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勤:正確愛孩子的6種方法,家長越早知道越好
【盧勤專欄】
「知心姐姐」盧勤:讓每個孩子都精彩
原創作者|姜鋒
首發《蘇州日報》
人物簡介:
盧勤,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高級編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原總編輯,著名的「知心姐姐」,曾獲「韜奮新聞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中國保護未成年人傑出公民」「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其所著的《寫給年輕媽媽》《做人與做事》獲「五個一」工程獎,《寫給世紀父母》獲「國家圖書獎」,《告訴孩子你真棒》《告訴世界我能行》《告訴自己太好了》《長大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財富》等發行超過一千萬冊。
她是一代人的「知心姐姐」,她用綴滿細節的愛感染孩子,她相信孩子的天賦可以培養,她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節目著名主持人盧勤。
日前,盧勤新作《讓每個孩子都精彩》出版。這是她花了5年的時間,篩選、歸納出自己多年來接觸的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問題,並從8種愛的力量出發,幫助家長從各個方面了解孩子成長的關鍵。她認為,教育就是喚醒孩子內心潛能的能量,需要肯定的力量、愛的力量、信任的力量、目標的力量、夢想的力量、榜樣的力量、規則的力量和文明的力量。而要孩子過得更精彩,家長要善用這8種力量。
精彩和成功有本質的不同
蘇周刊:您的新書書名是《讓每個孩子都精彩》,有什麼含義嗎?
盧勤:現在教育有一個趨向,就是比較重視尖子生,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但是我們國家需要的不是一兩個尖子生,而是需要所有公民素質的提高。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希望能讓每個孩子都精彩,把所有孩子的長處都發揮出來,把潛能都發揮出來,這樣孩子的素質就全面提高了。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也跟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探討過兩個話題,一是要不要把財富留給孩子,二是怎麼讓每個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過得更精彩。
我曾經在書里講了一個很小的故事:一把鎖很結實,斧頭過來敲了半天,鎖巋然不動,而鑰匙輕輕一擰就開了。斧頭很不解,說我這麼有力量都打不開,你怎麼就能打開?鑰匙說,因為我懂它的心。所以對於孩子的潛能,孩子心靈的呼喚,不是用鐵鎚那樣的力量,得用心的力量去啟迪他的心靈。
什麼是教育?就是喚醒孩子內心潛能的能量。什麼方法才能喚醒呢?我在這本書里講了8種力量,就是肯定的力量、愛的力量、信任的力量、目標的力量、夢想的力量、榜樣的力量、規則的力量和文明的力量。
蘇周刊:這本新作您花了5年時間,反覆寫了好幾稿,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有什麼新穎之處嗎?
盧勤:這本書和以前的書不同之處在於,它更接近今天孩子現實的生活,而且其中提到的8種力量,也是我這些年不停地和家長、孩子交流過程中打磨出來的。書里提到的案例是比較新鮮的,故事也是孩子們愛聽的,是我平時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們認為對他們有意義的東西。之所以這本書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是因為我從這麼多年接觸的孩子和家長里,挑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問題,進行篩選、取捨,然後走訪、歸納,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蘇周刊:傳統的家庭教育裡面,家長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精彩和成功在家庭教育上有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盧勤:我認為是有本質的不同的。精彩和成功,要看人們是看重什麼?是看重結果,還是看重過程?如果我們追求的成功就是高分數、第一名,那就是追求結果了,但是這種結果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獲得最滿意的結果,所以他就常常是失敗者。上次我到某個教育台節目上做嘉賓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17歲女孩的父母來到現場,他們的孩子一直是班裡第一名,但是有一次期末考試的時候,她差了一點沒得第一,她就沒回家,在她家附近的一個樓上跳下去了,摔成了重傷。當附近的人把她救起來的時候,問她為什麼要自殺,她說我爸說了,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當時她爸爸哭得死去活來,說是我害了我的女兒。我說你是害了她,什麼叫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應該說沒有第二哪有第一。你在乎孩子非要得第一,孩子就把它看得比命還重要。
精彩是自己努力後所獲得的一種感受,就是說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孩子在每個方面都有最好的地方,或者是他的長處,或者是他努力的結果,他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精彩的展示,所以精彩並不是比較,你和我比,你精彩還是我精彩?不是,精彩是能力的一種展示。有一個電視節目中,一個5歲的孩子,他本來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差了一點點沒有過關。那個主持人不好意思把結果告訴孩子,就把媽媽請上來。媽媽就問他兩個問題,你開心了嗎?你儘力了嗎?孩子說我很開心,我很儘力。媽媽說夠了,追求的就是精彩,只要你儘力了,你就達到了,你得不得第一、你能不能過關,都不重要。
二胎家庭里要以老大為主
蘇周刊:現在二胎時代來臨,生了二胎,父母要花很多精力、時間照顧小的,老大如果因此變得調皮或內向,該如何解決?對二胎家庭的孩子教育方面,老大與老二分別有哪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呢?
