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堂的生態適應性

0 推薦

與師大一位常年教「教材教法」課的老師,聊課堂教學。

他說,看來你們的活兒不好乾。我去課堂聽課,發現課堂在轉型中,學生學習的地位突出了。教師中心的課堂,其構建邏輯是,老師好則學生就好,老師會教則學生會學。於是課堂觀察視線集中於教師,看教師素質如何,會不會教課,思考課堂改進中教師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的課堂思維已經固化於此。所謂聽課就是基於課堂觀察,為教師改進他的教找到具體方法,提供建議。

為此,我們從一般的課式與模型出發,告訴老師課堂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給出的都是理想化的模型,即這是合乎最優化原則的通用性的教學模板。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生態差異很大,區域與學校的生源與需求,社會關注等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教師個人的教學條件也不同。所以,考慮實際生態的多樣性,其實就沒有最優化的教學,而要追求最大適應性的教學。

大學老師,專註於理想課堂的構建,而不管教學實際的事情。就如同教學設計是跑第一棒,然後由教研員跑第二棒,你要把這一棒交給老師,他才能接力跑下去。第二棒的接棒就很困難,要對於這個教學設計有消化的能力,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然後你要設計路徑,思考抵達的策略和方法等。在交棒的時候,你要教師可以啟動步伐,有方向,知道怎麼跑。

教研員未必在研究的高端,但是他必須要接地氣,到他這裡再也不能與老師說,怎麼教我不管。

這位大學朋友說,在聽課回饋中,我們發現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可是我們感覺很多問題不是出在實踐層次,不是老師的問題。我們也對此束手無策。好在我們有退路,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就回到研究的境地,專心於學問。

教研員是沒有退路的。基於學的教是一種新的教學形態。這種課怎麼看,怎麼評價?舊有的課堂教學經驗,不足以解釋新型的課堂。

這位朋友還說到一個例子。學校組織去看杜狼口的課堂,大家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熱熱鬧鬧,顛覆傳統的課堂,太另類了。我們甚至把這當做異端,而非議和嘲笑。可是,不久前請到一位美國老師講課,他放一段視頻,介紹美國的常態課。大家突然發現,這課堂教學的圖景與杜狼口的課堂高度近似。大家突然無語,為了自己先前的無知而慚愧。杜狼口的課堂顛覆傳統,恰恰極大張揚了課堂民主,有利於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這與國外主流的教育思想也是合拍的。

而杜狼口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師被邊緣化了。這樣的課堂看什麼?怎麼看?我們的研究是否提供了新課堂的評價標準呢?我們對此表示遺憾。

由此看,課堂的轉型和深化研究,離不開科研的深化與教研的追蹤。

以學為突出特徵的課堂,要觀測的是學生的學習表現,要研究的是怎麼做好個體服務和學習支持。這樣就能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課堂空間是要交給學生學的,不是專為教師教搭建的舞台。在學生學習起點一致,對於所教的內容普遍陌生的條件下,教師的教可以最大程度上適應學生。可是這需要學生不自學,減少個體差異。顯然學習的具體生態不是這樣的,也不應該是這樣的。不自學,不主動學,這樣依賴教的救助也很吃力。而若教學是建立在學生自學基礎上的,那麼課堂教學是基於學習差異而實施的,教師的教註定會浪費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精力,即他們(一部分學生)已經學會了,可是還要聽一遍,這就是學力的浪費。

面向全體的教若在差異化的環境里,它的適應性是有限的。我們若堅持課堂講授,其實就是要鼓勵學生在未知的狀態進入課堂。這顯然也不是理想化的學習狀態。

新課堂註定要構建生態適應性。

推薦閱讀:

秋季不轉涼,垂釣餌料該如何適應性使用?

TAG:生態 | 課堂 | 適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