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貴因:重視憑藉的問題

第十五卷

慎大覽

貴因

重視憑藉的問題

【原文】三代所寶1莫如因2,因則無敵。禹通三江五湖,決3伊闕,溝回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4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禪位,因人之心也。湯、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5秦者立而至,有車也;適6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遠塗7也,竫8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9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10勝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復往,反報曰:「其亂加矣!」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誹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誹怨,命曰刑勝。其亂至矣,不可以駕11矣。」故選車三百,虎賁12三千,朝要13甲子之期,而紂為禽14,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武王至鮪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膠鬲曰:「西伯將何之15?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膠鬲曰:「朅16至?」武王曰:「將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17。軍師皆諫曰:「卒病,請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至殷,因戰,大克之。此武王之義也。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適令武王不耕而獲。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惡告王,不忍為也。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歷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18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19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故因則功,專則拙。因者無敵,國雖大,民雖眾,何益?

【譯文】三代君王所珍貴的無不是有所憑藉,有所憑藉那麼就會無敵於天下。大禹疏通三江五湖,開通伊闕,挖溝於回陸,使水流注入東海,憑藉的就是水的力量。舜一次遷徙就成為村邑,再次遷徙就成為都城,三次遷徙就成為國家,而堯禪位於他,憑藉的就是民心。商湯王、周武王以千輛兵車控制夏桀王、商紂王,憑藉的就是民眾的願望。去到秦國站立著就可以到,是因為有車輛;去往越國坐著就可以到,是因為有舟船。秦國、越國,是很遠的道路,安靜地站立坐著而可以到,是因為有器械。

周武王派人偵察殷商國,偵察人員返回岐周報告說:「殷商國開始混亂了。」周武王說:「混亂是怎麼來的?」偵察人員回答說:「讒言邪惡戰勝了賢良。」周武王說:「時間還不到。」偵察人員再次前往,返回報告說:「更加混亂了。」周武王說:「亂到什麼程度?」偵察人員回答說:「賢良的人出走了。」周武王說:「還不到時間。」偵察人員又前往,返回報告說:「更加混亂了。」周武王說:「亂到什麼程度?」偵察人員回答說:「百姓都不敢誹議埋怨了。」周武王說:「好。」於是告訴姜太公。姜太公回答說:「讒言邪惡戰勝了賢良,可以命名為殺戮;賢良出走,可以命名為崩潰;老百姓不敢誹議埋怨,可以命名為刑罰太重。他們混亂到頭了,不可以凌駕我們了。」於是挑選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早上約定甲子日期,而商紂王就被俘虜,這是周武王本來就知道商紂王已經不能為敵了。憑藉其所用,還會有什麼敵人呢?

周武王到達鮪水河時,殷商國派膠鬲偵察周國軍隊,周武王會見他。膠鬲說:「西伯打算到哪裡去?不要欺騙我。」周武王說:「不會欺騙先生,我們將要去殷商國。」膠鬲說:「為何去殷商?」周武王說:「我們將在甲子日那天到達殷商郊外,先生以此去報告吧。」膠鬲於是回去。天下雨,日夜不停,周武王帶領軍隊也疾行不停。軍師們都勸諫說:「士兵生病了,請求休息。」周武王說:「我已經讓膠鬲以甲子日期報告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那天不到,就會說明膠鬲不誠信。膠鬲如果不誠信,他的君主必然要殺死他。我們疾行軍,就是要挽救膠鬲的死亡。」周武王果然在甲子日那天到達殷商國郊外,殷商國軍隊已經陳兵布陣了。周國軍隊到達後,即開戰,大勝。這就是周武王的最佳行為方式。人都是為了自己所希望的,自己則是為了剷除人們所厭惡的,先陳兵又有什麼益處?正好讓周武王不用耕種就能收穫。

周武王進入殷商國,聽說有長者賢良,周武王前往拜見,而問及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殷商國的長者回答說:「大王想要知曉,那麼就請明天中午為期回答。」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中午去約會,則不見長者。周武王很奇怪,周公旦說:「我已經知道了。這是個君子,他不能背後說他的君主,更不能說君王的壞話,不忍心這樣做。所以就到期不來,言而無信,這就是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他就是以此告訴大王。」

那審視天空的人,觀察列星而知曉四季,就是一種憑藉;推算曆法的人,看見月亮運行而知曉圓缺,也是一種憑藉;大禹去到裸國,裸露身體進入穿著衣裳出來,也是一種憑藉;墨子去見楚王,穿著錦衣吹笙,也是一種憑藉;孔子引導彌子去見釐夫人,也是一種憑藉;商湯王、周武王遭遇亂世,治理苦難民眾,宣揚他們的最佳行為方式,成就大功,也是一種憑藉。所以有憑藉那麼就有功績,有專權那麼就會笨拙。有憑藉的人無敵於天下,國家雖然大,民眾雖然多,又有何益處?