盧勤:我的觀點是,生了第二個孩子,主要精力要放在大孩子上,要讓大孩子成為小孩子的榜樣,這樣小孩子根本不用操心,他自己就會成長。我們有些爸爸媽媽生完二胎之後,就全忙乎二孩了,大孩子常常會認為,是二孩剝奪了他的愛,爸爸媽媽不管他了,也不跟他說話了,他心裡就會對二孩不滿意。所以很多大孩子不喜歡二孩出生,就是怕奪走父母對自己的愛。
其實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想讓兩個孩子都能夠快樂,能夠和諧,你應該以大的為主,把照顧弟弟妹妹的工作交給老大。他照顧得好,你就給他鼓勵;他照顧得不好,你就給他指導。而且要跟別人說,你看我家大寶多好,幫我多大忙呀!這樣因為老二的出生,老大獲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就會接納老二。如果獲得的是挫敗感,那他就一定會反對老二。所以說老大出現的問題,絕對不能賴老大,要賴父母。我周圍有很多人,家裡的老大特別會關心自己的弟弟妹妹,幫他洗澡,帶他出去玩,這些孩子就比獨生子女本事大多了,我覺得要利用這個機會把老大鍛煉起來。
而老二呢,其實不用教,孩子都是在看的過程中長大的,他看老大幹什麼,他就會幹什麼,你不讓他學他都會學。小孩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老大的榜樣做好了,老二自然就帶好了。
爸爸其實在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很嚴重的。很多爸爸忙於工作,面對孩子面對老婆,他就覺得很焦慮,所以他就躲開了,於是在孩子成長中缺少男性的影響,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爸爸的主要任務是和孩子一塊玩。能跟孩子玩到一塊的爸爸是最受歡迎的,在玩的過程中,爸爸有智慧有力量,孩子就特別佩服,將來他長大以後,也能拿你當知心的朋友,所以爸爸一定不要以工作忙為借口,不回家或者是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實際上孩子是你心靈的一種安慰,如果你整天忙工作,當你冷靜下來會覺得你非常孤獨。如果你能跟孩子在一起多聊聊,跟孩子一塊玩,哪怕你做一點小事情,他都會很滿意。
蘇周刊: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尤其重要,但是當今社會很多父母不擅長表達愛,很多時候父母將「這還不是為了你」掛在嘴邊,但孩子並不一定需要父母「為了他們好」,父母這種「愛」越多,孩子感到越痛苦甚至逆反,父母的愛如何不越界?孩子如何理解父母一片苦心呢?
