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初享蔡琴版的福音歌曲《哈利路亞》有感
最近,引起全球人類共同關注的最熱話題之一就是谷歌AlphaGo人機大戰帶來的對人工智慧崛起的擔心。
關於人工智慧,這也是去年曾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問題。未來的延長線上,到底人類是機器的主人,還是機器戰勝了人類?想了很久之後,自己的結論是:機器終究不是人,也許在演算法和智能上機器會有許多優勢,但上帝創造的人類其核心之處並非在於此,人類做為神的形象,有著深邃的情感和對愛的渴望,機器卻並非為此而造。
這點在人類的精典藝術上表現得最淋漓盡致,因為藝術不是僅僅靠理性與智能就能做出來的,它需要人類靈魂的參與、個性的張揚、情感的共鳴和愛的升華,無論是各類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都是如此。
而當我聆聽著著名中文歌手蔡琴今年重新創造和演繹一首1985年的經典英文老歌《Hallelujah》時,一個信念和結論突然如花開一般綻放在心頭:在這諸多的藝術形式中,原來讚美詩為最無可替代,因為它是人類與上帝直接情感的表達和傳揚,兼具人性的創作和神性的光輝。
《Hallelujah》是首老歌,它由加拿大著名歌手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1934-)創造出來。科恩不僅是位歌手,最擅長民謠,同時他是是一位詩人,其音樂頗蘊游吟之風:歌詞詩意雋永,內涵豐富,曲調緩慢憂傷,再加上Leonard磁性而滄桑的嗓音低吟淺唱,讓音樂有種獨特的清淡悠長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但比起這些外在的元素,科恩音樂最打動人心之處在於你聽到一種彷彿來自靈魂深處的低沉吶喊,這很大方面感謝於他的猶太人出身,雖然後來科恩曾有進入到禪修等東方宗教里尋覓的經歷,但出身於猶太民族的他,成長過程中就熏陶於猶太文化與宗教數千年沉澱下來的深邃與厚重,讓人自然而然有一種對於靈魂的看重和對上帝的呼喊。
也許這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寫出《Hallelujah》的基底。Hallelujah一詞來源於古老的希伯來語,意為「讚美上帝」,一個詞語卻融匯著猶太人數千年來與上帝的關係和故事。科恩創作此曲時恰值他完全投入到信仰懷裡的一段時期,他也曾尋求過信仰,也曾自稱過基督徒,正是在他探尋的過程中創造出多首宗教情懷濃郁的歌曲。
而這首《Hallelujah》則被譽為是流行音樂最美的旋律之一。雖然他的演唱乍聽起來平淡,但裡面卻有靈魂般的迴響。歌詞最初展現的是曾經是戰士的大衛後來卻與拔示巴犯姦淫罪、士師參孫因沉湎於女色而落入敵人圈套的典故,兩人犯罪後在上帝面前低吟著「Hallelujah」呼求著上帝的饒恕和恩典,隨後的副歌一遍遍的低吟著「Hallelujah」,科恩藉著緩慢、哀怨、低徊的旋律一遍遍的吟唱著「Hallelujah」,唱出罪惡無望的人向上帝祈求恩典的聲音。雖然是流行歌曲,但在旋律結構上又特別採用了近似循環式的聖詩體,高潮詠唱部分極為舒展開來,給人一種如同沐浴在上帝光華中的同在。
也正因此,這首歌創造至今,已經被超過200多位世界各地的歌手翻唱過,而每個人唱的味道又各有千秋、非常不同。這時,就覺得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餐飲藝術,一道西紅柿炒蛋每個人做出來的味道都不同,而西方卻最看重的是音樂藝術,同一首歌而每個人翻唱出來的味道都如此不同。
