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缺口與招生難的成因及對策
當前,廣東省的企業熟練技工和高級技工等實用型人才十分缺乏,特別是入世後,企業急需大量的具有專門職業技能的人才,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種形式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去解決。但是最近廣東不少地方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量滑坡,生源質量下降,與技能人才缺乏形成矛盾。本文結合廣東省在職業教育方面的一些積極措施和成功的經驗,探討解決這一矛盾的對策。一、廣東技能人才缺口逾300萬 多年來,雖然職業技術教育為廣東省培養訓練了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造就了大批合格的勞動力,為我省的科技振興和經濟發展作了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21世紀的人類將面臨一個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未來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增強,既需要高層次的創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識、能夠將先進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 據統計,廣東省現有城鎮從業人員1260萬人,其中從事技術工種崗位的人員應有530萬人,但實際上全省現有技能人才僅218萬人,也就是說,我省目前技能人才缺口超過300萬。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05年全省城鎮從業人員將達1400萬人左右,從事技術工種崗位人員達800萬人,技能人才缺口相當大,其中最缺乏的是企業熟練技工和高級技工等實用型人才,這些人才都需要通過職業技術教育來培養。二、職業技術學校招生難的原因 廣東職業教育的困境有目共睹,發展到今天之所以困難重重,原因複雜: (一)職業教育與發展阻力來自本身的局限性 1、學校規模不大,教學設施不能滿足教育需求教育設施是職業教育能否順利實現的保證。目前各職校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實踐基地不足,實驗儀器設備陳舊,技能培養環節薄弱。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其培養質量便不能保證。 2、封閉式辦學,盲目追求辦學效益 目前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效益成了人們權衡一切的標準,講求效益本來不是壞事,問題是在於人們看重的這種效益往往是短期的或局部的。比如很多職校辦學,他們只從各自的小集體和眼前利益出發,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條件開設某些專業,也不管這些專業的前景如何,只是眼下能吸引學生,大家就「一哄而上」,這樣,勢必導致各種後患問題的出現。 3、「雙師型」教師緊缺 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要隨生產實踐發展,教學時空跨度大,教學對象在求學目標、知識基礎方面具有極大差異,這些特點客觀上決定了從事職教的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集普通教師素質和工程師素質與一體的教師,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師。然而,有些職校文化課教師較多,專業課教師較少,比例失衡,專業課和實習指導課教師嚴重不足。據教育部職成教司統計,目前職業高中的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老師分別佔46.71%和2.7%。且專業課教師多從文化課教師改行而來或從大專院校分配而來,專業知識面狹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不足,職教理論缺乏,實踐經驗不足。因此,構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4、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較落後 目前職業教學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撥款,經費渠道有限,社會參與渠道不暢。教育總資源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配,據統計六年中全國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支出為1269.31元,職業學校比普通中學人均少支出80.08元,這對培養成本相對較高的職業學校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怪現象。據近幾年中專、中技和職業中學評估中對學生培養成本使用經費情況測算,生均經費應不低於2000元。可見現有職教經費與實踐需求有多大的差距。經費的緊張使得一些必備的教學設備無力購買,基地無法開發,實驗無法進行。有些學校即使通過借貸、超前發展,改善了辦學條件,沉重的債務也影響了今後教學活動的開展。經費不足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無法吸收優秀人才來校執教,同時,學校能夠為優秀中青年教師提供培訓進修等深造機會的經濟承受能力較為薄弱,這也是造成職校師資學歷層次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評價趨低 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消極觀點有來自政府部門、教育內部、社會、家長等各個方面。許多人把職業教育視為「二等教育」、「末流教育」。同時,在大專院校對口招生制度出台之前,職業教育一直以「終結教育」呈現在家長面前。特別在農村,對口升學政策很多人至今還不甚了解,在家長和學生對教育層次的需求逐漸高移的情況下,選擇普通高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普通高中普遍實行高費擴招政策,有些學校擴招生數大大超過統招生源,分數與鈔票的結合,更縮小了職校的招生空間。而為了鼓勵學生上職校以解職校生源的燃眉之急,職校的分數一降再降,把考試成績不佳的學生打入各類職業學校行列。上職校不再受婚否、年齡限制,可以一年兩次招生,只要學校肯招生,外來工報讀職校,只需持初中畢業證書、普通高中畢(結)業證書和暫住證,其他一切入學手續簡化,不論年齡、職業、籍貫,不必參加入學考試,取得的學歷國家承認。