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中國百位帝王(三)——漢文帝

身世履歷

(一)公元前203年,劉恆出生於成皋(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是薄姬。劉恆出生正是楚漢戰爭激烈交鋒的時候,母親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妾,在戰爭初期,魏王豹追隨劉邦一同討伐項羽,在彭城之戰後由於項羽勢力強大,謊稱老母有病回家探視,結果叛漢聯楚,後被韓信擊敗,家眷中除老母年老不能充役,其餘全部沒入為奴。薄姬首先被發往織室作工,後來被好色的劉邦看上,做了一名宮妃,被臨幸一夜,生下劉恆。

(二)公元前196年,漢高祖親征代地,平息代相陳豨叛亂。代地北近匈奴,在戰略上十分重要,高祖本是想代趙兩地合併,最終因為代地重要,不便合併,需要從諸子之中選出一名封為代王。諸侯王和部下諸將均推劉恆,因為高祖一心全在戚姬身上,薄姬自從被高祖臨幸之後,被束之高閣,一方面高祖對薄姬全無興趣,樂得將她打發出去,另一方面薄姬有了老公跟沒有一樣,自己兒子和王儲看來也沒什麼緣分,還不如遠赴代地,一方為王,身份還更尊貴。就這樣,劉恆被封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母子兩人從此遠離政治漩渦中心,保全下來,而被寵幸的戚姬和趙王如意在高祖死後,被呂后荼毒,其結局大相徑庭。可見福禍相倚,勸誡後人,人在得意的時候不要昏了頭腦,花無百日紅,日後退路要留好,人在失意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怨天尤人,殊不知這是上天要降大任於你而刻意鍛煉你的意志呢。

劉恆從8歲至24歲,一直治理代地,代地雖小,但也自成一國,這也為日後劉恆為帝施政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三)公元前180年,呂后在稱制八年後去世,呂氏集團同時在劉璋、周勃和陳平的策劃中被武力瓦解,呂后所立少帝劉弘以及濟川、恆山、淮陽三王身份可疑,均非劉盈之子,從血統上亟需劉氏子弟來替換劉弘,掌管帝業。最終大家商定迎立代王劉恆為新君主,為什麼要迎立代王劉恆而不是其他人呢,理由有兩個,其一,當時高祖的兒子只剩下兩個,劉恆和劉長,劉恆較長,又有仁名,其二,劉恆的母親薄氏,與世無爭,從來也不干預政治事務,當時高祖長孫齊王劉襄也是名正言順的繼位者,但是由於其母舅駟鈞行為暴戾,如果劉襄即位,眼前呂后這前車之鑒恐怕又要重蹈覆轍了。

劉恆面對這上天突如其來降下來的好事,是有點懵了。先是召集屬下開會研究這個事是否可行,屬下的意見也是有說可去有說不可去的,然後他又去問自己的母親,薄氏好不容易來到這世外桃源,安安穩穩的生活了這麼多年,當然主張不去,最後只能求助古人的終極法寶——占卜,占卜結果還是令劉恆動心的。就這樣,謹慎的劉恆還是先派母舅薄昭去都中探聽虛實,在確認眾大臣別無它意後,劉恆決定只帶少量隨從赴京繼任皇位。從這裡也看出,劉恆為人謹慎,但是一旦決定了的事情,就不會猶猶豫豫,這也是為人施政的一項重要品格。

劉恆登基即皇位,是為漢文帝。首先剷除呂氏遺患,少帝劉弘和濟川、恆山、淮陽三王統統被戮,其次京城皇宮衛軍統領都換成了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這樣在自身安全上做到萬無一失。在對待劉邦舊臣和諸侯王上採取恩威並施之策,一步一步鞏固自己的皇權。

(四)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由於當年剷除呂后餘黨有功,但是只是封了濟北一個小國為王,心懷怨念,趁著當年文帝出討匈奴,以為關中空虛,隨即起兵反叛,在滎陽一戰被擒,只得自盡,反亂平息。三年之後,淮南王劉長已有叛意,並早已開始著手準備,被發覺,原該坐死罪,但是文帝念在手足情深(劉長反叛也與文帝縱容有直接關係),只是免去他的王爵,遷徙至四川讓他受受苦,在遷徙路上,劉長悔恨交加,絕食自盡。從此將淮南分為三國,進一步削弱王藩。