眾多版權中,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年僅30歲就去世的天才創造型歌手Jeff Buckley,被收錄在他的1994年的專輯《Grace》(恩典)之中,另外一位女歌手Alexandra Burke,她發行《Hallelujah》單曲當天就賣出105,000張,創造了歐洲單日銷量的最高紀錄。華語界的歌手、也是虔誠基督徒的鄧紫棋曾以英文原詞翻唱過,有「情歌王子」之稱的邰正宵曾以信仰告白讚美詩的方式填入與原詞風格迥異的的中文歌詞重新演繹過。
而如今,以抒情歌聞名歌壇數十載的蔡琴又為這首歌增添了一種獨特新韻味的版本。
2016年2月25日,這首以《哈利路亞》為主打曲的同名專輯在台灣發行。第二天,在受訪台灣媒體時,蔡琴分享了這首歌和她的淵源。她說,自己第一次聽到Leonard Cohen創作的這首世界名曲「Hallelujah」時,就被歌詞的意境及曲風感動了,一直在等是否有藝人會翻唱;雖然此旋律曾被世界各地、超過200名藝人以不同的語言演繹過了,卻還未有中文的翻唱版本,「而這確實也成為我一直以來的心愿。」
「有天晚上,我聽到腦海中有個聲音說,『不要再逃避了,就你寫吧』。當下靈感一來,就直接在黑暗中一氣呵成寫了《哈利路亞》。」蔡琴介紹說,這張專輯除了達成唱中文版的小心愿外,也實現了用抒情旋律唱出「蔡琴式福音專輯」味道的心愿,「對福音專輯的期望是,除了唱給教友們聽之外,還能唱給還未信主的人聽,讓心碎的人得到安慰、讓失意的人可以振作。」
當看到這張專輯在內地的網咯上發布後,我當晚立馬這張專輯裡的7首歌曲都一聽為快,尤其是把蔡琴版的《哈利路亞》連聽了不下7遍,隨後又找到Leonard Cohen、Jeff Buckley、Alexandra Burke的經典版本和鄧紫棋和邰正宵的版本,對比聽完,浮想聯翩。
Leonard Cohen版《哈利路亞》:
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 The Collection
Jeff Buckley版《哈利路亞》:
Hallelujah Jeff Buckley - The Christmas Album 2015
Alexandra Burke版《哈利路亞》:
Hallelujah Alexandra Burke - Overcome
鄧紫棋版《哈利路亞》:
Hallelujah G.E.M. 鄧紫棋 - G.E.M.X.X.X. Live
Jeff Backey最經典版本
Jeff Backey最經典版本的特長之處:靈魂的獨白 渴望上帝恩典
必須先要說明的是:每一版都各有千秋,都給人獨特的感動和共鳴。Leonard Cohen版在於是一個經歷過各種人生閱歷的滄桑智者的傾訴,Alexandra Burke版最動人的在於她的明亮與力量,鄧紫棋版完全是一個上帝里的小女孩唱出她的感謝和告白,邰正宵版是一首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歌曲。
而其中,最波動我心弦深處是Jeff Buckley的演唱,這也被多譽為是最經典的,甚至超越原唱Lennard Cohen和其他翻唱過的大師級人物John Cale。當你打開這一版仔細聽時,就會發現它之所以被譽為是最經典的的確並不過譽。
Jeff Buckley的聲音被譽為是「嗓海中的純凈一滴」,但他最獨特的還不在於其嗓音,而是將內心深處的那些擔憂、刺痛、狂喜等與靈魂相接的情感融於其中,引發你的共鳴。「Jeff Buckley在這首歌中表達出全新的洞見」,有樂評人如此評價,而我認為這裡所謂「洞見」的最大的力量在於Buckley把自己的內心在音樂中全部赤裸,如此直白而又迴腸地展示了破碎的靈魂的無助、痛苦和懊悔,那是一種浪子的靈魂在上帝面前的哭泣和懺悔。