盧勤:其實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就是愛孩子。大家都說愛,但是不知道該怎麼愛,愛有很多誤區。有智慧的父母知道怎麼用孩子,而不太明智的父母卻經常去伺候孩子;有智慧的父母知道去肯定孩子,而不太明智的父母會經常否定孩子;有智慧的父母會鼓勵孩子,而不太明智的父母會經常指責孩子;有智慧的父母會信任孩子,不太明智的父母經常懷疑孩子;有智慧的父母會管教孩子,而不太明智的父母放縱孩子。
愛是需要學習的,我在書里講了一些愛的方法,比如說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用愛的分享滋養孩子,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用愛的懲罰約束孩子,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就要讓孩子去體驗父母的心是怎麼回事,切身地去幫助父母去做一些事情,能夠對自己承擔的事情負責任。有過體驗之後,他就會理解了,你光說沒有用。愛不是一個名詞,是動詞。
蘇周刊:有一種說法是,孩子是來給大人的童年補課的。這說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具備同理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盧勤:有一首詩叫《變老的時候》,其中有一句話是:「變老的時候,是起身回到兒童,看起來未必鶴髮童顏,而內心裡卻趨向坦率而純真。」兒童本身是純真和善良的,是坦然和坦率的,爸爸媽媽不要去裝,我覺得要像兒童一樣,去對事情產生興趣,對孩子的問題產生興趣,對孩子的作業和他所做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他們喜歡什麼樣的大人呢?喜歡了解他們、喜歡他們的人。孩子知道誰喜歡他,並不是嘴上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這都沒有用。真正要說的是一些孩子做到的事情,而你看到了,並且發自內心地給他一個肯定,這樣孩子得到心理滿足,內心會逐漸強大起來。
我很欣賞原外交部長李肇星那句話。李肇星先生個子不是很高,但是很有才華。有一次記者採訪他,跟他調侃說,李部長,您的才華我們很佩服,您的長相我們不敢恭維。李部長幽默地說,我媽不這麼認為。他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媽不這麼認為就夠了,別人怎麼看待我、說我,我都不在乎。所以說,爸爸媽媽的看法對孩子至關重要。孩子最大的靠山,不是別人,是父母。
有成就感就不會沉迷網路
蘇周刊:網路上經常爆料「熊孩子」在公眾場合喧鬧、不守規矩,而父母卻不管教和制止,反倒時有父母在公眾場合和群眾因為「熊孩子」起爭執。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盧勤:要糾正一個詞:「熊孩子」。現在網路特別愛用「熊孩子」,我希望大家別用這個詞,這是一個負面的詞。一個不守秩序的孩子,就被冠名為「熊孩子」,這個孩子被說來說去,就真的變成「熊孩子」了。孩子是被刻畫出來的,你說他像什麼樣,說多了就變成什麼樣了。
規則和力量,其實是我書里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章節。現在有些爸爸媽媽很不在乎規則,覺得我的孩子愛怎麼著就怎麼著。你開會的時候,他就來回地跑,跑來跑去,大聲說話,我是非常不容忍的。每次我開會只要有孩子跑,我就會停下來說,請你回到座位上去,如果你覺得很無聊,你可以到外面去玩,不能在這跑,然後我就不說話了。全場安靜得不得了,那孩子立刻就回去了。我經常跟一些爸爸媽媽說,你允許他在這跑,他會認為我愛幹嘛就幹嘛,你管不著我!這就把孩子害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始終都不能缺位,否則就會為孩子未來留下隨時引爆的炸彈。什麼事都有規則,家有家規,校有校規,國有國法,要跟孩子說清楚,這個事不可以,做錯了要自己承擔責任。這種管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是打罵,是講清道理。對於那些不能遵守的孩子,要給他機會改正,不要把他一味地說成「熊孩子」。
蘇周刊:當前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孩子沉迷網路時間太長,家長不知道如何和網路爭奪孩子。
盧勤:是的,現在的孩子已經被網路俘虜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沉浸在網路之中。關於這個問題,我今年去澳大利亞的時候,和一個大學的校長面對面地進行了交流,探討如何看待網路,如何看待孩子對網路的沉迷,以及家長和老師乃至社會該如何去做。
這個校長表示,我們的孩子是網路時代的孩子,他們通過網路來獲取各種知識,網路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單純地去阻止他們上網,那會讓他們跟不上這個時代,這可能是我們面對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去做?首先要提高孩子的媒介素養。就是說在網路中你是主人,還是網路是主人。我們要成為能夠把握網路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時間,能夠利用網路,而不是讓網路來俘虜你。我們不能粗暴地阻止孩子上網,而是應該對孩子進行媒介素養的教育,讓他們認識網路,然後去使用網路,避免在網路上接觸暴力的、黃色的內容。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對時間的控制,這個家長都要下點工夫,一天上網多長時間,要定好規則。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網,對網路上的東西進行討論或者是參與,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是外行而是內行,這樣他就會從網路的角度跟你成為朋友。我覺得家長不用害怕,什麼新生事物出現,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就像當年電視出現的時候,人們也非常恐慌,覺得電視會奪走孩子,但是後來也不是這樣。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接觸實踐,在體驗中感受自己的成就感。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沒有成就感,老是失敗,所以在網路上去尋找自己的成就感。但真正的成就感是來自自己在平時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中的,所以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做,做成了他就對這件事感興趣了。
蘇周刊:現在的孩子壓力比10年前大多了,學的東西也更多了,許多父母在孩子未滿入學年齡前就給他安排各類培訓輔導,這一切都來自父母對孩子殷切的期望。您認為,這種期望如何去打破?應該如何讓父母的壓力轉化成孩子內在的動力?