(五)公元前157年,文帝在未央宮駕崩,享年四十七歲,身後留有四子兩女,長子劉啟即繼任的漢景帝。

主要功績

(一)軍事方面:對北方匈奴採取和親和戰爭雙管齊下的策略,對南越採取安撫策略。

對於匈奴,在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朝一直實行和親政策,然而一味的忍讓並不能遏止匈奴的貪婪。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賢王(匈奴官職)率軍南下,入寇上郡(河套以南地區),文帝命灌嬰率八萬人馬去征戰匈奴,結果未曾交戰,匈奴已經退去。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發動14萬鐵騎南下,最南攻到僅距長安200里的地方,文帝遣眾多將領士兵應戰,雖然趕走匈奴,但是從此匈奴越無顧忌,每年都要來侵犯漢朝邊境。公元前158年,君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文帝調動軍隊,雙方都有所顧忌,隨即相安無事。

可以看出,和親政策已經不能完成糊弄匈奴的任務,還白白搭進大好的漢朝女子送給匈奴野人,但是基於國內經濟正在復甦階段,也不宜對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所以幾次出戰,漢朝都是被動而行,漢文帝是有說不出的苦衷的。其實也正是漢文帝的苦心經營戍邊和被動進行軍事抵禦,使國力不至於浪費得到積累,這才有了將來漢武帝發力進擊匈奴的偉業。可以說沒有文帝的厚積,哪來的後來武帝的薄發。同時,文帝在戍邊問題上也聽取了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的某些建議,比如募民實邊和鼓勵農民養馬等,這些措施也在不同程度上為將來武帝的有所作為打下基礎。

對於南越,在呂后稱制時期,實行經濟封鎖政策,這導致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並侵犯長沙王屬地。文帝鑒於國內經濟狀況,對南越採取安撫政策。在趙佗父母墳旁設置守邑,歲時致祭,又厚賜趙佗兄弟親屬,同時命陸賈再次帶著國書赴南越對趙佗予以說服,文帝的誠意感召了趙佗,從此安心作為漢藩。

(二)政治方面:運用權術,建立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和權利,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進一步廢除酷刑,以仁治國。

文帝初登帝王寶座,高祖的一幫舊臣還在三公位置上左右朝政,這是對文帝皇權行使即為重要的威脅。文帝通過一系列手段打壓高祖功臣代表人物周勃而加強了自己的皇權。

文帝作為代王在進京前,周勃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請求代王屏退左右,有機密之事上奏,但是被拒絕「太尉(周勃時任太尉)有事,盡可直陳,所言是公,公言便是,所言是私,王者無私」,雖然此語是代王部下宋昌所言,但是代王並未加以制止,表示同意,公開使周勃面子上掛不住,這是文帝第一次打壓功臣集團。陳平畢竟是聰明人,一見文帝如此犀利,趕快詐稱自己有病,請遷周勃為右丞相(漢朝以右為尊),自己甘為左丞相,從此,周勃上朝面有驕色,這時袁盎提醒文帝,周勃在呂后稱制時身為太尉不能挽救時局,呂后死後,才和其他大臣一起剪滅諸呂,實在談不上有功,有什麼面目面有得色呢?文帝自此以後見到周勃辭色嚴謹,周勃也感覺出不對勁,只能易驕為畏了,這是文帝第二次打壓功臣集團。文帝一日突然問起一些政治上的瑣事,例如一年的刑事案件有多少,每年的政府收支等問題,周勃不能回答,陳平也僅以平生智謀和一張利嘴糊弄過去,這種瑣事自有專職人員管理,丞相的職責很重大(說了一大堆務虛的丞相職責,有點類似於一直流行的官話),周勃這才知道自己的才幹和陳平想去甚遠,同時又有人提醒他功高遭忌,馬上就有大禍,嚇得周勃謝病辭官,這是第三次打壓。第二年,陳平去世,又命周勃為相,周勃愛嫉妒別人,別人也因此而恨周勃,剪滅諸呂,劉璋和劉興居實為首功,但是封國太小,就此又有怨言,埋怨周勃只為自己邀功,不管其他人,文帝聽著這些閑話也是很煩,借口列侯在京花費很大,要居住在領地內減少花費並教化當地平民,命令周勃作為表率,率先就國,周勃無奈只得辭官趕赴自己的領地,這是第四次打壓。周勃在領地,遇到當地官兵巡視,心裡不安,自己經常穿著盔甲,也令家丁持兵械護衛,被人告密要造反,這件事傳到文帝耳中自然要把老周勃」請「到京中詳細查問,經過賄賂獄卒,又通過自己兒媳(文帝女兒)入宮疏解,還有一併重臣說情,才得釋放回領地,這是第五次打壓。

