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師訓哭英國學生後,英國人想到了啥
到英國參與中國式教學的中國教師和英國學生們
BBC拍紀錄片,邀請5名中國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頂級中學對學生進行一個月「中國式教學」。結果中國老師十分「抓狂」:「留家庭作業時,有人聊天,有人吃東西,甚至有人在化妝」......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有人在體育課上哭起來。
這件事在中英兩國均引發了熱議。英國《每日電訊報》曾經駐中國的記者里查德·斯賓塞在該報撰文說,BBC的系列紀錄片說明了很多問題。雖然有人批評中國的學校僵化呆板,但是事實勝於雄辯,不僅各類國際學校排行榜將中國大城市的學校排在前面,即使是在西藏那樣偏遠貧困地區,學生表現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的學生們。他呼籲,中國人能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英國人同樣也可以做到。
文章翻譯如下:《文化衝突:為什麼中國人從小就被嚴格對待?》
我應該提醒他,或他的助手,再或者英國駐北京大使館。但是我沒有,結果是當戈登·布朗(英國前首相)以財政大臣的身份首次訪華時,他讓我覺得尷尬,作為一個已經在中國生活了7年的人。
那是2005年,他去訪問一所中學的時候。中國學生們問布朗:「你小時候的理想是什麼?如果不從政的話,你想要從事什麼職業?」
布朗笑了笑說:「一個足球運動員」。一陣吸氣聲,來自他的聽眾們,不管是學生、教師,還是陪訪的官員們。「如果不能,那就做一個足球教練。事實上,我經常希望我現在是一個足球教練。」布朗補充道。一片沉默,隨後是尷尬的笑,我馬上就知道了他們在想什麼。在西方,足球運動員很受歡迎,但是他們並不算一個嚴肅的職業,不是嗎?為什麼這樣一個人物,一個財政大臣,寧願去踢球,而不是帶領國人發展經濟?
然後,當布朗反問中國學生他們將來想做什麼的時候,有人說想做生物科學家,有人說想當企業家,還有人說想成為工程師……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我不認為布朗小時候就真的想當足球運動員。我猜,他還穿著開襠褲的時候就想要當總理了。但是,他的公關顧問讓他那樣對中國學生們說,以取得好的溝通效果。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事實,在英國,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認為青少年簡單,他們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跟年輕人溝通。你能期待年輕人什麼?他們只喜歡體育、音樂和明星。可以毫不遲疑的說,我們的學校有紀律問題,以至於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教師離開這個行業,他們受夠了散漫無序的狀況,不能專心教學,得花很大精力去控制混亂的課堂。
中國人不會這麼干,這個引發熱議的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正是要告訴我們這些。在BBC星期二晚上的節目中,來自中國學校的5名教師被放到英國一所中學的課堂上,向我們展示如何培養出聰明、聽話、而又野心勃勃的學生來。
中國教師抱怨學生缺乏紀律的是位於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它在英國不算差,相反還曾經被英國教育標準局評為「傑出」學校之列。但是在節目一開始,中國教師就嚴厲斥責了青少年們一番。「如果我看到你們中任何一個有行為不端,我將馬上處分」,楊君(音譯)警告那些9年紀的學生們,「我會毫無猶豫」。
「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紀律,你們就不會好好學習。這是事實。」
「我講話的時候,你還在說話?」她很快就將矛頭對準了一個有問題的小男孩。「對不起,女士」,小男孩回答道。「你能轉過來嗎!」她反駁道,又將一個小女孩叫到了教師的前面面談,讓一個男孩去面壁。
孩子們很困惑,並且繼續聊天和聒噪。其中一個說,想用「公開羞辱」的方法來控制他們是沒用的,因為沒人關心,而且大家都很吵鬧。
這並不是第一次有電視節目來展示我們與東方的衝突,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是,也許,這是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暴露我們的學校與中國學校之間的差異。那些在中國訓練有素的學生們,在某些可衡量的科目上,確實比我們要領先了兩三年,比如說數學和科學。英國學生們的表現,讓來訪的教師們很震驚,他們不能理解,這種懶散狀況和對紀律的無視。他們問為什麼學生們會在上課的時候聊天、吃東西,甚至化妝。「大約有一半的學生在努力聽我講」,來自南京的班主任李愛雲(音譯)說,「另一半?誰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魏昭(音譯),另一個老師,甚至提到了英國保守黨元老諾曼·泰伯特(Norman Tebbit),他以批評英國福利制度聞名,曾經要求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去清除路邊雜草以換取國家福利。她批評,正是英國的福利制度導致了孩子們變得懶散。「即使他們不工作,他們也能拿到錢」,她說,「但是在中國,他們無法獲得這些東西,中國的孩子們都知道,我需要努力學習,我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賺錢養家」。
自從十多年前來到中國後,我就一直讚賞中國式的教學體系,儘管很多人批評它僵化呆板,教出來的都是學習機器。事實勝於雄辯,不僅各類國際學校排行榜將上海的學校排在前面,而且中國的識字率已經從30年前的逾60%跳到了如今的國際頂尖行列,也超過了其他同樣重視教育的新興經濟體,比如印度。
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一個參加了交換計劃的澳大利亞老師告訴我,在他所在的西藏貧困偏遠地區的小學裡,那些學生們的表現也都超過諸如澳大利亞的學生。我記得有一次,我去參觀了一個被認定為最貧困地區之一的鄉鎮,我發現那裡的中學生們在燭光下學習,那兒沒有暖氣,他們只能瑟縮在夾克里。我被觸動了,幾年後,他們其中的一個孩子,進了巴黎索邦大學攻讀碩士。
而在美國的一所大學參觀時,一個學者向我打趣道:「研究生教育就是一個猶太老男人向年輕中國女性傳授知識的過程」。
中國的教育當然不是完美的。這個節目呈現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很明顯,這些老師們清楚地知道,就像每個中國中產家庭的父母們了解的那樣,中國的教育是一個完全以教師為主導的系統,它限制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即便是在首都北京,也認為將來的關鍵是「知識經濟」,而不顧孩子的幸福。很多時候,中國的兒童在童年時候就被耗盡了。
對我自己的孩子,我說到做到,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國際學校也提供英國課程。幾年前,他們參加了香港基金會的一個重要項目,那裡提供半住宿,堅持普通話教學,但總的來說,治學觀念更西式。
不過,我依然希望能接觸更多英國的好學校。以後,我孩子們都有碩士學歷——像每一個高學歷父母期待的那樣,我孩子都上得起昂貴的私立學校,這很重要。同樣的,我並不希望,當BBC的系列節目進行到尾章時,我們的教育模式突然徹底轉為中國那樣的。
但我期望,我們的教師們會從中吸取到教訓。事實上,中國的教師們正在學習改進,將西方教育體系中一些非正規的方法補充到自己的教育體系中。
這並不是呼籲英國學生們也來死記硬背,或者是想要教出中國模式下那樣的孩子,中國孩子們不得不和高度有限的資源相競爭,而我們不需要。但是,中國人能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我們同樣也可以做到,在尊重他們求知慾望的基礎上,希望他們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我們可以從教給他們說外國的語言開始,甚至是普通話。
推薦閱讀:
※北影唯一滿分學生 出道17年專演反派 爆紅後仍對糟糠不離不棄20年
※一個非典型985法學生的365天
※6月1日起童鞋們可以使用學生票乘車啦!
※學生人際交往輔導
※必須叫停「學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