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醫來說何謂氣 教你全面認識氣的概念

  中醫的氣血學說,包括人體氣血的生成、分類、功能運行、病理變化以及氣血與經絡臟腑關係的理論。中醫氣血學說是以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思想為基礎的醫學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氣血學說,對於認識人體的氣血活動、病理變化,掌握治療方法、藥物性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醫關於氣的認識

  (一)氣的概念與來源

  氣在古代不但是一個醫學概念,還是一個哲學概念。在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看來,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質。王夫之《太和篇》所說「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說明了這一點。中醫理論是以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因此,也把古代哲學中氣的概念引用到醫學中來,而中醫關於氣的理論也豐富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靈樞·本神篇》說:「天之在我者德(規律)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是說人體是根據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由氣這種基本物質所生成的。清代喻昌在《大氣論》中說得更加明確:「唯氣以成形,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幾乎可以說人體就是由氣所組成的。中醫所指的氣具有以下特徵。

  1氣是一種充滿人體的流動性物質在《靈樞·決氣篇》中,黃帝問曰:「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古代醫家所以用「熏」「充」「澤」「溉」等字眼,足以說明他們當時所想像的人體的氣是十分微細、均勻成片、不斷流動、充滿人體、無處不到的物質。

  2氣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物質《素問·六微旨大論》把氣的運動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並且認為,人體「生、長、壯、老、已」的過程都有氣的生長出入運動。如果氣的正常運動停止,就意味著死亡。王冰在註解《六微旨大論》時說:「舍小生化歸於大化,以死後猶化變未已。」可見王冰還認為,人體死亡之後,氣還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只是運動的形式不同。王冰更進一步指出,運動的源泉存在於氣的內部,不需要外力的推動。他在《素問·六微旨大論》註解中說:「夫氣之有生化,不見其形,不知其情,莫測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萬物自生自化,近成無極,是謂天和。」

  3氣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產生於氣《靈樞·本神篇》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精就是最精專的氣),「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這也明確指出,意、志、魂、魄、神等各種精神活動,都產生於儲藏在五臟之中的各種生命物質(氣、血、營、脈、精)。這個看法與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相符合。

  中醫所稱的氣,除了指生命物質之外,有時還指功能活動或精神狀態。因此,氣同時具有兩種涵義——物質和功能。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這兩個「氣」字,指的都是功能活動。再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的「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連用了6個「氣」字,「氣衰」「氣壯」「氣食」3個「氣」字,指的是功能活動;「食氣」「散氣」「生氣」3個「氣」字,指的是生命物質。後世醫家對氣的概念,曾提出過不同看法。如張景岳提出精、氣、神鼎足三元的理論。他認為,精是生命物質,氣是功能活動,神是精神狀態。

  近代中醫所用的氣這個概念,大多同時具有物質和功能兩種涵義。如「衛氣」可以代表防禦功能,也可以代表具有防禦功能的物質。「氣虛」可以理解為功能活動減退,也可以理解為某種生命物質的減少。

  人體的氣,有三個來源:一是來之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儲藏於腎,得到後天氣血的涵養,不斷發育壯盛,我們通常簡稱為「精氣」。二是由脾胃吸收運化而來的水谷精微,成為「後天之精」,即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我們通常簡稱為「谷氣」。三是自然界清氣(空氣),清氣由肺吸入體內。

  精氣、谷氣與清氣,經過肺、脾、腎三髒的作用,在人體內互相結合,才成為人體之氣。因此,人體之氣生成的多少,與下列因素有關:先天精氣是否充足,飲食營養是否豐富,肺脾腎三臟功能是否正常。#p#副標題#e#

  (二)氣具有的功能

  1推動人體生理活動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經絡、臟腑的各種生理活動,血的流行,津液的輸布,都要靠氣的推動。氣的生成旺盛,功能正常,就能不斷地激發和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氣的推動作用減退,生長發育就會遲緩、障礙或衰退。各種生理活動減退,甚或出現血行瘀滯、水液停留等病變。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就具體地說明了氣盛促進女子生長發育,氣衰而生長發育衰退的過程。

  2溫煦人體陽氣作用人體所以能夠維持基本恆定的體溫,是靠氣的調節。《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所以把這種調節體溫的作用稱為溫煦作用。飢餓時氣的補充減少,就會有輕微的寒冷感覺;進食後氣得到補充,運動後氣血流行旺盛,就會感到溫暖;寒邪侵犯人體,損傷了人體的陽氣,或陽氣運行受阻,溫煦作用減退,就會出現惡寒。

  3維護人體防禦作用人體的防禦作用,與氣、血、津液,各個經絡、臟腑的功能都有關係,是這些功能的總和。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病邪入侵之後氣又能與病邪作鬥爭,驅邪外出,恢復健康。

  《素問·評熱病論》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的是氣在體表防禦外邪入侵的功能;《靈樞·刺節真邪篇》所說的「虛邪之入於身也深……有所結,氣歸之……有所結,深入骨,氣固於骨」,是指氣在人體深部與病邪作鬥爭;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所說的「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指的是正邪劇烈鬥爭,通過戰汗而驅邪外出的過程。

