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喬任梁之死:這何嘗不是一場眾目睽睽之下的謀殺

圖片來源於網路

16號晚上,我刷微博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題為「男星喬某死亡」的各種非正式消息了。當時我還不太在意。

17號一早,微信朋友圈就已經被喬任梁的死訊刷屏了。微博自然是不用言說的。但向來不大涉足娛樂圈的我除了對死者感到惋惜,其實也沒有太多關注。

但我怎麼也想不到,一場死亡,儘管是一個明星的死亡,能夠在一天之內迅速發酵成為一場輿論的狂歡。從普通網民,到圈內名人,再到各大主流媒體刊物,各種題名「抑鬱症」「明星為何而死」「輿論暴力」等標題的文章開始蜂擁而出。從早上正式看到這個新聞,到下午連續看到各種評論性的文章,這中間不過幾個小時,但輿論的熱議程度令人咋舌。

川端康成說過:「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話。」

我曾經以為,死亡是一件安靜而莊嚴的事,但當死亡出現在互聯網上時,竟直接召開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派對。

每一個上網的人,多少免不了八卦的心。對於「死亡」,情不自禁地去關注,這是人性,無可厚非。但是,有些人性,遠比喬任梁的死更讓人感到寒心和悲哀。

隨著事件的不斷被挖掘、梳理,除去對「抑鬱症」的討論。我們看到,有些人在樂此不疲地從兩個點消費著這個本應是人世間最嚴肅的悲劇:

一、瘋傳SM致死版本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喬任梁和某知名男導演SM時死亡」、「事實證明,SM有害身體健康」。

二、抨擊那些沒有在微博上發文悼念的明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真是看錯你了,好朋友死了竟然一言不發?」、「好冷漠可怕的人,朋友死了居然不發微博悼念!」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死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雖然各地域文化各有差別,但忌諱息言是對往生者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但偏偏就是向來對死亡談之色變的中國人,竟然有人還能拿低俗的辭彙、醜陋的思想去調侃、猜測一個死者,這實在是件很可怕的事。

同樣地,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峰而肆無忌憚地評判其他明星所謂的「不作為即為冷漠」的人,實際上才是最冷漠的。如果說,批判馬雲捐款不多是一種仇富心理在作祟的話,那現在網民對不在微博上發文悼念之人的群起而攻之背後多少是一種變相冷眼旁觀的體現。誠如某些網友駁斥到:「你朋友死了還有心情發微博給別人看嗎?」反正我是沒有的。如果這樣也能被視為「道德淪喪」的話,那每個人都可以是加繆筆下的「局外人」每個人都能是惡魔,至少是輿論認定的惡魔。

說白了,能坐在屏幕前不辭勞苦地「奔走關注」別人死亡,並以此為自己一整天談資的人,才是這場輿論狂歡的有力推動者。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一群消費死亡的人,激起了另一群原本不願在鍵盤上消費死亡的人的反撲,最終引發的多米諾骨牌的效應,越多人關注,也就越多人願意關注。

回到問題的根本,喬任梁是為何而死的?抑鬱症。為什麼會有抑鬱症?具體的真相在眾人的嘩眾取寵中往往會被遮蔽,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對事件的追根溯源中,有些端倪確實引人關注。而最為人熱議的就是,在喬的許多條微博上,都能看到網友大量惡毒的評論,其中很多已經是一種赤裸裸的人身攻擊了。其中在天津爆炸案中,只是因為喬用了「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這樣的語義色彩不當的辭彙,網民如潮水般的謾罵攔都攔不住,甚至對他的評價已經上升到了一種全面否定的境地。?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我想,任何一個具有理性判斷力的人都能看到,喬的微博原文的本意依然是對天津事件犧牲的消防戰士的一種惋惜和悼念。而此後喬任梁曬出自己捐款百萬的憑據,又被人斥為「作秀」「假惺惺」。在喬已經罹患抑鬱症的時候,許多人對他的留言居然是「祝你癌症夢想成真」。為什麼我們不認同一個人,就要肆無忌憚地去攻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不是個別網友的無知,相反,那些「鍵盤俠」們就是太聰明了。他們知道在這個網路的世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所以就讓自己人性黑暗的一面盡情宣洩。從法理上來講,這已經構成了人身攻擊和誹謗;從道義上講,這是一種對他人的殘酷。做不到不以善小而不為,難道連不以惡小而為之也要無視?

喬任梁患上抑鬱症的原因應該是多樣的。但誰能站出來肯定地說,這一切和網路的那些惡言惡語毫無干係?我們將這樣的網路攻擊稱為網路暴力、網路欺凌,但實際上這樣的欺凌卻在爭分奪秒地上演著。

余秋雨在《第三度自由》里說:「自由是一種權力,但任何權力都可能變成暴力。」

真的,人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堅強,人心大多是脆弱到像玻璃般的存在,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無視一切外界的評價。輿論的暴力完全可以致人死地,而且讓真相消弭於躁動的狂歡中。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還有多少人還記得不久前溫萊斯基發表的那個演講《網路欺凌:想像活在別人的新聞頭條里》?就像溫萊斯基所說的,就算自己曾經犯下了錯誤,但最終網路的人身攻擊已經遠遠超過了事件道德標準的本身。

萊溫斯基說道:「1998年,我失去了全部名譽和尊嚴,失去了自我,甚至幾乎失去了生命……」

這何嘗不是一場謀殺?而且是一場眾人都以為合乎情理並且津津樂道的、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的謀殺!而消費、攻擊喬任梁這樣一個本身沒有太多可供道德批判之處的人,其本質的惡劣更甚於溫萊斯基事件。

我們不清楚在這場眾人熱議、高居微博熱搜榜、霸佔各大公眾號頭條的死亡事件的背後是否還存在溫萊斯基所說的「成為了關注、點擊、廣告費這樣的一個資本的惡性循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背後也一定有著這樣的動力支撐著事件的而持續發酵。所謂三人成虎,最終孰是孰非往往就又被「謀殺」在一片喧鬧中。樂了網民、利了商人、悲的卻是死者和親人,這何嘗不是對死者及其親屬的二次謀殺?謀殺了死者的尊嚴、謀殺了親屬好友的悲傷。

溫萊斯基最後以一個感人的結尾結束演講:

「是時候了,我將不再小心迴避我的過去;是時候了,我要講述自己的故事。所有蒙受恥辱和公開侮辱的人都應該知道:你們能挺過去。我知道這有多困難。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緩慢的、艱難的,但只要你堅持,就能為自己的故事書寫結局。」

我們不清楚在喬任梁飽受抑鬱症折磨、生命艱苦的時候是否挺過了那些流言蜚語的傷害,但我們清楚地看到在他死後依然有人一如既往地消費著、攻擊著這場悲劇。」?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逝者已不可追,唯有無言才是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反映。但諸如此類的突破底線的「網路謀殺」「網路娛樂」必然還在同樣地無情地侵害著某一個人,如何去制止乃至嚴懲這些躲在虛擬世界後的事實上的攻擊,是我們活在這個時代一定要解決的「哈扎瓦毒咒」。

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下,願網路欺凌和謀殺不再發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相遇總有意義,哪怕只是告別
如何看待喬任梁的死?
公眾輿論何以至明星死亡?
人血包子
看哭!陳喬恩凌晨髮長微博悼念喬任梁: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不知如何是好…

TAG:喬任梁 | 謀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