隨著這一政策的出台,雖然刺激了職校的招生,但是無形中更降低了職校的檔次,從而更加深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三)高校擴張,「普高熱」的湧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和獨生子女比例加大,學生和家長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趨旺盛。普通高校順應這一潮流,逐年大幅度增加招生計劃。有力地刺激了普高招生。2002年廣東高校再次擴招,本專科共招生16.3萬人,獲准新增專業點279個,預計比去年增長2.4萬人,為歷年招生人數最多。近年來大學擴招令「普高熱」持續高漲,造成大學畢業生失業群體不斷擴大,社會上習慣「人才高消費」,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輿論壓力。 (四)用人單位對學歷要求盲目高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逐年增加,使職校畢業生就業出路更加狹窄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忽視學歷和能力,往往憑一個人的學歷證書來判斷其能力的錯誤價值取向。這種學歷至上主義和觀念與一些用人單位學歷主義的錄用方法交織在一起,使得職校畢業生的出路狹窄,同時也使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了影響。當中學畢業面臨分流時,大多數學生都優先選擇普通高中就讀,只有不被普通高中錄取時,才會考慮進入職校讀書。 另外,由於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經濟結構的調整及科技進步,使得長期以來的「隱性失業」顯性化。農村剩餘勞動又逐年增加,我國在未來5到10年的時間內,每年需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出1500萬到20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未來10年內,將有兩億農民要脫離土地進城就業。這種人力資源的結構性過剩,使得職校畢業生更是雪上加霜,出路更為狹窄。 三、解決技能人才缺口與職校招生難矛盾的對策 (一)政府應把職業教育擺在顯要位置 原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在參觀廣東省首屆職業技術教育展示會時說,辦好一個企業需要三部分人才,一是經營管理人才,二是科學技術人才,三是熟練技術工人,以前我們對前兩種人才提得比較多,對第三種人才重視得還不夠,現在看來熟練技術工人也是一個地方重要的環境,必須加大培養的力度。 可喜的是,針對職業教育目前陷入的困境,廣東省有關部門正採取一系列積極的措施,爭取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根據全省「十五」計劃,廣東將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重點在於中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通過調整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在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等方面的健康協調發展,到2005年,全省將建設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50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0所,100個實訓中心和若干個教師師資培訓基地,各市、縣建1至2所市、縣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1個實訓中心。同時鞏固提高現有職業技術學院,保證每一個地級市至少建立一所職業技術學院。 從今年起,廣東的中等職業學校將不再下達指令性招生計劃,職業學校可根據社會需求及其辦學條件和生源情況來確定招生規模,外來工也可報讀中職和報考高職,職業教育的生源將因此大大擴展。 (二)三條腿走路、打造教育品牌學校的學術聲譽、品牌效應等無形資產是吸引職校生源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職校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在競爭中取勝,打造教育品牌必須三條腿走路: (1)注重宣傳,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 要打造教育品牌必須注重宣傳自我,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廣東省首屆職業技術教育展示會於2002年4月5、6日,在廣州市出口商品交易會舉行,這次展示會集中了全省149所職業技術學校的200多個專業。不少職校在專業設置上多了許多新名堂,如會展與營銷、物流管理、中醫美容、社區衛生、環境藝術設計、樓宇智能化控制、珠寶玉石加工等,順應時代潮流,職業學校的」老面孔」正在悄然改變。通過這次展示會,改變了人們對職校的看法,並用事實說明,有志報讀職校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2)聯手辦學,打造規模和實力,提高美譽度 廣東省教育廳於2002年對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進行大的調整, 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也將對廣州技工學校的布局作調整,重點是發展辦學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高級技校和技師培訓學院。通過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通過聯手辦學甚至強強合作,打造名牌,規模和實力,提高職教的美譽度。 (3)培育出名教材和名教師隊伍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教材不多,而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又不利於職業教育特點的發揮。鑒於這種情況,應該在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編寫一批既適應社會產業發展需要又符合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專業教材。