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私人發射「獵鷹火箭」震驚了世界?
06-21
作者:天狐行空作者按:一家私人小公司剛成立15年就輕鬆超越了中美俄等世界三強,做到了「三強」傾國家之力奮鬥了50多年都沒有做到的事,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又為之深思……北京時間7日凌晨4點45分,美國富豪埃隆·馬斯克的私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獵鷹重型」大推力火箭,並成功回收了兩枚助推器,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又為之深思!甚至連《環球時報》都罕見地對此發表了這樣理性的社評:《中國追趕美國科技的路還很長很長》。為什麼呢?其實,此次SpaceX公司的成功發射之所以引起了中國和世界的震驚,並不是因為它的「獵鷹重型火箭」推力有多大(雖然它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因為在50年前的1967年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就達到了118噸,並把「阿波羅」號載人宇宙飛船送上了月球軌道,而這次的「獵鷹重型火箭」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只有63.8噸。可見其所謂的「重型」只不過是與它自己之前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只有8.3噸相比而言的。那麼,SpaceXr的令人震驚和深思之處究竟在哪裡呢?它的令人震驚之處至少包括下面兩點:1、一家2002年6月才成立的私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用短短的15年時間和自有技術資金就輕鬆超越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做到了我們傾一國之力奮鬥了50多年都沒有做到的事!而它領先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就意味著領先於世界,包括中俄兩國!2、這家私人小公司成功發射了目前世界上最大重量的「獵鷹重型火箭」後還成功回收了兩枚火箭助推器,而且這兩枚助推器都是此前回收再利用的!這意味著什麼?這就不僅意味著這家私人小公司SpaceX的火箭發射和回收再利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超越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合作夥伴——由兩家著名老牌大公司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成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而且還意味著SpaceX先進的可回收再利用技術可以大大地節省火箭發射的成本!這一點對於既「燒錢」又高風險的太空發射來說非常重要(別忘了前蘇聯就是被「燒錢」的軍備競賽拖垮的,包括在航天領域的競賽),所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帕特里克·沙納汗才在發射成功後興奮地說「太酷了」,並稱SpaceX的這次發射「鼓舞人心」,「是商業企業顛覆發射市場的最新努力」,「太空領域有如此多的創新,我們(國防部)為什麼要留在場外呢?」言下之意是,SpaceX「顛覆」性的創新努力有望打破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太空發射領域的長期壟斷,至少可以引入新的競爭,進一步降低未來太空發射的價格,從而保持美國在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那麼,這家公司的「顛覆」性究竟體現在哪裡呢?許多人可能好奇,這個創造「顛覆」性奇蹟的埃隆?馬斯克是何許人也?其實,這個「震撼」了全球的埃隆·馬斯克是個只有46歲的小夥子,而且還是個新移民。他1971年6月28日出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本科畢業於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並獲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位。畢業後他與合伙人先後創辦了三家公司,賺了「第一桶金」,於是,2002年6月又投資創辦了這家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並出任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2004年又投資現在大出風頭的特斯拉汽車公司並出任該公司董事長。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他的三次火箭發射也先後發射失敗,數千萬美元的投入都化為爆炸後的大火球,馬斯克瀕臨破產。直到2010年6月,他終於迎來了轉機,特斯拉成功上市並銷售良好。2010年12月,他的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龍飛船」發射到地球軌道並給國際空間站運送了重達455公斤的貨物,成為全球有史以來首次由私人公司發射到太空並順利返回的飛船,震動了世界宇航界,他也因此首次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訂單。2015年12月21日,他的「獵鷹9號」首次創造了成功回收助推器的歷史,又一次震撼了世界!2016年4月8日又將一枚助推器成功降落在了大西洋的一艘無人船上,又一次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然而,正當他雄心勃勃地計劃在2016年年底發射「獵鷹重型火箭」的時候,同年9月1日發射的「獵鷹9號」卻又發生了爆炸!於是,「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時間不得不向後推遲,終於在今年的2月6日發射成功,又一次震撼了整個世界!那麼,除了「震撼」之外,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公司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首先,許多人可能想到了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差距,就象今天《環球時報》的社評標題所言:《中國追趕美國科技的路還很長很長》。說到差距,可能許多人會想到美國在50年前就實現了多次登月,而我們現在還只是處在載人「繞月」的階段;美國在10年前就把探測器送上了火星,而我們在12年前才把探測器送上了月球;美國50年前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就達到了118噸,而我們現在正在實驗中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才達到了14噸,而且迄今「成功和失敗各一次」(《環球時報》社評語)……這些差距既說明了我們在航天領域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也說明了我們「趕超」美國的難度。而只有正視這些差距和難度,我們才能談得上「趕超」。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的「中國在整體上已基本超越美國」遭到了廣大網民和《環球時報》的批評。因為他這種反常識的大話不只是「盲目自大」,簡直就是給國人灌迷糊葯,是典型的誤國言論。因為只有看到差距,我們才能進步。其次,許多人可能是從這家小公司的「驚人壯舉」想到了我們國家在航天事業。舉一國之力來做某件事情。它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高效率,讓我們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和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它也有個公認的弊端:創新力不足。所以我們的科學技術(包括航天技術)長期以來基本上就處在「模仿」和「追趕」階段——就是人家有了什麼,我們再去做、去追,有的做得還不錯,為什麼?因為有錢,因為我們不計成本。但總是「追」不上、「趕超」不過人家,為什麼?因為原創性的東西很少。為什麼很少呢?因為缺乏動力。這就象過去在「生產隊」的時候集體地里的莊稼都不如「自留地」里的莊稼長得好、「包田到戶」後大家的莊稼都長得好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包田到戶」後大家都有了動力和競爭。在航天領域也是一樣,不要說是在我們這種完全沒有競爭的國家,就是在美國,雖然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都是私營的,有創新的動力,但因為它在國內沒有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創新動力就不足,結果輸給了SpaceX這個曾經的「無名小卒」。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地「趕超」美國,我們一方面要正視中美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改變我們的科研體制,打破各種禁忌,引入競爭。比如可以允許民間技術和資本參與航天競爭,一來可以激勵創新,二來還可以節省國家投入,三來還可以提高現有科研投入的效率。在這方面,其實我們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比如在汽車製造領域,過去我們只有「一汽」、「二汽」,效率低,質量差,普及率也很低,但自從我們引入了外資和國內民間資本以後,我國的汽車不但質量上去了,價格也大幅降低,不但汽車進入了千家萬戶,也出現了象吉利和長城這樣的國產汽車品牌。這都是開放和競爭的結果。航天業也是一樣,如果美國也是這樣的話,就很難出現SpaceX這樣的創新公司,當然也就不會創造今天這樣的航天奇蹟,從而震感了整個世界。這,也許是「獵鷹重型火箭」發射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嫁到美國去(6)
※美國徹底懵了!剛剛 中國釜底抽薪!
※外媒稱美國中情局間諜可能曾混入拉登住所
※從Logo設計,揭秘不被看好的川普,如何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
※單身漢在美國為什麼當不了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