【說明】本節《貴因》,主要探討的是重視憑藉的問題。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所憑藉。沒有任何憑藉,而想做成功事情,那是很難很難的。關於依靠、憑藉的問題,從《尚書》到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都有不少的論述,尤其是管子、荀子,多次強調要依靠、憑藉時勢而作為,沒有或失去時勢,那麼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時勢,才能依靠、憑藉時勢。

——————————————————

【注釋】1.寶:(bǎo保)《管子·樞言》:「而賢者寶之。」《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莊子·庚桑楚》:「正得秋而萬寶成。」李斯《諫逐客書》:「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呂氏春秋·先已》:「嗇其大寶。」這裡用為珍貴的東西之意。

2.因:(yīn音)《書·堯典》:「厥民因,鳥獸希革。」《詩·鄘風·載馳》:「誰因誰極。」《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管子·君臣下》:「通者質,寵者從,此數之因也。」《荀子·議兵》:「因其民,襲其處。」《韓非子·揚榷》:「辯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這裡用為依靠,憑藉之意。

3.決:(jué掘)開通。《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管子·七法》:「則、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根天地之氣。」《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孟子·告子上》:「決之東方而東流。」《韓非子·初見秦》:「決水而灌之。」《史記·秦始皇紀贊》:「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史記·河渠書》:「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說文》:「決,行流也。」這裡用為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之意。

4.徙:(xǐ喜)《周禮·比長》:「若徙於他。」《老子·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孟子·滕文公上》:「死徙無出鄉。」《荀子·成相》:「百里徙。」《韓非子·說林上》:「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說文》:「徙,迻也。」《廣雅》:「徙,移也。」這裡用為遷移之意。

5.如:(rú儒)《管子·輕重甲》:「今每戰輿死扶傷如孤。」《左傳·隱公四年》:「厚從州吁如陳。」《爾雅》:「如,往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這裡用為去、往之意。

6.適:(shì示)往,到。《書·盤庚》:「民不適攸居。」《詩·小雅·四月》:「爰其適歸。」《周禮·小行人》:「使適四方。」《爾雅》:「適,往也。」《莊子·達生》:「仲尼適楚,出於林中。」《禮記·內則》:「以適父母舅姑之所。」《說文》:「適,之也。」

7.塗:(tú圖)《易·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途。」鄭玄註:「塗,道路……塗。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管子·立政》:「道塗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隱治。」《左傳·哀公六年》:「潛師閉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後還。」《荀子·不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韓非子·顯學》:「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釋名·釋道》:「塗,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徐鍇《說文系傳》卷二十一:「塗,《周禮》書塗路字如此,古無塗字,途,稱俗也。」這裡用為道路之意。

8.竫:(jìng靜)古通「靜」。安靜。《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秦、越,遠塗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9.候:(hòu厚)《詩·曹風·候人》:「彼候人兮,何戈與殳。」《周禮·遺人》:「市有候館。」《管子·侈靡》:「候人不可重也,唯交於上。」《荀子·富國》:「其候徼支繚,其境關之政盡察。」《說文》:「矦,伺望也。」《廣雅·釋詁三》:「矦覗也。」這裡用為守望、偵察之意。

10.慝:(te特)《書·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里。」《詩·鄘風·柏舟》:「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作慝。」《周禮·匡人》:「匡邦國而觀其慝。」《管子·五輔》:「詰詐偽,屏讒慝,而毋聽淫辭,毋作淫巧。」《爾雅》:「崇讒慝也。」《左傳·僖公十五年》:「於是展氏有隱慝焉。」《論語·顏淵》:「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蘇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仍作慝。」這裡用為邪惡之意。

11.駕:(jià架)《左傳·昭公元年》:「猶詐晉而駕焉。」《呂氏春秋·貴國》:「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小爾雅》:「駕,凌也。」這裡用為凌駕、超越之意。

12.虎賁(bēn奔):守衛王宮的武官。《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綴衣、虎賁。」《墨子·備梯》:「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

13.要:(yan腰)古同「約」。《左傳·哀公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荀子·正論》:「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韓非子·有度》:「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這裡用為約言之意。

14.禽:(qín琴)古通「擒」。捕捉。《管子·七臣七主》:「遇周武王,遂為周氏之禽。」《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外仆髡屯禽之以獻。」《後漢書·張衡傳》:「一時收禽。」《資治通鑒》:「將軍禽操。」

15.之:(zhī支)《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文子·微明》:「居知所以,行知所之。」《韓非子·揚榷》:「咫尺已具,皆之其處。」《韓非子·十過》:「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史記·項羽本紀》:「之沛公軍。」《廣雅》:「之,適也。」這裡用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6.朅:(qie怯)古通「曷」,何。

17.輟:(chuo綽)《管子·侈靡》:「輟安而危,何也?」《老子·五十四章》:「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論語·微子》:「耰而不輟。」《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韓非子·說林上》:「戍東邊,荊人輟行。」《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說文》:「輟車小缺複合者。」這裡用為暫時停止之意。

18.道:(dào到)《書·顧命》:「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管子·牧民》:「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管子·制分》:「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荀子·正名》:「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韓非子·揚榷》:「四海既藏,道陰見陽。」《史記·留侯世家》:「乃學辟穀,道引輕身。」這裡用為引導,疏導之意。

19.臨:(lín林)《易·臨·辭》:「臨,元亨,利貞。」《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詩·大雅·皇矣》:「臨沖閑閑,崇墉言言。」《詩·魯頌·閟宮》:「上帝臨女。」《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論語·為政》:「臨之以庄則敬。」《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荀子·性惡》:「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韓非子·十過》:「少欲,則能臨其眾。」這裡用為監視、統治、治理之意。


推薦閱讀:

香港券商表態:滬港通下周啟動也完全沒問題
辦法總比問題多
留守兒童存在問題以及應採取的對策
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中俄今天爆發巨大力量 安倍忽略1個最大問題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