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使大宋延續了150年:遊離在中興與逃跑偏安之間的悲情皇帝
他使大宋國祚延續了150年:遊離在中興全功與逃跑偏安之間的悲情皇帝
宋高宗趙構像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憑欄處,瀟瀟雨歇,《滿江紅》就算千古絕唱,南宋畢竟還是滅了——岳飛三十九歲死的時候,當然想不到,宋朝不是終結在金的手中。
為什麼強調他是三十九歲?因為他英年早逝,非正常死亡,他的死,是南宋皇帝趙構默許之下,秦檜一手造成的。
這麼說,趙構是個昏君了。
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年6月21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之君),從他登基到退位,前後共三十五年,是北宋「二帝北狩」之中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個兒子,其母為顯仁皇后韋氏,也稱韋賢妃。
趙構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賜名趙構,封蜀國公,後為康王,再被北宋末帝宋欽宗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靖康之變後,二帝(徽宗、欽宗)為金兵所擄,這裡,宋朝的統治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空白期,但這個時候,卻是金人肆虐之時。
《賜岳飛手敕》,寫於紹興七年(1137年)秋天。高宗同其父宋徽宗一樣,頗有藝術天分,是傑出的書法家。
金人以殺大臣、出兵血洗汴京城為由,希望能夠從內到處,徹底擊垮宋朝,脅迫北宋末大臣張邦昌登基,也或許張邦昌自己也有些小心思,也就應承下來——他當然還很聰明,他給自己留了條後路,不僅把元祐皇后孟氏請入宮中,還去除帝號,名利雙收。再後來皇室宗親、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說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就回來了,也就順理成章了登上帝位,是為宋高宗。高宗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但高宗也不是好欺負的,張邦昌之舉,已經有了「竊國」之嫌,當然會在他的心裡留下釘子,然後就有人告發張邦昌在皇宮玷污宮人。高宗先把張邦昌貶謫,而後將期賜死,貶謫和賜死這兩個處理結果,相隔時間不過兩月——高宗殺伐可算是果斷。
他殺伐果斷這一點,後來岳飛也是領教到了的,這裡暫且避過不談。這裡有一點要說明,歷史上對張邦昌的評價,不是奸臣、小人,就是叛臣,乏善可陳,好像他就是從頭黑到腳後跟,但其實他所做之事,還有有益於宋朝統治的,他還向金人要求少賠款,還算是減少了些百姓、臣民的痛苦。
言歸正傳,我們來講講趙構這個人登上帝位後都做了些什麼。趙構登基後,對金國的威猛心有餘悸,於是拒絕朝中主戰派抗金主張,隨後開始了南逃,後定都於紹興府(今浙江紹興)。
南宋政權初建,趙構有感於山河破碎,國破家亡,在之危難之時,啟用李綱為宰相。李綱為主戰派名相,但趙構畏懼金人,形勢緩和了些之後,就貶走了李綱,同時重用汪伯彥、黃潛善等人。這些真小人主張放棄中原,趙構竟然也採納,於是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苗劉兵變爆發,趙構猝不及防,被逼退位,讓位於趙旉(時年三歲),年號明受(明授),爾後名相張浚平叛,趙構又被推上帝位。
趙構又得以掌握大權,但他不思進取,竟然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還跟金人哭窮,當然,他這個「窮」是多方面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講,那就是「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企求「見哀而赦己」,做夢都希望金人不再向南進軍。他做了這些事,大概覺得自己做得差不多了,竟然沒有對抗金一事做出有用的部署。事實再一次證明,弱國無外交,什麼事情,企求都是沒有用的。九月的時候,金兵揮軍向南,宋高宗望著渡江而來的金軍,落荒南逃。
等到金軍撤離時,已是建炎四年的夏天了。趙構鬆了一口氣,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這個時候,南宋朝廷的統治也出現了一些危機,義軍已是四處狼煙。宋高宗調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以期鞏固統治。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畢竟是皇帝,鎮壓反叛還是遊刃有餘。而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啟用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但他沒有信心打贏,只想著這可以在以後獲取和談的籌碼,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重用了秦檜,消極抵抗,積極偏安。
抗金事業出現轉機,宋軍取得巨大戰果,金兵節節敗退。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宋高宗擔心將領複製「陳橋兵變」,,又擔心勝利後迎回欽宗(此時徽宗已逝)威脅到他的地位,竟然下令退軍。「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後來,為了求和,竟造「風波亭」千古奇冤,岳飛枉死。他想要乞和,也就再沒有了阻力。
南宋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四位將領是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於趙眘(shèn)。趙眘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子趙德芳的後裔,高宗的養子,宋朝的皇位在180多年以後回到了宋太祖一脈。《異跡略》記載,宋高宗受宋太祖託夢,稱「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七世孫趙眘作為養子,並立為太子。
這就是趙構當皇帝之後的事情。
但其實趙構也算得上是個良將,現在來講講他登基之前幹了什麼,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相傳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少有的博聞強記。趙構臂力不錯,史書記載,他能開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相比起來,岳飛也就開得了兩石。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金兵包圍開封府,這個時候的趙構還是個親王。他銳身赴難,到金營中當人質。《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康王入,毅然請行,曰:『敵必欲親王出質,臣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同年冬天,金軍再次南侵,他奉欽宗之命,作為使臣,向金人求和;但這次卻沒有成行,也避免了被一道俘虜。
黃袍加身後,高宗知道金軍勢大,難以抵抗,遂南渡;而就在這個時候,身邊僅一千餘親兵。趙構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南宋依託趙構建立起來的根基,雖然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滅國的命運,卻存在了一百五十餘年。
以千餘人建立起來一個帝國,雖然還是依託了北宋的根基,但趙構的手段也是極為的高明,他或許是個昏君,卻也真的有開國之君的能力。惜乎後來的決策跑偏,若是他堅意剷除金人的影響,南宋就又是另一番境地了。
趙構的功過,其實很難用這短短的一篇文字來評說。但我們也要尊重歷史,決不能僅以一言「昏庸」便將之抹殺。說趙構是「投降派」甚或是賣國賊,更是一種用現代「**史觀」解讀歷史的片面言論。古人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都是他趙官家的囊中之財物,捨棄一些財物換取皇朝的苟且偏安,於他來講還是很划算的。他投降了或者把國賣了,他和趙家還能做皇帝嗎?
賈志揚在《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中評說:「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當時如果他沒有逃跑,而是靖康之難時在北方戰死,或和徽欽二帝同被金人擄走,那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更糟糕的局面,大宋320年的國祚就可能不復於中國歷史了。後世的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在闖賊李自成破城之際自縊於煤山,倒是表現出了「天子死社稷「之氣節;但是至此之後,漢人的大好河山拱手於滿清韃子之手,數千萬百姓生靈塗炭於社稷鼎革之時。
淳熙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187年11月9日),高宗去世,享壽81歲。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推薦閱讀:
※劉備13次逃跑次次成功秘籍
※愛情中面對責任逃跑最快的五種男生
※醉酒男子持菜刀搶金店出門被圍 逃跑無望自砍一刀
※這才是面對持刀歹徒的真相:沒有一個警察轉身逃跑。
※十三、逃跑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