  4助推人體氣化作用氣化就是氣的運動變化。如氣血的相互化生,津液的輸布,津液轉化為尿液、汗液等,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精化為氣。」王冰註:「氣化則生精。」這指的是氣與精的相互化生。

  《靈樞·決氣篇》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為赤,是謂血。」《靈樞·癰疽篇》說:「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指的是氣、血、津液之間的轉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指的是膀胱的排尿功能。以上引文中的「化」字都是指氣化作用。

  5控制人體固攝作用固攝作用是控制人體血液的運行,及津液的輸布、分泌和排泄,使其處於正常的生理範圍。固攝作用主要表現於以下幾個方面:①控制血液流行,不使溢出脈管之外;②控制汗液、尿液的分泌和排泄,不使出現漏汗、自汗、尿崩、遺尿等症;③控制唾液,不使流涎等。

  氣的固攝作用和推動作用是互相對立而又互相聯繫的。例如,氣一方面推動血的流行,一方面又控制血的流行。如果氣虛而推動作用減退,血行不利,會產生瘀血;氣虛而固攝作用減退,可以導致出血。氣的各項功能正常,固攝作用與推動作用互相協調,才能保持血液的正常循行。

  氣的固攝作用與氣化作用之間,也有相反相成的關係。例如,尿液的分泌和排出,靠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而使尿液分泌不致過多,排尿有控制,要靠氣的固攝作用。二者相反相成,協調平衡,才能保持適當的尿量和正常排尿。

  總之,氣的五種功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的。#p#副標題#e#

  (三)氣是如何分類的

  氣是一個總稱。存在於人體的氣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根據分布的部位和所具的功能不同,對氣進行分類和命名。如分布於各個臟腑的氣,分別具有該臟腑的功能,如腎氣、肺氣、肝氣、脾氣、心氣、胃氣等,脾氣和胃氣又合稱中氣。分布於經絡的氣就稱為經氣。這裡論述一下四種全身性的氣,即元氣、宗氣、衛氣和營氣。

  1元氣元氣也稱原氣或真氣,是人體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氣。元氣也是由清氣、谷氣、精氣三個部分組成,但以先天之精為主。元氣流行全身,無處不到。《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充身就是充滿人體,無處不到之意。

  2宗氣組成宗氣的三個部分中,以清氣與谷氣為主。《靈樞·刺節真邪篇》說:「宗氣留于海(指胸部的氣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與息道。」這指出了宗氣所在的部位,即主要聚集於胸中,也可流行到全身。《靈樞·邪客篇》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這指出了宗氣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血液循環,推動肺的呼吸。

  因此,心跳的強弱可以反映宗氣的盛衰。《素問·平人氣象論》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的記載,說明古代早就掌握了心尖脈動的觸診方法。宗氣充足則心跳緩而有力,呼吸平穩均勻。反之,宗氣不足就會出現短氣、乏力、呼吸急促、心慌、肢冷等呼吸和循環方面的病變。

  3營氣組成營氣的三個部分中,以谷氣為主,並且是谷氣中比較精微而富有營養的物質。這就是《素問·痹論》所說的「營者,水谷之精氣也」。營氣流行於全身脈管中,與血同行。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真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營氣可以化生為血,可以把營氣看作是血的前身。營氣與血又同行於脈中,因此,常營血並稱。營氣的具體功能也就是血的功能。

  4衛氣組成衛氣的三個部分中,也是以谷氣為主,是谷氣中性質剽悍滑疾的物質。《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剽悍就是強勁善戰的意思,表示能抵抗外邪;滑疾就是流行迅速,活動能力較強,所以能不受脈管的約束,而運行到脈外。

  衛氣的主要功能是護衛肌表,抗禦外邪,調節汗孔開合。衛氣與營氣配合,又能調節體溫。所以《靈樞·本臟篇》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四)氣的運行

  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其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每一個臟器都有「升降出入」的運動。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各個臟器的升降出入運動,各有其特點。肺氣的運動是呼吸,呼是出,吸是入,呼是出,吸是降,這是人體最基本的升降出入運動。

  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肝升肺降,協調配合,使氣機通暢條達。肺主呼吸,腎主納氣,有呼有納,有升有降,使濁氣充分排出,清氣吸入丹田。脾胃的升降出入,表現為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水谷精微經脾的吸收、運化,分布到全身,這是脾氣的上升作用;糟粕經由小腸、大腸的傳導和排泄,這是胃氣的下降作用。

  腎司氣化,能開能合,使水液之清者蒸騰於上,使水液之濁者下輸膀胱,這是水液代謝方面的升降出入運動。此外,心火下降,腎水蒸騰,心腎相交,也是人體之氣升降運動的一種表現。總之,人體之氣的運動,依靠各個臟腑的協調配合,使升降出入趨於平衡,以進行正常的活動。


推薦閱讀:

格林巴利綜合症中醫如何治療【簡述】
五代中醫救命養生帖12
微課堂 | 省中醫專家私藏的24節氣養生秘密
112歲古典中醫大師談養生
老中醫留下:脾胃不好的人,要喝「四神湯」!

TAG:中醫 | 概念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