚的韻味。雄偉的羌雕高聳入雲,其色調跟周圍的石山相得益彰,彪悍霸氣,彰顯出羌人頑強生存的民族精神。
在龍溪河的寨門下,一位老嫗熱情地給我們推薦她的梨子。老人說這都是她家自己果樹上摘下來的,她家住在更遠的山上,她每天背一背篼下來賣。老人一邊跟我們閑聊,一邊一針一線地綉著鞋墊。老人說她是羌族,也會說羌話。她腳上的布鞋,鞋裡的鞋墊,身上的圍腰,都綉著羌綉。圖案都在自己腦子裡,小時候跟著母親一起刺繡,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我說你繡得真好,心靈手巧。老人聽了,臉上竟然泛起紅暈來。
推薦閱讀:
※生活美學 | 游牧記憶
※李健,行走思索
※素棉女子。行走的花
※ 君悅 行走在繁囂與清凈之間
TAG: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