盧勤:現在很多爸爸媽媽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就進了保險箱,其實不對。孩子最好的老師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沒有在學前更多地陪伴孩子,給孩子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上再好的學校也沒用。孩子上學父母也要上學,孩子學習父母更要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所以爸爸媽媽別老想著找學校,把自己培養好是很重要的。
很多家長覺得不上培訓班,孩子就跟不上了,但這樣的話孩子玩的時間沒了,休息的時間也沒了,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很多壓力。爸爸媽媽要想清楚,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那填鴨式的教育能適應嗎?我想未來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去學一些東西,而並沒有興趣,未來的他很難找到工作。未來的世界更需要創造性,這就需要孩子有好奇心有興趣,他才能夠去探索。即將面臨的世界是一個多變的多需求的世界,所以孩子不能為了上學而上學,而是為了提高全面的素質、培養聰慧的大腦、有創造性的意識和對事情的興趣。
爸爸媽媽要順著孩子成長的規律,發現孩子哪兒最好,對什麼東西最感興趣,對什麼東西有他獨特的看法,做什麼東西最專註,怎麼去調動能使他最高興。我覺得好好去觀察一下孩子,培養一下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陪孩子做作業不如一起學
蘇周刊:最近,網上熱議家長要陪做家庭作業,很多家長大吐苦水說忙、說跟不上等,您也說父母要跟著孩子成長努力學習……那現代父母應該如何在教育孩子和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呢?
盧勤:關於陪孩子寫作業的事情,確實現在非常普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一個好方法。你還有你的事呢,你陪他寫作業?你不陪他就不好好寫了?孩子愛不愛學,完全是看著父母的樣子的。我們現在很多家庭沒有學習氛圍,不是在聊天就是在看電視玩手機,孩子覺得你們都這麼清閑,憑什麼讓我學呀?家裡有一種好的學習氣氛特別重要。其實很多有智慧的爸爸媽媽是這樣做的:一個大桌子,孩子在這邊寫,爸爸媽媽在那邊寫或看書,不玩手機,特別專註,孩子看你這樣,也就跟你學了。父母跟孩子一起學,就是讓孩子看到你在學習,不是監督他在學習。家長都很忙,但是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中必須要學習。如果你沒有一種學習的態度,沒有給自己學習的時間,你將來也會落後。
家長也可以做一下分工,比如說一個人做家務,一個人在學習。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有的做家務,有的在學習,他就都會感興趣。這種無聲的影響比口頭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有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們說孩子愛玩手機,但他們說爸爸媽媽才被手機「綁架」了,整天在那玩手機,我讓他們看我寫的作業,或者是我畫的畫,他們頭都沒抬,就說看見了,不錯不錯。後來有的孩子跟我說,手機才是他們的孩子,我才不是呢!
蘇周刊:您怎麼看待之前的「虎媽」狼爸」教育經?