雖然歌中他仍舊唱的是大衛和參孫的故事,但我聽時彷彿看到這就是Jeff Buckley就是歌中呼求上帝恩典的那個浪子,他是主體者、他在藉著大衛和參孫唱出自己同樣作為罪人的悲哀與呼號。而這種情感又會人類所共有的:舊約的大衛和參村、歌者Jeff Buckley、還有我們每個生活在凡世之中的自己。也正是如此,Jeff Buckley的歌直接擊中我內心深處。
而這種唱法、這種直接對自己靈魂可憐的告白之聲,讓我感到可以相匹配的、類似的就是最經典的一首聖詩《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那裡面是約翰·牛頓牧師回顧自己的人生,曾經是一名黑奴船長的他無惡不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棍」,他在歌中也如此稱呼自己、說自己曾經迷失,他充滿了對過去罪惡生活的悔恨。
兩首歌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靈魂的懺悔之情,而這種靈魂自發的這告白,對於在東方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很難理解。西方由於1000多年的基督教文化的孕育,即使到了人文主義盛行的現代,仍舊保留了這樣的色彩,所以即使Jeff Buckle的《Hallelujah》中不由自主地混雜了一種人文主義的東西,仍舊讓人看到一種人靈魂的深深的悲傷和向神的渴慕,這是華人音樂里非常缺少的東西。
我想著就是因為Jeff Buckley的這個特色,讓他在詮釋這首歌的200多個版本成為最經典的。
蔡琴版《哈利路亞》的獨樹一幟蔡琴版《哈利路亞》的獨樹一幟:對友人安慰與鼓勵
而此次蔡琴獨樹一幟,辟出另外一種風格,在保持原來歌詞中大衛和參孫典故的同時更多唱出是一種對朋友靈魂的鼓勵和安慰:「你經過的所有失落我也曾經一樣走過,但你不知能向誰訴說;是否 靈魂深處 微小聲音,有回答 更有呼喚,你活著的每一口呼吸 哈利路亞........」這就正好契合了她對於這張福音專輯的定位:「對福音專輯的期望是,除了唱給教友們聽之外,還能唱給還未信主的人聽,讓心碎的人得到安慰、讓失意的人可以振作。」
而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獨闢蹊徑」。對於前人的風格,既不能一味模仿又不用刻意PK,為何不盪開一條新的路徑呢?
我想,這就是蔡琴版《哈利路亞》的精彩之處。
而且,蔡琴的歌聲本就是以娓娓道來的撫慰見長,而其豐富的信仰和人生閱歷也讓聽歌之人在音樂中品嘗到一種人生過來人給自己的勸勉,頗為暖心,用自己的優勢唱出自己的心聲,豈不是音樂人的一大快事嗎?
我相信,蔡琴的這首福音歌曲也可以為華語讚美詩的創作注入一個很寶貴的財富、一種新的詮釋風格。讓我們可以在欣賞的同時更多的闡發和思考,對華語讚美詩的創作是很好的貢獻。
與此同時,在蔡琴的這張福音專輯中,也有兩首以直接告白的方式唱出的歌是我最喜歡的:
《親愛主,牽我手》、《12月22》。前者是一首百年古典聖歌,是第一人稱的口吻唱出對主的感謝和依偎,由蔡琴平實卻深厚的嗓音翻唱出來,尤感到上帝在我們每個人人生路上的帶領和保守。
後者是蔡琴在數十年唱過很多歌曲撫慰、療愈歌迷之後,很想寫一首完全傳遞自己心境,或者說寫出一首感動自己的歌曲,後來有了靈感而文思泉湧,寫下「這寂寞天地間/流浪著夢/停在誰身邊/誰的夢中」,而當天正是她的生日12月22日,令她感動又驚喜,因為看到這是上帝給她的一份生日禮物。
「人海茫茫 尋尋覓覓 不知千百回
驀然回首 你在盡頭