因此,職業教育的教材應由國家統一組織,分行業編寫,以便保證教材質量,把握行業最新發展動向以及教材各類知識的比例結構,方便學生學習和操作,讓學生一上崗就能勝任崗位工作,無需再進行崗前培訓。 另外,職業學校必須具備一支專業結構合理,業務精諶、掌握當前最新技術動態,師德優良的名教師隊伍,既具備充足的理論教師,也具備充足的實訓教師,因為,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於它的職業針對性,完成這一特色的教學任務關鍵在於實踐課教師。 (三)以能為本辦好自己的優勢專業,辦出特色 專業設置是職業學校適應市場的第一要素,但誰能知道幾年後市場需要什麼人才呢?於是就多開專業,頻繁地換專業,超前設專業。一所職業學校設二三十個專業已是司空見慣,專業變換越來越快,實驗設備來不及配備,教師們邊學邊教,成了「萬金油」;學生什麼都要學,精力分散。如此適應市場,職業學校就真的能生存和發展嗎? 市場規律和教育畢竟是兩碼事,拋開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去片面迎合市場的需要,只會使職教的路越走越窄;不顧自身條件,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開辦「熱門」專業,會使學校越辦越難。事實上,市場雖然千變萬化,但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則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從這一視角出發,我們對職業學校教學方面的要求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 (1)加強文化基礎課教育。給學生打下寬廣紮實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理論的基礎,提高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 (2)辦好兩個特色。第一是行業特色,突出行業的特點,與行業緊密接觸。第二是職業技術特色,學校把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在提供技術手段、具有專業技能實用型的技術人才。 (3)培養基本的職業素質。良好的職業素質能使學生在工作生涯中終生受益。因為任何專業,任何技術都有過時的時候,決定終身的是自身的素質。職業學校不論開設什麼專業,都要以能為本,注重人的基本素質的培養。 (四)全面實行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並重製度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對各行各業從業人員規定的職業准入標準。建立規範的就業制度,全面實行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制度,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它對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國加入WTO後,不少產品質量標準和服務質量標準都應達到國際標準。而要達到這些標準,除了採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外,關鍵仍是要極大地提高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人員素質。目前,社會上對這一點重視得很不夠,全面實行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製度,將有力地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當前,初中畢業生盲目流向「普高」的勢頭有增無減。這種勢頭如果持續下去,今後每年就會有大批考不上大學的普高學生進入社會,由於他們並無專業特長,畢業後需重新進行職業培訓,學習專業技能,推遲了就業上崗的機會,無論對學生本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浪費。 如勞動部門堅決落實先培訓後就業、持證上崗的政策,明確規定用工 單位必須憑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招收新職工,使未上高校的普高學生與職高畢業生就業時存在差別,以此鼓勵中下水平的學生不再盲目報考普高,這樣,教育資源的流向將趨於合理。普、職高協調發展既能滿足普高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需要,又能保證職高獲得素質較高的生源,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實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有利於社會經濟更快地發展。 (五)確立超前意識,加強對外交流,培養外向型人才 當今世界一體化趨向不斷加強,世界範圍內的貿易往來、資金融通和技術轉移的規模正日益擴大。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各個國家都開始重視外向型職業教育,以國際眼光培訓職業技術人才,使其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各種能力。 這一方面,筆者認為應當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如新加坡的做法,確立超前意識,發展職業教育。新加坡政府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引進培訓資源,創辦了各類形的培養高級技術工人的訓練基地或技術學院。這類訓練基地目前已有七個之多,而參與訓練基地創辦工作的大都是在新加坡有大量投資的外國廠商或與新加坡有密切往來的外國政府官員。 目前,我國隨著全方位開放,出口導向型和進口替代型並重的外向型經濟日益活躍,經濟和發展越來越需要多樣化的具有現代國際視野的新型複合人才。現代化職業技術人才需要現代化職業技術學校來培訓,然而創造現代一流職教培訓基地耗資巨大,單憑本國投資是有困難的。我國應該借鑒新加坡的做法,與外國政府或者公司合辦培訓基地,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資金困難,還可以引進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培訓專家和先進的教學方法。 |
推薦閱讀:
※美招生官員詳析赴美留學行前準備
※文化部翰墨藝術書法培訓招生
※網路招生方法揭秘:學校網路招生究竟有哪些手段?
※5 Uncommon Tip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新開了瑜伽館,怎樣宣傳才能招到更多學員?