盧勤:我很不贊成「虎媽」「狼爸」這種教育,我覺得這就是對孩子的強加。因為你越強大,孩子的內心越弱。「娘勤女兒懶」,你虎視眈眈地看他,那孩子內心就縮得很小很小,你一巴掌把孩子打進北大,可能北大真進去了,但是內心是非常脆弱的。一些自殺的孩子,一些經不起挫折的孩子,都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讓他有能力去對付他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那你就要給他機會,讓他去試錯,他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他通過試就成了。「虎媽」「狼爸」不允許孩子犯錯誤,那麼孩子就不敢去試了。
蘇周刊:現在,留學生越來越低齡化。您覺得,孩子出國留學的最佳年齡是多大?男孩女孩有區別嗎?
盧勤:留學生出國,低齡化是非常令人擔心的。現在很多低齡化的兒童,在海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有父母跟著還稍好一點,沒有父母跟著的一些孩子,會感到孤獨,同時在那種陌生的環境中,他們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我親眼看到一個醫生媽媽在上班的時候,女兒打來電話,媽媽說我正在上班,她說你把手機開著,我聽你怎麼上班,她說我實在太害怕太孤獨了。
能不能出國,什麼時候出國,要因人而異,看孩子是什麼情況。我認為大多數人的觀點是不贊成太小的孩子出國留學。我們要培養孩子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如果他對中國文化不了解,不知道中國歷史,出國之後,人家可能讓他介紹自己的國家,他根本不知道,別人就會瞧不起他。而外面的世界怎麼樣,他也不知道,所以就兩頭一缺,可能自信心就塌落了。我覺得出國留學還是大一點比較好,比如說上高中之後,或者是上大學,最好是讀研究生。
「知心姐姐」盧勤:正確愛孩子的6種方法,家長越早知道越好,否則可能會害了孩子!
什麼是愛,什麼是害?這是每一位愛孩子的父母,都應該認真想一想的問題,只有真心愛孩子,孩子才會喜歡你!而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知心姐姐」已經給出了答案和秘籍。2014年「知心姐姐」團隊歷時3個月,走訪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8347名中小學生參與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孩子心中最期待的教育是有情感的教育,孩子們渴望有情感的父母和有情感的老師。
如何才能成為孩子們喜歡的父母師長?父母給孩子的愛,怎樣做才是正確不犯錯呢?今天中教君和您一起聽聽著名「知心姐姐」盧勤給父母的獨家「施愛秘籍」,都是滿滿「乾貨」呦~
看著孩子時,眼睛裡要有愛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該捫心自問,對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一個男孩在外面玩弄髒了新衣服,媽媽用憤怒的目光看著孩子大吼:「瞧瞧你把衣服弄成什麼樣兒!」掄起掃帚就要打。男孩不屑地說:「等我把新衣服脫下來,您再打吧。我知道,媽媽喜歡的是衣服不是我!」孩子的話多麼尖銳!
有一次,我乘火車去九江。我睡在中鋪,鄰床下鋪有個大眼睛的女孩在專心看書。我對她產生了興趣,用欣賞的目光久久地看著她。女孩敏感地發覺了我的目光,看得更加認真了。我從中鋪下來,坐在她身邊跟她聊天。說話時,我一直用疼愛的目光注視著她,小女孩竟然把心裡話全掏給了我這個不相識的阿姨。從女孩的話中得知,她是個一年級小學生,本來是個小班長,因為收作業太慢,被老師「罷官」了。因此,她覺得很委屈。
愛的目光,竟然使這個7歲女孩一下子把我看成了她可信賴的朋友!難怪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原來,這窗戶里能發出許許多多的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信息是:我相信你!