這寂寞天地間 流浪著夢
就在一瞬間 不再漂流
人海茫茫 尋尋覓覓
只有你和我 兩心相同
這世上有一個我 一個你
編織成一首旋律 溫暖天地」
尤其是最後一句「溫暖天地」唱出時,我發現: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蔡琴最初的填詞之作正好契合了她曾經唱過的最溫暖的四個字「有情天地」。
音樂最精華之處音樂最精華之處:內心的旋律與獨白激起人性和人心的共鳴
一首是翻唱,一首是自發,但都是直接唱出自己靈魂對上帝信仰的告白。這兩首歌在我看來,和Jeff Buckley版的《Hallelujah》是同類唱法,也是最能讓我在聽時激起共鳴的歌:因為歌者都把我放在和他們一樣的位置——靈魂站在上帝面前呼求、傾訴、歌唱。
而在我看來,這是音樂最精華之處。
Jeff Buckley的《Hallelujah》之所以感動我,是因為他在音樂里向著上帝直接而又顫抖的告白的魅力。當我聽他這首歌時,我感覺我的靈魂在和他的靈魂一樣在顫抖。聽他的那首歌,真讓我有種入迷甚至將要「入魔」的感覺。即使知道他的歌的結論只是走到了懺悔和無助,但他那淺吟低唱的感覺真彷彿把自己的靈魂展開在你面前,帶你走到他的靈魂深處,觸摸、看到他的悲傷和痛苦。
但可惜的是,他的歌除了懺悔之外,缺少一種神性直接的光輝,但這卻是讚美詩里最美的色彩。我感受到Jeff Buckley在努力的想用自己的嘴唇親近上帝的恩典,但聽到更多的是他自己對上帝的呼喊,卻沒完全品嘗到上帝給的由天而來的平安。
我不禁再度想到《Amazing Grace》的經典之處,在於他把靈魂的呼喊和神性的光輝結合在了一起。約翰·牛頓道出了自己的敗壞、迷失和無助,但隨後唱出的是因著上帝的「奇異恩典」,他被尋回、他被拯救、他從邪路上迴轉......最終,他品嘗到的是上帝的恩典、平安和盼望。
結語:結語:讚美詩=人性的告白+神性的恩典 在十字架上的相遇
欣賞過不同版本的《哈利路亞》之後,我最希望的是中國人寫出自己的如同《Amazing Grace》一樣的精典聖詩:不僅有自己靈魂最直接和赤裸的告白、一種對自己靈魂很深的剖析和懺悔、一種向神唱出的我們靈魂的破碎與可憐,同時還有那種被恩典浸泡後靈魂綻放出來的美麗和感激。
曾經,人類的音樂主要是為了敬拜和讚美,是非常宗教性的行為。尤其在古典時代,聖詩最精華之處就是在於內心深深的告白,特別是感慨我們人類自己的軟弱和罪性,同時渴慕、迎接和讚歎著上帝的恩典,因此,那個時候的聖詩尤為動人。
而如今,因為人文和世俗主義的泛濫,「內心深深告白」這樣的唱法反而在流行音樂中可以找到更多,尤其是那些真情告白一般的愛情歌曲,因此,聽起來往往反而打動人心,讓人感動其中。
但讚美詩,尤其是中文讚美詩裡面卻很少這樣的成分,往往直接就是突出「神性」的部分,而忽視了在人的角度上去告白的部分,我們人類其實擁有共同的人性,我們一樣都是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我們擁有同樣的脆弱和罪性,當很坦率地唱出這些時,我相信人會有共鳴。
我認為:今天,我們的讚美詩也同樣需要找回這樣的優點——「內心告白」的元素,並且與神性結合,如此才能成為連接人與神的「天梯」,才能打動人心,引人歸主。
如此,才能夠得勝世上那麼多同樣也是高唱著愛、並且非常具有魅力的歌曲。
(供稿作者:王藝霖 也歡迎您寫下您與某首讚美詩的故事投稿給我們(投稿郵箱cccmusic2014@163.com))
推薦閱讀:
※路亞對象3
※走,小汐與你共路亞 2010
※鱖魚的路亞標點,操作手法及用餌
※hw_info的館藏——路亞
※翹嘴路亞的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