經過這五次打壓,連周勃老頭都差點被玩死,誰還敢叫板。文帝通過整治高祖功臣周勃達到了鞏固自己皇權的目的。

公元前179年,命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

公元前169年,廢除殘害肢體的肉刑,將面上刻字改為充作苦工和守城,將割鼻改為笞三百,將斷趾改為笞五百。

(三)經濟文化方面:減省租賦、減輕徭役和開放開發山澤的禁令。以身作則提倡孝悌、節儉,開創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公元前178年和168年,文帝曾兩次把田租由「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公元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這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自此,「三十稅一」成為定製。成年男子的徭役也改為三年一次,這樣的減免大大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公元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漢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深具孝心,其故事被編纂進《二十四孝》,連皇帝都如此盡孝道,何況平民百姓。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和車騎服御都沒有增添過,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統用瓦器,凡貴重金屬等物不許使用。文帝曾經想修個露台,估計需要花費百金,文帝說「百金相當於十家中產家庭的產業了,我的宮室已經夠多了,都享受不過來,還造什麼露台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主要過失

文帝賢名昭著,若論其主要過失,實在是勉強的很,而且和其主要功績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

漢初由於不得已而發展起來的分封制,雖然高祖對其進行了限制「異姓不得封王」,但是其對中央集權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文帝統治時期,賈誼通過上書《治安策》提出同姓諸侯王並不比異姓諸侯王可靠,諸侯王中往往是國力強者先反叛,解決辦法就是把大的諸侯國分成多個小諸侯國,分散它的實力。文帝其實也在按照賈誼的意見去實施,分別把齊國分為六個更小的國,淮南國也一分為三。然而分封制不取消,這種矛盾也不能隨之消失,再加上兩次分封國的叛亂已啟動亂先河,而一次偶然的事件,太子劉啟在下棋中使性殺死吳王劉濞的兒子,只是文帝在世時吳王隱忍不發,允許私鑄銅錢(詳見下文)和開放開發山澤之禁也為諸侯王帶來巨大財富,增強其實力,文帝偃武興文,以發展經濟為主要國策,對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當然這種矛盾的根源在於分封制本身,根本錯誤不在文帝身上。

允許民間私鑄錢幣,雖然政府在錢幣質量上有所控制,而且後世考古發現文帝時期的錢幣質量高於其他時代,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這一弊政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民間私鑄錢幣,由於控制不了數量,時間長了必然導致經濟上的混亂,同時,諸侯國通過私鑄錢幣可以快速大量的積聚財富,增加中央政權的不穩定,而同一時期漢朝沒有經濟強大的鄰國,如果有,鄰國只要通過大量的鑄幣並使之在漢朝國內流通,可以迅速瓦解漢朝經濟而兵不血刃佔領國家。所幸私鑄錢幣並未造成大的混亂。

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並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文帝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於是,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五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然而「賣官鬻爵」的流毒危害遠遠大於其一時帶來的實惠。首先,其危害是鼓勵富人犯罪,反正犯了罪可以通過花錢免罪,這大大擾亂了帝國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法律在金錢面前如同兒戲。其次,沒有身份的富人可以用金錢換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其換取更高的政治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攫取更多的財富,增加政府腐敗程度,在長期看來,會把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加劇平民的貧困程度,從而影響中央集權的統治。第三,減少通過學識而入仕的機會,這不僅打擊了通過讀書和建立軍功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積極性,而且對於維持帝國運轉的官員體系的質量進行注水,低質量的官員體系必然導致中央政權的岌岌可危。


文帝是一個傑出的政治經濟學家,明白經濟發展是實施自己政治抱負的基礎,由於高祖和呂后留給自己的攤子實在不怎麼樣,只好夾起政治抱負的尾巴,努力發展經濟,自己實施不了沒關係,還有自己的後代,關鍵是不能再留給子孫一個爛攤子了。就這樣,文帝即位後,一直在實踐著自己政治經濟學理論,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甚至違反經濟規律採用極端手段也要把經濟發展上去,沒有經濟基礎,一切雄才偉略都沒有實施的條件,只可惜身在壯年即死,未能繼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文帝留給後世的經濟和政治財富一直延續至今,效仿文帝者必留賢名。

對於漢文帝劉恆我可能解讀的不夠,或者有曲解的地方,歡迎各位大佬指出以便本人進一步提高。


推薦閱讀:

中國花鳥畫美之欣賞
中國最知名的這十大綠茶,你認識幾種?【圖】董玥說茶專欄
日中関係(1)尖閣「棚上げ合意」 中國「放っておく」が変質
2008年中國最美的50人[圖] 1
中國最美40個風景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