不管你多忙多累,
面對孩子時記得面帶微笑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表情非常重要。
孩子們都喜歡愛笑的人。笑,是愛的語言。你沖他微笑,這表達了你內心的感情:「我愛你!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從小在微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
我兒子就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他豁達的性格與我媽媽的微笑有關。記得我兒子剛出生不久,我媽把他抱起來,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嘴裡還不停地跟小外孫說這說那。兒子乖極了,樂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每每見到這種場面,我都非常感動,真想把這一老一少用微笑組成的畫面永久地珍藏起來。媽媽總是對我說,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對他好不好,他心裡會明白。
的確,兒子長大了,跟姥姥的感情特別好。姥姥病重卧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我兒子去,她立刻會露出笑臉:「悅悅來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的微笑,傳達給孩子的是熾熱的愛。
孩子需要愛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煩,也不要忘記把愛的微笑送給孩子。
在「知心姐姐」的調查中表明,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是愛微笑,有幽默感的老師。
有的年輕媽媽問我:「盧老師,我兒子今年要上幼兒園了,您看什麼幼兒園好呀?」
我對她說:「上老師會笑的幼兒園吧,親其師,善其道,孩子喜歡老師,才愛上幼兒園呀!」
發現孩子進步及時鼓勵,
適當降低滿意度
鼓勵孩子是有學問的。同樣是誇孩子,但效果就大不相同。
一項調查表明:孩子聽到「你很聰明」時會想,你認為我很聰明,很有天分——這是你喜歡我、看重我的原因。我最好別做那些不能證明這個結論的事情。因此,他開始進入僵固型思維,他很可能會在未來謀取更安全的機會,從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因此,我們要儘早讓孩子們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夠做得更好!
培養成長性思維的孩子,父母就要發現孩子每一點進步,及時鼓勵,滿意度低一點,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不為失去的而懊惱。
有個小男孩曾經委屈地對我說:「我從來沒當過幹部,做夢都想當,好不容易撈個隊長當,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回家跟我媽說:『媽!我當上小隊長了。』我媽不但沒誇我,反而把嘴一撇,說:『小隊長有什麼好吹的?這是中隊裡面最小的官兒了!我小時候當的是大隊長!』可我媽不知道,我哪趕得上她呀。我能當上小隊長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師說了很多好話,做了很多保證,老師才讓我當這個小隊長,還是個副的,老師說,隨時準備撤下去!本來我想給我媽一個驚喜,沒想到,我媽還是瞧不上我!」
我對一個「三道杠」說:「你當上大隊委了,你媽這回滿意了吧?」誰知「三道杠」委屈地說:「我媽最關心的是,大隊主席誰當?」
你們看,這些媽媽真是太難為孩子了。爸爸媽媽的標杆永遠超越孩子的水平,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呀!他們的孩子永遠不會有成就感。如果按照這種觀點設想,學校里成功的學生只有兩名:一個是大隊主席,一個是學習尖子。
生活中,學會賞識別人,用愛的語言鼓勵人,你也會得到很多意外的喜悅,你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
給孩子留一點「渴望」的餘地,
不要過分滿足孩子需求
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發現,過分充足的東西竟然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孩子還不想騎童車的時候,你就為他買來了,他便沒有了學車的興趣;他不想讀的書,你非要買回家不可,他連看也不看,可他自己借來的書,卻讀起來如饑似渴……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我大哥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他回憶說:「上中學的時候,我特愛擺弄木工活兒。可是家裡的刨子很難使。一次,我想用一條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把手,希望買一把刨子。雖然只需要5塊錢,但當時家裡生活困難,不好意思向媽媽要。媽媽知道後說,你能做成我就給你買。我用舊刨子滿手磨出了水泡,最終做成了。媽媽給我買了新刨子,當時真是如獲至寶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在,我對兩個女兒也是這樣。她倆在美國讀書,從上中學開始,我就讓她們利用節假日自己打工掙錢了。我常對她們說:『想要漂亮衣服嗎?想住寬敞房子嗎?自己去掙!』她們學習都很努力,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奮鬥。現在,她們生活工作都很好。」
人總是在得不到的時候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要做智慧父母,就給孩子留一點「渴望」的餘地吧!
父母必須大膽管教孩子
做父母的必須大膽管教兒女,約束他們的行為,要把管教和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有效的管教不是打罵,而是讓孩子刻骨銘心地記一輩子,讓他們受益終身。
球王貝利的成功,得益於父親教子有方。貝利小時候很淘氣,有一天,貝利和幾個夥伴在一片樹蔭下玩耍。有一個夥伴送給貝利一支煙,那是當地的土煙,沒什麼煙味。貝利看看四周,發現沒有人,就鼓足勇氣把煙點著了,繼續跟夥伴們侃大山。
正聊到興頭上,貝利一抬頭,發現爸爸剛好路過。顯然,爸爸看到兒子在抽煙,他招了招手,示意貝利回家。貝利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把半截煙掐滅,心想:這下完蛋了。
回到家,貝利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等待狂風暴雨的降臨。然而,令貝利大感意外的是,爸爸並沒有發火,而是很平靜地說:「我看到你抽煙。」
貝利無話可說,不時東張西望,根本不敢直視爸爸的目光。
「你抽煙多長時間了?」爸爸仍然保持平靜,就像在問他上學上了多久一樣。
「我……我只吸了幾次。」貝利如實回答。
「那你告訴我,煙的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味道。」
「我不知道,大概沒多大味道。」貝利也沒正式抽過煙,只抽過土煙,他笨拙地回答說。
這時,貝利以為爸爸馬上就要爆發了,甚至會狠狠給他一記耳光。可意外的是,父親把兒子拉了過去,一手抱住他的肩膀,說:「孩子,你踢球很棒,很有幾分天賦,以後肯定能成為一個高手。但是你要抽煙喝酒的話,就不會把球踢好。煙酒會影響你的體力,使你無法在九十分鐘內一直高水平地踢球。這件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這件事過後,貝利再也沒有吸過煙,直到現在。這就是愛的懲罰。有的父母認為,懲罰孩子就要打罵孩子,不打不成才。貝利的爸爸不打不罵,兒子卻心服口服,終生不抽煙。其中的奧妙在於,他尊重孩子的人格,站在孩子的高度,告訴孩子吸煙對自己有什麼不好,名譽比什麼都重要。管教的目的是約束,不是出氣。
要允許孩子犯錯
作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學習差、淘氣的孩子和所謂的「問題孩子」;作為社會要容得下那些「問題父母」的孩子。無論孩子的父母是誰,哪怕是罪犯,我們都應該堅信「孩子無罪」!
我有許多大朋友、小朋友,其中有一個男孩的名字,我一直記在心裡,他叫姚俊峰。
我忘不了那個特殊的日子——1991年11月5日,《中國少年報》40歲生日。那一天,報社在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新老讀者聯誼會」,我和兩名小讀者共同主持大會。
忽然,一位英俊的青年軍人站在我面前,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個軍禮。
「知心姐姐,還認識我嗎?」
我細細打量著他,中等個兒,臉上洋溢著自豪與興奮,但面孔卻有點兒陌生。
「你是……」
「我是姚俊峰呀!您去過我們學校。六年前,我是石家莊市的一名小學生。」
「哦,姚俊峰,我記起來了!你就是當年那個『金猴型』好隊長。」
「是的,當時我爸爸出了事進了監獄,可我還被評為『全國好隊長』,我爸很受感動。後來,我當了兵入了黨,現在給部隊首長開車。我真心感謝您,感謝《中國少年報》。」
姚俊峰的話勾起了我的回憶:
1986年,《中國少年報》組織了「全國好隊長」評選活動。有一次,我去石家莊採訪,少先隊總輔導員張小春老師向我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他就是姚俊峰。當時姚俊峰上小學六年級,是個淘氣的男孩,但他熱愛集體、愛幫助人,還很有組織能力,同學們都想推舉他為「全國好隊長」。可就在這時,他的爸爸進了監獄。罪犯的孩子能當「好隊長」嗎?大家議論紛紛。
我聽後,十分堅定地說:「孩子無罪,只要符合評選條件,無論是誰的孩子都有權利參加評選!」
後來,他真的當上了「全國好隊長」,他爸爸在獄中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放聲大哭。從此,他認真改造,連連受獎,最終被提前釋放。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有一個更寬鬆的成長空間。
為了愛,學會包容孩子吧。
本文節選自盧勤著《讓每個孩子都精彩》
推薦閱讀:
※知道你愛紅舞鞋
※深度解析知道這4個鐘錶認證名詞
※五大「桃花位」,你真的知道在哪么?
※你可能不知道的摩托車發動機...
※出街不知道搭什麼, 緊身褲隨性自然又顯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